目前分類:未分類文章 (571)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短評-民粹殘害經濟

英國應不應該脫歐 美國政治家這麼說
英國和歐盟國旗。(圖\Shutterstock)

脫歐勢必傷害英國經濟,公投結果再次見證民粹對經濟的傷害。

反脫歐派擔心對經濟的影響,脫歐派政客與鼓吹者卻一致說「沒影響」;甚至認為脫歐對英國經濟有幫助。

 

事實顯然不是如此,確定脫歐後,英鎊立即貶值11%,是近31年來最低點,市場預估英鎊最後是要貶值20%。

貶值代表的是國力萎縮、民眾財富縮水;至於英國股市可能的下跌幅度,那就更不在話下了,未來出口與投資必然減少,經濟估計至少萎縮5%左右。

民粹殘害經濟,去年才在希臘血淋淋上演過,希臘總理齊普拉斯發動公投拒絕償債,公投勝利並未能讓債權國接受債務重組、減記,反而迫使希臘接受更嚴苛的紓困條件,造成希臘銀行關門、經濟崩潰,稍有起色的經濟又陷入蕭條。

台灣似曾相識,民進黨上台前,強說兩岸服貿與貨貿讓台灣經濟被綁架,弊大於利,說陸客觀光無效益、不要也罷。上台後兩岸關係低迷,陸客減少、服貿無門、貨貿免談,大陸市場被韓國搶奪,民粹正在殘害經濟。

公投體現直接民主,有其正當性;但政客,或無知,或蓄意說謊,隱瞞資訊、欺騙民眾以達其政治目的,獲取政治利益,如屬後者就斷不可原諒。

問題是,民眾醒悟受到欺騙時往往為時已晚。從希臘到英國再到台灣,未來一段時間,全球經濟都將受民粹危害。

(中國時報)

大孩子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姐的時代 男人靠邊站

周彬彬大膽衝 擔任科思創高層

 
 
 
周彬彬正式擔任科思創聚碳酸酯事業部總裁,成為首位出任此職位的女性。潘姿吟攝

有志竟成
【潘姿吟╱台北報導】溫柔是全世界最強的力量。女力崛起,正是這個時代的關鍵字之一;時代改變,提供創造改變的機會,德國有女總理,台灣將有女總統,美國也可能會出現女總統,身為女性大家都正參與其中,投以溫柔革命。全球化工產業巨頭的第1位女性經理人周彬彬,來自亞洲的台灣,她說,「因為自己勇於Speak up而成就了今天!」台灣首位全國賽中執法的女性主審劉柏君,以生氣不如爭氣,全力以赴拼搏站上夢想的位置。這一切,都證明了上善若水,因為水溫柔、無形、可滲透,這個力量,無遠弗屆。

【潘姿吟╱台北報導】德國拜耳集團旗下的科思創(原拜耳材料科技),在今年1月宣布,由周彬彬(Michelle Jou)正式擔任科思創聚碳酸酯事業部總裁,成為首位出任此職位的女性,執掌年營收121億歐元(約台幣4566.86億元),全球最大的聚合物生產公司之一。
她,來自台灣南投埔里。沒唸過理工科、也從沒想過讀理工。輔仁大學外文系、主修法文的她,卻投入化工業超過20年。如今,更成為高科技材料解決方案的全球領導品牌總裁,在刻板印象中陽剛、男性為主的化工領域,擔任最高決策者。
周彬彬的國中小學基礎學習在埔里,16歲便開始離家,台中讀高中、台北念大學,之後就到了法國。「我蠻好強!」她笑說,甫出外就大膽向家人提出自給自足,「當然一開始不可能。」她靠著打工累積,大四時已不必再向父母伸手。 

 
在生硬的化工產業中,女性的細膩顯得特別重要,因為所有產品都是依人的需求而開發。科思創提供

勤打工賺錢賺經驗

「談到打工,除了有金錢上的需求之外,我認爲還有社會經驗的累積。」周彬彬把外文能力當成橋樑,大學時期除了擔任英文、法文家教,也到西門町的法國進口舶來品店處理貨品與進入貿易公司協助業務拓展,「工作與專業一直有連結,只是行業跨得比較廣。」她的方向明確「聚焦商業領域」,大學畢業後前往法國,進入歐洲工商管理學院與里昂商學院深造取得MBA學位。 
當年,台歐並無正式外交關係,周彬彬必須先到當地從零開始,「很辛苦,孤立無援,為了生活費的來源,先學校附近做Aupair(類似打工換宿)。」她印象很深刻,雇主是單親媽媽,一位里昂某大企業的PR主管,事業有成、沒有悲情;之後,她在法國家樂福工作的直屬高階主管也是女性。 
「這在法國很正常!如果妳願意,就可以往上走。」自亞洲式傳統教育進入歐美式環境的她,馬上就發現這個世界非常不一樣。 

法國行人生大改變 
「課堂上,亞洲學生是不講話的,因為從小到大都被叮嚀要乖、要惦惦(安靜),但在國外的環境,若不發言就沒辦法突顯自己,別人不會妳在想什麼。」她娓娓道來,一入學就發現自己的弱點,大受衝擊後,才知道Speak up(大膽講)的重要性。 
「尤其,歐洲是一個多文化系統。」談及此,她溫柔的眼神變銳利、語氣堅定:「身為一位亞洲經理人,Global View絕對與歐美同事的看法不同,因為我的文化背景、市場背景、客戶背景都不一樣,如果我不反應,人家就不知道妳在想什麼?妳努力的角度在哪裡?」 
教育環境形塑職場人格,一趟法國行,為周彬彬人生帶來極大改變。她坦言,「因為自己勇於Speak up而成就了今天!」而且,特別看重diversity(多樣、差異),各國人迥異的觀點可帶來強大力量,全球型企業必須善用人才的diversity與多文化。 

外文系進入化工業

90年代,亞洲準備崛起,周彬彬在1995年到香港、進入化工業,再也沒離開,更成為產業巨頭最高層的唯一一位女性,怎麼辦到?談吐優雅的周彬彬回顧奮鬥史,有一種從容的力量。
她說:「愈是剛硬的行業,細膩顯得愈重要。」她笑著補充:「所有產品都是依人的需求而開發。」事實上,很多Data指出消費決策者是女性,即便是男性買車也常需要另一半點頭。她常以女性消費者的觀點,在董事會中帶入軟性意見,而說服的基礎就在實例與數據。
「女性在職涯的發展,一定離不開另一半的支持。」亞洲的傳統概念中,還是男主外、女主內,但周彬彬從西方觀點來看,「伴侶的支持不只精神上,還得分擔家務與小孩教養的責任。」她說,工作是生活的一項大樂趣,也是為了家庭需求與自我實現這一塊,不過,排序要很確定、夫妻雙方要有共識,才能聰明擁抱職場。 

【周彬彬(Michelle Jou)小檔案】

★出生年:1969年,47歲
★學歷:輔仁大學外文系、歐洲工商管理學院高管進修課程、法國里昂商學院MBA
★經歷:
1995年,法國領先石油化工公司任職
2003年,進入拜耳材料科技(上海)貿易有限公司擔任總經理,負責拜耳材料科技於本地的產品分銷工作,之後,她晉升為亞太地區消費者與行業解決方案的策略行銷總監
2012年,以亞太高級副總裁的身分加入聚碳酸酯領導團隊
★衝擊化為動能:
1、在接觸來自各語系、各國朋友,了解文化差異後,管理上更看重多元文化diversity(多樣、差異)可帶來的強大力量
2、不發言就無法突顯自己,別人也不會妳在想什麼,強調Speak up(大膽講)的重要性
3、在西方世界看到職場上的女性狀態以及對小孩的開放式教育,了解伴侶支持的重要性,另一半也要承擔更多家庭責任與小孩的教養,而且,雙方需適度溝通取得平衡
資料來源:周彬彬、記者整理 

大孩子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省籍衝突是否讓台灣成為第二個烏克蘭?

 

/台北報導

 

烏克蘭新納粹份子
反俄的烏克蘭新納粹份子。(美聯社)

儘管經歷了三次的政黨輪替,而且今日絕大多數的台灣選民都生長於這塊土地,但是所謂「外省人」與「本省人」之間族群衝突的假議題,卻一直遭到有心人士炒作。這樣的趨勢讓人擔憂,台灣有沒有可能也走向烏克蘭化的悲劇?

烏克蘭的蘇聯紅軍老兵
2016年5月9日,在基輔參加勝利日活動的烏克蘭籍蘇聯紅軍老兵,曾經在戰場上與納粹作戰的他們,如今在烏克蘭國內的地位,確實與台灣的外省老兵有神似之處。(美聯社)

炒作出來的族群議題

2009年,也就是馬英九剛當選總統不到一年時,就發生了外省籍公務員郭冠英的「辱台」風暴,同樣也是在蔡英文剛登上國家元首寶座的2016年,又爆發了台灣民政府成員洪素珠羞辱老榮民的事件。這些都再再證明,省籍情結的幽靈,並沒有隨著外省軍眷子弟的日益「本土化」而消失。此一問題,若不早日得到妥善的解決,勢必將為台灣帶來無窮的後患。

其實,外省人與本省人之間並不存在真正意義上的深仇大恨,所謂省籍的爭議完全是在台灣進入民主化時代後,部份政治人物為了爭取選票而炒作出來的議題。可惜的是,許多民眾在政客的煽動與操弄下無法辨認歷史真偽而接受了所謂「外省人欺壓台灣人」的錯誤認知。他們大多數人沒有花時間研究歷史,不知道白色恐怖的受害者當中,外省人所佔的比例遠超過本省人。

大多數的台灣人也不知道,即便是在兩蔣時代,基層外省人的生活待遇並沒有比本省人好到哪裡去。無論是否住在眷村裡面,一般的外省老兵絕對稱不上是所謂「特權份子」。可惜的是,出於少數族群遭到多數族群排擠的恐懼感,甚至有不少外省子弟為了迎合當前台灣的「政治正確」,而如洪素珠那般以比民進黨更激進的態度去與自己的祖先「劃清界線」。

同樣的,也有不少外省籍的意見領袖或者高級知識份子,可能是為了反擊深綠人士挑起的省籍鬥爭,也可能是忘懷不了過去蔣家時代的政治與經濟特權,也是時常發表一系列刺激與挑釁本省人的言論,導致台灣的族群爭議陷入了嚴重的惡性循環之中。已經有不少的網友,開始以2013年底在烏克蘭發生的族群衝突來預言台灣的未來。

焚燒蘇聯國旗
2013年10月14日,為了紀念烏克蘭起義軍成軍71週年,烏克蘭民族主義者焚燒前蘇聯國旗。(美聯社)

烏克蘭俄羅斯恩怨史

介於烏克蘭民族主義者與俄裔烏克蘭人之間的衝突,不僅導致了俄羅斯總統普丁於2014年3月出兵併吞了克里米亞,而且還演變成了直到今天都還沒有停止的頓巴斯戰爭(The War in Donbass)。這起介於克蘭政府軍與親俄民兵的內戰引爆點之一,便是在於由新納粹份子組成的右翼民兵在西烏克蘭對俄羅斯裔烏克蘭人的言語與暴力攻擊。

出於共同的東正教信仰,烏克蘭於17世紀成為了俄羅斯帝國的一部份,開啟了烏克蘭人與俄羅斯人之間剪不斷理還亂的歷史恩怨。伴隨著「十月革命」的爆發與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結束,共產黨人在烏克蘭境內成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在列寧的指揮下投入紅白內戰。趁著紅軍全力攻打反共白軍的機會,從俄羅斯帝國獨立出來的波蘭佔領了烏克蘭的西部。

1920年,意圖進攻波蘭的紅軍在華沙戰役中遭到擊敗。為了鞏固共產革命的成果,蘇俄當局於1921年的《里加協議》(Peace of Riga)中承認了波蘭對西烏克蘭的控制權。至於掌握在蘇俄手中的東烏克蘭,則於1922年成為了蘇維埃社會主義聯邦最早的加盟共和國之一。與此同時,主張烏克蘭脫離的民族主義者也開始在蘇聯與波蘭控制的區域內蠢蠢欲動。

受到美國總統威爾遜(Woodrow Wilson)的「民族自決」感召,同時又因東正教的信仰而痛恨蘇聯的共產主義制度,一群烏克蘭的右翼知識份子在1929年成立了一個名為烏克蘭民族主義組織(Organization of Ukrainian Nationalist)的團體反抗莫斯科的統治。史達林統治下的蘇聯,則以極其殘暴的手段鎮壓烏克蘭民族主義運動。

在史達林的強烈壓制下,獨立運動在東烏克蘭境內很快就銷聲匿跡,烏克蘭民族主義組織只能將目標轉移到西烏克蘭,開始暗殺當地的波蘭官員。不過,最令烏克蘭人刻骨銘心的蘇聯暴行,可能還是發生於1932年到1933年的烏克蘭大饑荒。由於史達林推動農業集體化政策的失敗,大約有240萬到750萬的烏克蘭人死於饑荒。

直到今天,烏克蘭人還認為史達林是以推動農業集體化失敗為理由來進行種族清洗。尤其是蘇聯政府在1933年8月7日發佈,規定盜竊集體農莊財物可處死的法令,更是讓所有農產品都被強行徵用的烏克蘭農民連私藏最後一點糧食的機會都被剝奪,只能慢慢等著被餓死。儘管後來俄國方面對此提出反駁,指出也有1,000萬俄羅斯人在饑荒中被餓死,但是卻不為烏克蘭民族主義者接受。

因此,當納粹德國於1941年6月發起「巴巴羅沙」行動進攻蘇聯之際,烏克蘭民族主義者一度將德軍視為「解放者」看待。在從共產黨手中解放國土的思維下,總計有81,999的烏克蘭青年加入了納粹武裝親衛隊轄下的第14武裝擲彈兵「加里西亞」(Galicia)師。儘管在戰場上的表現十分出色,但是「加里西亞」師也配合了納粹的種族清洗政策,屠殺了大量俄羅斯居民與猶太人。

而隨著德國人把烏克蘭人當「次等公民」的心態日益暴露,甚至還發生蓋世太保出手逮捕烏克蘭民族主義組織領導人的衝突後,另外一派對納粹失望的烏克蘭民族主義者組織了一個名為烏克蘭起義軍(Ukraine Insurgent Army)的民兵組織。這個以爭取烏克蘭獨立為號召的民兵團體,同時與德國人、蘇聯人還有波蘭家鄉軍三面作戰,既不屬於軸心國,也不屬於同盟國。

德國戰敗後,隸屬於武裝親衛隊的「加里西亞」師瓦解,但是烏克蘭起義軍卻持續以武力手段同蘇聯紅軍對抗。蘇聯紅軍的返回,雖然導致了烏克蘭民族主義者被屠殺殆盡,同時也移入了大量的俄羅斯人,但是在史達林的堅持下,已經轉變為共產主義國家的波蘭人民共和國被迫吐出了西烏克蘭的土地,使得原本分裂的烏克蘭再度走向統一。

而在史達林去世後,繼任的赫魯雪夫記取了過去的教訓,開始以懷柔手段對待烏克蘭。為了補償大饑荒的罪過,赫魯雪夫於1954年將原本做為俄羅斯軍港的克里米亞贈送給了烏克蘭。隨著雙方的恩怨逐漸走向平息,烏克蘭起義軍也在1956年遭到蘇聯紅軍的擊潰。直到蘇聯於1991年解體為止,烏克蘭境內再也沒有發生大規模民族主義運動。

烏克蘭群眾紀念起義軍
2013年10月14日,烏克蘭民眾走上街頭紀念烏克蘭起義軍成軍71週年。(美聯社)

烏克蘭的族群政治

1991年8月24日,烏克蘭正式宣佈脫離蘇聯,成為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然而,這個看似圓滿的結果,卻並沒有令所有的人滿意。畢竟蘇聯雖然已經走入歷史,但是烏克蘭仍在獨立國協的架構下,於軍事上、經濟上還有文化上全面受到俄羅斯聯邦的影響。所以如同有「去中國化」問題的台灣一樣,烏克蘭也一直存在著「去俄羅斯化」的聲音。

尤其是在普丁領導俄羅斯重新崛起之後,烏克蘭人更是產生了「蘇聯復辟」的高度危機意識。而如果要脫離俄羅斯的影響,烏克蘭唯一的選擇就是增加與北約或者歐盟國家的聯繫。然而,看在民族主義情緒同樣強烈的普丁眼中是一條絕對無法容忍的底線。他曾不只一次的警告,烏克蘭若加入北約將形同與俄羅斯宣戰。

在不願與普丁正面衝突的情況下,北約各國始終沒有辦法下定決心將「東擴」政策擴張到瀕臨俄羅斯邊界的烏克蘭。得不到歐美國家的大力支持,烏克蘭民族主義者只好將目標擺到了國內的俄羅斯裔身上,開始挑起族群鬥爭。而烏克蘭的族群鬥爭,有一點又與台灣的族群鬥爭十分相似,那就是對立的兩方都有完全不同的二戰經驗。

就跟台灣的族群鬥爭,仿佛是二戰期間中華民國國軍與台籍日本兵子弟的對立一樣,烏克蘭的族群鬥爭則是介於「加里西亞」師、烏克蘭起義軍還有蘇聯紅軍後人之間的衝突。其中,「加里西亞」師與烏克蘭起義軍雖然在戰時並非同一陣線,但是在「反俄優先」的共識下,他們的後人幾乎是聯手起來否定祖先大多為蘇聯紅軍的俄羅斯裔烏克蘭人。

當然,這種國族認同的問題在烏克蘭其實也是「假議題」。一來當年參加蘇聯紅軍的烏克蘭人當中,不是只有俄裔的烏克蘭人,同樣也包括了純種的烏克蘭人。二來則是加入「加里西亞」師與蘇聯紅軍的烏克蘭人,在私底下仍將彼此視為同胞。在納粹德國被逐出烏克蘭之際,其實有相當數量的「加里西亞」師官兵又搖身一變成為了蘇聯紅軍的軍人,調轉槍口攻打德軍。

曾經還有人為了推動烏克蘭境內的族群和解,建議「加里西亞」師與蘇聯紅軍兩邊的老兵一同參加紀念二戰的遊行活動。儘管兩邊都有老兵躍躍欲試,但是最終還是因為兩支部隊背後象徵的法西斯主義與共產主義意識形態難以調和,遊行活動無法順利舉辦。也因為族群和解的推動在烏克蘭始終沒有成功,這個問題又為戰後出生的有心人士利用並加以擴大。

於是,也就形成了2013年以來,烏克蘭人與俄裔烏克蘭人在東烏克蘭彼此對立,甚至於激烈戰鬥的畫面。烏克蘭的右翼民兵與政治組織,開始打著「加里西亞」師或者烏克蘭起義軍的旗號,在街道上挑釁,甚至於鬥毆俄羅斯裔的烏克蘭人。迫使住在東俄羅斯的烏克蘭人在無法依靠軍警保護的情況下,只能夠向俄羅斯求救。

看在俄裔烏克蘭人的眼中,史達林在30年代搞出的大饑荒與大清洗不該被怪罪到自己頭上。就跟相信自己的祖先在金馬前線抵禦共軍犯台,後來又參與建設台灣的外省子弟一樣,俄裔烏克蘭人堅持自己父祖輩抵禦德國的入侵,並且也相信赫魯雪夫的開明政策,是讓烏克蘭能夠快速走向工業化的原因。如果烏克蘭人要否定自己一切的貢獻,那麼俄裔烏克蘭人也只能選擇與基輔當局分道揚鑣。

所以在大量俄裔烏克蘭人定居的克里米亞半島裡面,始終有脫離烏克蘭獨立並「回歸」俄羅斯的聲音存在。由於烏克蘭的軍隊本身也是脫胎自蘇聯紅軍,且克里米亞半島的海軍基地為兩國所共同使用,因此在烏克蘭的軍警內也存有相當大的「親俄」勢力。而台灣的深綠人士,也經常以中華民國的軍警傾向支持國民黨為由,質疑他們也可能在中共武力犯台之際投靠解放軍。

如同烏克蘭人對充滿俄裔人士的烏克蘭軍警不信任一樣,台灣的深綠人士也始終對「外省人主導」的國軍缺乏信任。出於這種對國軍的不信任,在獨派團體中也一直有該建立「本土武裝」的聲音存在。根據《時報周刊》的報導,洪素珠所加入的台灣民政府,就成立了一支擁有180人與六部車輛的民兵武裝「黑熊部隊」,讓不少網友感受到烏克蘭的衝突也有可能在這塊土地上重演。

黑熊部隊
相比起烏克蘭與俄羅斯的民兵團體,台灣民政府黑熊部隊的專業性明顯不足。(網路照片)

台灣會「烏克蘭化」嗎?

然而,即便與烏克蘭存在那麼多類似的因素,台灣走到烏克蘭內戰那個地步的機會十分渺茫。首先,外省人與本省人之間並不存在真正的國仇家恨。雖然曾經發生過二二八與白色恐怖等歷史悲劇,但是無論是台灣的中華民國政府,還是大陸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都沒有像當年史達林一樣,只用短短一年的時間就餓死或者屠殺了數百萬的烏克蘭人。

提起俄羅斯與烏克蘭的大饑荒,在毛澤東時代的中國大陸也發生過類似的悲劇。只是毛澤東在鎮壓反革命與大躍進期間害死的,還是以外省人在中國大陸的親戚為主,因此這並不屬於「台灣人與中國人」的仇恨,而是屬於國民黨與共產黨的仇恨。其次,外省人大多數是在1949年的國共內戰中失敗才隨中華民國政府來台灣的,而非如同俄裔烏克蘭人一樣,是蘇聯政府帶入烏克蘭的。

這些在大陸遭到共產黨清算鬥爭的外省人,在來到台灣後又成為了中華民國政府抵禦解放軍的主要力量,而非如同俄裔烏克蘭人一樣是過去蘇聯統治烏克蘭的代表。他們在遷台初期所扮演的角色,可能更像是戰後堅持與蘇聯紅軍力戰到最後的烏克蘭起義軍,或者至少是紅白內戰時反共的白俄軍。假若沒有這些外省軍人的抵抗,台灣恐怕撐不到60年代就會落入中共之手。

再來,則是台灣人雖然在二次大戰期間有參加日本軍的經驗,但是他們並不像烏克蘭人一樣,除了德國人建立的「加里西亞」師之外,還有真正屬於自己的烏克蘭起義軍。伴隨著兵役制度於1949年在台灣的建立,大量的本省人加入並成為了中華民國國軍的一份子。在保衛台灣的戰鬥中,他們與外省老兵不分彼此的守護住了風雨飄搖的中華民國。

尤其是在90年代實施了「軍隊國家化」,乃至於老榮民逐漸從現役部隊中退役,今日的國軍內部本省人數量早就已經遠遠的超過了外省人。也正是因為有這麼一支在深綠人士眼中的「外來政權」軍隊存在,如今台灣人才擁有在歷史上第一支真正屬於自己的武裝力量,講起來實在是很矛盾的事情。這在過去日本殖民統治的時代,是絕對難以想像的。

今天,真正意義上出生在大陸的外省人已經在國軍內部絕跡。伴隨著70年來各族群之間的相互融合與通婚,父母雙方都是外省人者也已經少之又少。如今台灣確實存在著統獨與藍綠之爭,但是卻沒有所謂的族群之爭。所謂的「黑熊部隊」若想要在台灣效法在西烏克蘭的納粹民兵那般,去區分誰是烏克蘭人,誰又是俄羅斯人,恐怕並不容易。

最後,則是一個最根本的技術問題,是在於依據《槍械彈藥管制條例》,「黑熊部隊」並不能合法擁有或者取得武器。根據網友們的判斷,他們在影片中使用的鋼盔與盾牌,極有可能是透過大陸「淘寶」網站購得。「黑熊部隊」的訓練模式主要也是參考台灣的鎮暴警察而非烏克蘭或者俄羅斯的民兵,其專業程度恐怕連生存遊戲玩家都不到。

而且,主張回歸日本的台灣民政府與其他主張建立台灣共和國的獨派團體之間,也存在著無法調和的矛盾。尤其是大多數台灣民眾並不像俄羅斯或者東歐人一樣的崇尚以武力手段解決問題,因此本土派想要建立一支高度團結,並擁有狂熱意識形態的民兵武裝可能還不具備成熟的條件。當然,避免悲劇在未來上演的最根本方法,可能還是需要藍綠兩陣營政治人物的配合,一同阻止政治人物繼續以煽動族群衝突來獲利的情況繼續發生。

(中時電子報)

大孩子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國際好聞】正確管教小孩的十原則

2016年06月08日03:16    
 
日本7歲男童田野岡大和被父母「丟包」森林6天,上周五(3日)在北海道鹿部町的陸上自衛隊駒岳演習場內,被發現奇蹟生還。雖然日本輿論普遍認為,父母是為了管教不聽話的小孩,才會將男童丟包,且不到五分鐘就重回現場,不應苛責。但也有人質疑,父母此舉已涉及「虐待」;專家則認為,政府有必要開設課程,教導家長如何「責罵」小孩。


大和被尋獲後,他的父親田野岡貴之在鏡頭前向大眾道歉懺悔。對此,日本淑德大學兒童教育學科教授河津英彥認為:「家長確實有不得不斥責小孩子的時候,但以這次而言,風險實在太大。即便只是短時間,也不該把小孩留在危險的場所。」


兒童虐待防止協會理事長津崎哲郎表示,男童父母是否虐待大和,必須看兩人平常的管教方式。他不贊同,只因將小孩留在森林五分鐘,就要在大和父母身上烙上「暴力家長」的印記。但津崎也坦承,單論這次的「丟包」行為,確實已超過管教的範圍,算是虐待的行為。


津崎指,近來有些不夠成熟的家長,用一些特殊管教方式,殊不知只要一步出錯,就會鬧出人命。例如今年四月,奈良縣有家長把2歲孩童關進置物箱,導致小孩窒息死亡;2011年3月,大阪市也有家長把3歲孩童裝進垃圾袋內,最後鬧出人命。這些家長的動機都是出於管教子女。


他分析,日本越來越多的家長不好好罵小孩,反而做出一些不顧後果的行為,原因在於小家庭化。過去大家庭的時代,家裡的長輩不論在該誇獎時或該責罵時,都會出聲,因此教育小孩方式得以傳承。現在,教父母如何管教小孩的人變少了,許多父母在處罰小孩時,常「想到什麼,就做出什麼」。


曾在大阪市兒童諮詢所擔任所長的津崎認為,政府應該多教導父母「如何小孩不聽話,該怎麼做。」比如在中學、高中的家庭科課程或教科書中,就應教導親子溝通方式。


大阪府教育中心則建議,多誇獎小孩,鼓勵他們盡可能發揮優點。當不得不責罵的時候,可以否定小孩的行為,但千萬不可否定小孩的人格,而且必須清楚告知,希望小孩該怎麼做。


大阪府教育中心列出的「管教十原則」如下:
(1)不對的事情,要清楚且嚴肅的告訴小孩,這麼做不對。
(2)一次講不聽的話,下次有機會,繼續要求他改,一直試到他肯改為止。
(3)責罵可以否定小孩的行為,但不可否定小孩的人格。
(4)管教要有一貫性,不要有時罵、有時不罵,全看心情而定。
(5)什麼事不可以做,夫妻兩人看法要一致。
(6)要具體說明希望小孩如何改進。
(7)避免嘲諷小孩,拿別人來做比較。
(8)責罵要聚焦一件事,不要把話題越拉越廣。
(9)一旦小孩露出反省的跡象,就趕快把話題結束,不要重複一直罵。
(10)謹記暴力只會破壞親子關係。(國際中心/綜合外電報導)

大孩子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自編教材備點心 陳素敏耐心陪伴學習落後生

 

陳素敏老師。教育部提供

字級:

 
 
 

很多學習落後孩子缺乏學習動機,而新北市三峽國小數學科教師陳素敏的法寶是「餵飽孩子的身心」;她不僅自掏腰包為飢腸轆轆的學生準備點心,先滿足孩子的胃,更用自己編撰的教材開啟孩子想學習的心。教育部在最新一期《教育家部落格》中,讚許陳素敏用愛心與耐心陪伴學習落後的孩子,愛心與耐心令人感動。

 
教育部指出,陳素敏把自己學運動的過程在補救教學上,找出學生「學不會、學不好」的關鍵和「學會、學好」的方法,她把運動學習運用在數學教學上,嘗試將一個主題拆解成許多小概念引導學生學習,並利用閱讀理解和錄製教學影片讓孩子回家也可以自學;她並於5年前開始,在三峽國小成立數學社群帶領老師共同學習成長,推動數學補救教學,診斷學生的問題所在,激發學生內在學習動機。
 
陳素敏回憶說,第一次數學補救班只來了3個學生,學生寧願上課後班,也不想來補救班;後來她為來上課孩子準備小點心,激勵他們的外在學習動機,「下午四點,孩子肚子正餓著,有點心吃,他們自然就會喜歡來,還會『食好鬥相報』,後來學生人數慢慢增加到20多人,一度還分成兩班上課。」
 
陳素敏說,補救教學要成功,首要條件就是要讓孩子想來上課,再藉由有效的教學激發孩子內在想學好數學的動機;而有效的教學首重「診斷」,老師要先知道學生是哪裡沒學好,把學生不會的東西,一點一點串補起來,學生就能一躍而上。只要老師有心,給學生的東西學生能學、想學,回家還會自己學,成功的機會就會大大的提高。
 
已讀國中的阿松(化名),在補救教學班的進步過程,讓陳素敏很感動。陳素敏說,阿松是小五到補救班上課的,他在原班是獨行俠,語言表達能力不好,個性有點固執,分組常落單,成績不好,數學更是從沒及格過。剛來時,阿松毫無自信,雖然基本加減乘除他都會,但遇到文字題他完全不行。
 
看不懂題目,是不少學生學數學的障礙,把閱讀理解融入數學教學的陳素敏,透過自編教材,陪著阿松從了解題意、擷取重點、標出關鍵字、用圖像表達題目意涵到解題,阿松慢慢有了進步。有次下課,阿松迫不及待拿著數學考卷跟她說:「90分」,陳素敏說:「阿松不知道,看到他眼睛的亮光,那一刻,我的心情比阿松更激動、更開心。」
 
陳素敏的數學課,鼓勵學生在家自學,閱讀數學課本整理重點寫數學筆記,並搭配觀看影片,先對數學概念初步了解後,再到課堂討論、發表,各種解題思維湧現交流,孩子上到欲罷不能,下課後還圍著她講述自己的想法。她還運用魔術方塊、中空卡、smart game等數學遊戲引發學生學習興趣。
 
陳素敏說,她班上的學生數學成績雖不是全校頂尖,但對數學的態度卻比其他班還好,全班從一半以上的人討厭數學,到後來有九成八的人喜歡數學。
 
教育部表示,陳素敏用愛心與耐心陪伴學習落後的孩子,引發他們學習興趣,陳素敏對教育的熱情讓人感動。(劉嘉韻/台北報導)

大孩子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兩種孩子…獨居倉庫他惜福 被捧手心他混日

2016-06-05 02:23 聯合報 李寶珍/國中教師(新北市)

國中會考成績公布,有許多成績亮麗的考生來自弱勢家庭,有的是單親家庭,有的是新住民子女,更有雙親皆不在身邊照顧的,但是他們不向命運低頭,如同小枝椏在充滿礫石乾旱的困境中成長茁壯,開出燦爛的花朵。

其中有一位滿級分的孩子,自己一人獨居倉庫苦讀,他說想念爸媽,但是只能用功念書,讓自己念到累了睡著;還說雖然爸媽不在身邊,但是感恩一路照顧他的學校師長及叔婆,讓他能有棲身之所安心念書。

看到這麼惜福感恩的孩子,著實令人心疼;相較於筆者任教的班級中,許多孩子是爸媽呵護在手心的寶貝,衣食無缺,也有放學後再到補習班加強課業,然而他們無論在品行或是課業上的表現,卻令人失望。

我曾問過許多放學後繼續到補習班「上班」、成績依舊不理想的孩子,他們告訴我的答案幾乎都一樣:「爸媽要我去啊!我根本不想去,只是敷衍他們!」我問孩子不讀書的話,以後能做什麼?孩子天真說:「我沒有想那麼多,反正我討厭補習,我只想玩,只要快樂,沒有壓力就好。」

追根究柢問題出在哪?其實就是父母的態度,懂事和感恩的孩子不是天生的,是教育出來的。有家長問我怎麼辦?很簡單,我都建議家長請假帶孩子到職場,讓他實作一天,體會賺錢的辛苦。

給了孩子再多再好的物質生活,如果不感恩都是枉費。與其花大錢送孩子進補習班,不如把孩子帶在身邊,畢竟陪伴孩子才是最好的教育方式。

大孩子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洪蘭/心智健全發展 勝過明星學校   

2016-06-04 02:29 聯合報 洪蘭 (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     

今年哈佛大學的畢業典禮,代表研究生上台致詞的是一位大陸湖南農村長大的博士生,他在上大學之前不曾進過城,也不曾補過習。他說當左右鄰居都去城市打工時,他父母不願他成為留守兒童,選擇留在家鄉種田。農家生活清苦,但是不管白天多累,他父親晚上一定會給他講睡前故事。

這兩點聽起來不怎麼樣,發展神經學家卻知道這是決定他今天成功一半的因素。一九五六年,威斯康辛大學哈洛(Harry Harlow)的實驗就顯示,孩子最需要的不是物質享受,而是精神上的安全感。

哈洛教授把一隻剛出生的小猴子,跟牠母親隔離,給牠一個絨布的媽媽和一個鐵絲網的媽媽,絨布的媽媽溫暖,身上沒有奶瓶,鐵絲網的媽媽冰冷,身上卻有個奶瓶。小猴子所有的時間都趴在絨布媽媽的身上,只有肚子餓時,才會過去鐵絲網媽媽那邊吃奶,即便如此,牠的腳還是要鉤著絨布媽媽的身體。一旦實驗者把絨布媽媽移走,小猴子便不吃不喝,兩手抱頭,躲在牆角哀鳴,這樣的猴子長大後不正常,會把親生孩子虐待死。

後續研究發現,安全感是孩子心智發展的基石,孩子要的不是父母去城裡掙錢,給他吃好穿好,他們要的是爸媽在身邊陪著他長大。

他的父母看到大陸每年都發生留守兒童自殺之事,所以寧可窮,不讓孩子倚門而望。

講故事則是啟發孩子想像力的好方法,想像力會帶著孩子飛向遙遠的國度,在那裡,沒有事情是不可能的。孩子智慧的發展需要跟人互動,語言的發展更是如此,實驗發現父母有念書給孩子聽的,他們到四年級時,口語表達能力與詞彙數量都優於父母沒有念書給他們聽的孩子。

一般來說,有安全感的孩子才敢去探索,而探索正可以促進神經的連接,使它不被修剪掉。胎兒在母親肚子裡,每一分鐘長廿五萬個神經細胞,長到出生時有十的十三次方那麼多,每個細胞都要吃要喝,大腦養不起,所以需要修剪,修剪的原則是有跟別人連過的神經元留起來,沒有被連過的修剪掉,幼年探索的經驗,就決定了大腦神經元的存廢。同時,神經迴路連接得越密,越有創造力,因為綿密的迴路提供了電流在通過時觸類旁通的機會,使能舉一反三。

加州大學柏克萊校區的Gopnik教授,最近出了一本新書《園丁與木匠》,她認為父母角色不是木匠而是園丁,父母的責任是培養(nurture),給孩子安全的環境去自由發展,而不是照木匠心中的藍圖去塑造(shape)他。

看到現在父母每天忙著把孩子送補習班、才藝班,雙方都忙到沒有時間說話是錯的。孩子成長過程,需要的是父母的陪伴,父母也需要透過生活中的點點滴滴,把自己人生經驗傳給孩子。心智的健全發展比分數名次,甚至明星學校更重要。有了健全心智,孩子可以按部就班去攻頂,最後能「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哈佛這個學生就是最好的例子。(作者為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

大孩子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冷氣這樣吹才最省電 別再花冤枉錢了!

  •  
冷氣這樣吹才最省電,夏季必學小絕招!(圖/hnews.kr)
冷氣這樣吹才最省電,夏季必學小絕招!(圖/hnews.kr)

夏天耗電多,因此很多人都會有這樣的習慣,外出買點東西時必定關掉冷氣,或將風量設定到最弱。然而這些看似省電的做法,其實反而更耗電。以下幾點迷思,讓我們來了解一下!

觀念一:外出關掉冷氣較省電?

當要短暫外出時,為了省電,大多數人都會切掉冷氣,等回家後再重新啟動,但這其實是一大錯誤觀念!冷氣在開始運作時,需要500瓦到1000瓦的耗功率,而等室溫與冷氣設定溫度一致時,又需耗費100瓦左右,因此,若只是短暫外出10分鐘,最好繼續保持冷氣運作,會比較省電。若想要更省電的話,建議外出時可以把設定溫度上調1度。

觀念二:溫度調越低越涼?

氣溫並非人體感知冷熱的唯一條件,濕度、氣流、輻射都會改變體感溫度,因此一味地降低室溫,並不能完全感到舒爽。

人體在吹風時,體感溫度約會下降2度左右。因此,與其拘泥於冷氣溫度,不如把冷氣風量調強,讓肌膚感受到冷風,有效降低體感溫度。此外,由於冷空氣下降的原理,所以可以搭配電風扇一起,提升冷氣的循環。

觀念三:微風模式更省電?

自動模式才是最佳首選!吹冷氣時,調微風模式其實也是耗電的行為。這是因為冷氣在啟動後到室內涼爽時,此過程是最為耗電的,而待室溫與設定溫度相同後,耗電量則會慢慢降低。

因此,若調成微風模式的話,在距離室內涼爽之前,需要耗費大量時間、電力。,自動模式則會依照房間狀況,選擇最為適當的風量及風向,等房間涼爽之後,會一邊控制耗電量,一邊保持設定溫度。

觀念四:冷氣模式才能保持室內乾燥?

除濕模式才是乾燥大師!當室內濕度越高時,體感溫度也會更高。雖然冷氣模式也具有除濕功能,但除濕效果還是比乾燥模式來得差,且冷氣模式也會同時讓溫度下降,耗費多餘的電力。反之,乾燥模式則盡量維持溫度一致,同時發揮優良的除濕功能。

 

冷氣省電小竅門如下。(圖/ask.com)
冷氣省電小竅門如下。(圖/ask.com)

【冷氣省電大竅門】

1.設定冷氣的最佳溫度。

使用冷氣時,不宜把溫度設得太低。專家建議最適合的溫度為26至27度,當冷氣每調高1度,可降低7%至10%的用電負荷,從健康的角度來說,盛夏期間,室內與室外最好溫差為5至6攝氏度,這樣能防止因室內外溫差過大而患病感冒。

2.冷氣匹數適應房間大小。

應根據房間大小選擇冷氣,使冷氣的功率與房間相適應。每個房間都不是完全密封,同時房屋還要吸收外面的熱,當冷氣完全能夠滿足房間的製冷時,才不會給冷氣造成太大的負荷。如果您的房間有向陽的窗戶,同時窗戶沒有窗帘或遮陽棚的話,那麼您選購的時候可以略微提升一個檔位,冷氣完全滿足房間製冷時,才能提高冷氣效率。

3.選擇適宜的出風角度。

選擇適宜的出風角度會使空氣的溫度降得更快。空氣溫度變低後,冷氣流容易往下走,製冷時出風口向上,這樣的製冷效果最好。而在冬天,熱氣都是往上走,制熱時出風口應該向下,這樣也能達到節能的效果。

4.配合電扇、遮陽簾使用。

如果在使用冷氣時一同使用電風扇,電扇的吹動力將使室內冷空氣加速循環,冷氣分布均勻,可不需降低設定溫度,而達到較佳的冷氣效果,既有舒適感,也能節電。如果同時採用窗簾等遮陽,減少陽光輻射帶來的室溫影響,也可以節省冷氣用電。

5.使用睡眠功能。

在睡眠時,應該使用睡眠功能,有的冷氣定義為經濟功能。睡眠時,人體散發的熱量減少,對溫度變化不敏感,睡眠功能就是設定在人們入睡的一定時間後,冷氣會自動調高室內溫度,因此使用這個功能可以起到20%的節電效果。

6.安裝外機避開陽光。

冷氣不宜安裝在陽光直接照射的地方,夏日陽光灼熱,很容易把外機曬熱,從而影響冷氣自身散熱效果。如果條件不允許,室外機只能裝在向陽的一面,居民可以在外機頂部裝上遮陽篷。

7.長時間外出提前十分鐘關冷氣。

如果不是短暫外出,在出門前應該提前關冷氣,最好是離家前十分鐘即關冷氣,在這十分鐘之內,室溫還足以使人感覺到涼爽。養成出門提前關冷氣的習慣,可以節省電能。

避免陽光直接照射。(圖/m.v4.cc)
避免陽光直接照射。(圖/m.v4.cc)

文章來源:阿波羅新聞網

大孩子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小學校長:英文需求集體焦慮 卻未反映在課綱上    

2016-05-19 07:37 聯合報 記者陳智華/台北報導     

台北市健康國小校長楊士賢指出,經濟好的孩子可以靠補習滿足英文學習,但弱勢孩子怎麼辦?報系資料照分享

 

從小送孩子補習學才藝,家長指出,因自己太忙而孩子太閒,與其在家看電視和玩3C,不如上直排輪和游泳等運動課;也有家長送孩子學英文、數學和音樂等,是擔心孩子跟不上,也怕埋沒孩子藝術天分。國小校長則認為,很多家長送孩子去學英文,是學校無法滿足需求,正在修12年國教課綱的教育部應好好思考這個問題。

台北市健康國小校長楊士賢指出,很多北市小學生都會補英文,但家長及孩子對英文課需求這麼大,甚至出現集體焦慮,但卻沒有反映在課綱的時數安排上,7成經濟好的孩子可以靠補習滿足英文學習,「3成弱勢孩子怎麼辦?」教育部應審慎思考如何在正式課程中提供足夠課程。

醒吾科大副校長陳義文表示,12年國教超額比序,也助長術科補習。他提到自身經驗,前陣子帶孩子去看醫生,醫生跟他說,孩子一定要補習,不然會輸。

劉姓家長指出,兒子讀幼兒園時下課就去學直排輪和游泳,因為自己很忙,但兒子太閒。不讓兒子有事做,兒子會在家看電視和玩3C,她無法控制。徐姓家長說,讀小學的兒子除了學鋼琴,小二起也補英文。她不諱言,台北市小一就要上英文課,擔心兒子跟不上。

徐小姐則讓女兒補數學和直笛,1個月要花7、8千元。她指出,不讓女兒學直笛,擔心會讓女兒埋沒才華;補數學是因為小五之後數學很難,如果不送女兒去補習,功課跟不上,擔心女兒會沒有信心。

 

延伸閱讀

7成孩子得補習 背景愈好愈愛補
台灣學生這麼愛補習 有用嗎?
孩子,我要你輸在起跑點

大孩子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為什麼只有「流浪狗」,沒有「流浪狼」?——台灣年輕人的處境

2014-08-26 14:37:15

 

photo credit:Hartwig HKD (CC BY-ND 2.0)分享

 

這一輩子,有機會我就與狗為伍。不一定自己養,只要是狗,我的、人家的、街上翻垃圾的,我都親近,常常和陌生的狗說話卻完全忘了繩子另一端的陌生人,事後總感內疚,我怎麼沒跟人打個招呼啊。我甚至於覺得我懂狗語。全世界的人說幾千種語言,但是全世界的狗都說同一種語言;若說「國際化」、「地球一家」,狗比人更有資格號稱世界公民。

因此,我對狗的心情是有一些了解的。狗語雖然世界一家,但是,狗有狗格,千姿百態,有野性的狗,有溫柔的狗,有好強的狗,也有憂鬱的狗。在環境的壓迫之下,野性狗會故作溫柔,好強狗會被壓抑擺出「小男狗」、「小女狗」的姿態,但同樣的,溫柔的狗在壓力之下也會猛咬一口,憂鬱的狗也總有滔滔不絕狂吠的時候。

沒有「寵物」,就沒有「流浪狗」

什麼樣狗格的狗,都有可能成為流浪狗,這完全是人把狗當寵物的後果。如果不是先有「寵物」的概念,哪來的「流浪狗」概念?「流浪」就是「沒有家」,但是狗本來就有家啊,一隻公狗,一隻母狗,加上狗仔,本來就是一家狗啊。流浪狗不是生來就沒有家的,而是人把它的家拆散當作寵物,它才具備了做流浪狗的資格,它也因此開始扭曲狗格,以討好人為職司。一旦被放逐,小狗沒了狗家,大狗已經失去捕鳥抓鼠的能力,只能翻垃圾桶,就被稱為「流浪狗」了。

為什麼沒有「流浪狼」?

不知你有沒有注意到,世界上有「流浪狗」,但卻沒有「流浪狼」或「流浪虎」?為什麼?那是因為,狼,虎,都拒絕做人的寵物。我自有家,誰稀罕你給我的家?我的覓食能力比你人還強,你憑什麼養我?別自大了。一隻狼,一頭虎,即使被群體逐出,孤身漫遊於荒野,也還是一隻驕傲的狼,驕傲的虎。即使受了重傷,它也有自我療傷的能力,療傷不成,它也會驕傲的孤獨死去,不會回去巴結群體。

這一篇,談的是台灣年輕人的處境。但是,我還是要先推薦一本一百一十年前小說,美國作家傑克倫敦(Jack London)的 《野性的呼喚》(The Call of the Wild), 因為那是一個狗的故事。

「巴克」的故事

主狗翁(不是主人翁)名叫「巴克」(Buck);當然這是它的主人給它取的名字,幾年後,它就忘記了自己曾經被叫巴克,只有在做夢時,才恍惚閃過那溫暖壁爐和被叫巴克的那隻狗。這是冰天雪地的阿拉斯加。

巴克從小衣食無缺,文明有禮,走在街上,人人稱牠好狗,主人提供吃與住,理所當然。一日,惡僕把它賣了。

關在環境惡劣的狗籠,吃飯時間到了,沒飯來,吃飯時間又到了,還是沒飯來。終於,一盆餿水塞了進來。巴克嗅一嗅,不吃,一輩子沒吃過這麼臭的東西。

茸毛壯漢走進狗籠,給了巴克生平第一頓毒打,巴克第一次知道世界上還有恐懼這件事。奄奄一息的巴克,接下來三天連餿水都等不到。然後,那盆餿水又塞進籠子,還是三天前那一盆,當然更餿了,巴克一聲未發,拐著腿上前,呼嚕呼嚕把盆子給舔得乾乾淨淨。

巴克成為工作犬,一開始備受其他惡犬欺負,文明的巴克逆來順受,但它的肌肉日益強壯,直到有一天,他開始懷疑自己為什麼要被欺負,於是下一次被霸凌之時,它挑了一隻體型比它大的狗,一口咬斷對方咽喉。從此,沒有狗敢再欺負巴克,茸毛壯漢也咧出笑容,這隻狗買對了。

在工作犬界,巴克出了名,狗就怕出名,巴克又被轉賣了數次,歷經了整個阿拉斯加最惡劣嚴苛的狗主的磨練。再壯,巴克也倒下了,一日早晨,它無力再拉雪橇,主人一頓毒打,巴克腦海中閃過當年那溫暖的壁爐。這時,一個懂狗的男人,竟然願意買下巴克,帶回他的狗隊療養。

這個男人,沈默寡言,但是他把巴克當作一隻具有獨立狗格的狗對待。從來不打牠,也從來不誤牠的食。巴克打心底感激這個男人,把他當作自己生命的最後一站,它再也不要伺候其他人了,它立下決心要對這新主人死忠。有一次,狗隊在一處懸涯邊上過夜,男人開玩笑的拿手往懸涯一指,說,巴克,跳下去。巴克沒有二念,起身就奔向懸涯,男人撲上前去抓住巴克後腿,把它抱在懷裡,問說你在幹什麼呀。巴克不明白,為什麼主人改變了主意。

巴克完全忘記了溫暖壁爐旁的尊嚴日子,它現在只知道生存,在荒野中和一個不把牠當狗的男人一起生存。一個夜裡,它又聽到了已經聽過無數次的遠處狼嗥聲。然而這一次不同,它覺得自己身體內有一種燒灼感,想要回應那種狼的嚎叫。巴克清了清喉嚨,努力的山寨那狼嗥。寡言的男人看了也不禁咧嘴笑了,他摸摸巴克的頭說,巴克,哪一天你想去了,你就去吧。

接下來的日子,巴克的膽子大了,在男人熟睡的時候,牠會溜出去,一點一點的靠近狼群。終於有一夜,在一個山坡的長草堆中,它看到了十幾對閃爍的眼睛。眼睛們看到牠,集體轉身而去。巴克尾隨,誰知道這一尾隨就尾隨了一整夜,巴克跟著群狼在月光照耀的原野上奔馳,牠從來沒有如此像自己,渾身的細胞每一顆都像一部小發動機,每一根肌肉都扯直,巴克邊跑邊想,也許這才是我?

一夜奔馳,巴克累了,牠想家了,想那個男人了。疲憊的回到昨夜那個營地,但只剩燒爛的帳篷,還有瞪大眼睛不作回應的男人屍體。兩個還在收撿財物的印第安人看到巴克,說,看,還有隻狗,帶回去。但他們帶不走巴克,憤怒的巴克帶走了他們的生命,只花了兩口,就咬斷了兩個喉嚨。

在接下來的幾年裡,當地的印第安部落開始流傳一件事:那隻帶頭的狼碰不得,它永遠跑在狼群的最前頭,印第安人只要被牠碰到,沒有一個活著回來。那隻狼,已經完全忘記被遺棄的感覺,它不知什麼叫流浪,不知道什麼叫恐懼,牠不需要被餵,牠靠實力覓食,牠已經忘掉了餿水的味道,牠吃的都是新鮮的。牠甚至忘記了,曾經被人叫巴克。

「脫狗入狼」:「狗生」的四階段

啊,現在可以開始談台灣年輕人的心理狀態了。巴克從衣食無缺,到必須打工掙餿水,到得到尊重後為人盡忠,到鍛鍊出獨立獵食技能,經歷了「狗生」的四個階段。進入荒野的大世界,是巴克能夠「脫狗入狼」的條件,否則,巴克的命運,始終還是小鎮中的小確幸,終其一生害怕流浪的寵物。

台灣的大世界荒野挑戰已經來臨了!是等著被賣掉之後碰運氣變成狼,還是現在就主動走向荒野,主動的變成自己定義的狼?總而言之,躺在溫暖壁爐旁等著被餵的日子已經不可能了。

這可不是鬼話,我17歲時讀了傑克倫敦的 《野性的呼喚》,徹夜難眠一週之後,奠定了我的人生打拼觀,若不是這本書,我至今可能還在喝餿水,還在抗議為什麼體制不懂得照顧我。

以「體制」為座標,你或許可以得到溫飽甚至美食,但你也可能因為不見容於體制而變成流浪狗。人生在世不過80年,做自己都還尚且不夠用了,還落到以體制為座標,坦白講,蠻傻的。幸好我沒有,不知你如何?

收看更多文章,請訂閱鳴人堂facebook專頁:

范疇

連續創業於美國、新加坡、台灣、中國達30年。最新出版《與中國無關:第二季襲來!!三十年後的三種台灣》,簡介請點此。相關著作另有《與中國無關》、《中國是誰的?從台北看北京》、《台灣是誰的?》等書。
▎作者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2020bluesea 

大孩子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教改不願面對的真相 20萬學生淪為下流世代

「我從一、二年級開始功課就很有障礙,每次放學都被留下來到三點半再回家。」「三、四年級時,午休我都坐在特別位,老師請其他同學教我功課,可是還是救不起來。」外形可愛的新北市竹圍國中一年級學生王美英(化名),談起最弱的科目時,皺著眉低下頭去。

近來因替臉書抓漏獲得獎金而聲名大噪的資安程式高手張啟元,高中以前是被教育遺棄的孩子,明明有資質卻被學校放棄;「我以前常覺得自己很失敗,小學三年級剛開始上英文課的時候,我心想為什麼我的程度差這麼多?」他說。

今日的日本正因「下流老人」現象而預警發愁,指的是「收入少、存款少、可依賴的人少的銀髮族,但明天的台灣,會不會有孩子成為明日的「下流世代」呢?

情況之嚴重,連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院院長許添明也敲出警鐘:「台灣有20萬個學生等待失敗!」教育,已淪為社會不平等的產出器。

教育程度M型化
台灣,比其他國家都嚴重

每4年舉行一次的「國際數學與科學教育成就趨勢調查(TIMSS)」2007年測驗顯示,台灣小四學生未達初級(最低一級)的比率約僅1%,但過了4年,這批學生上了八年級(國中二年級),未達初級的比率提高為4%,4年期間約增加3倍,而這些數學學習成長緩慢的學生,通常也是家庭社會經濟地位較低者。 

事實上,台灣學生整體數學表現優異,11年有將近一半高於進階(最高一級),「但從小四升到八年級之後,學生之間的數學表現懸殊程度劇烈擴大,這是台灣特有的教育現象,而且是發生在學校內或班級之內。」懸殊的程度是新加坡的2.3倍、美國的2倍、香港的1.8倍;「這是因為有一部分功課好的學生在外補習,但落後的同學沒有進步,班內學習表現差異增加。」

救落後學生 更對經濟有利

每3年進行一次的全球性15歲學生「學生能力國際評量計畫(PISA)」,12年評比結果也顯示,台灣有12.3%的學生,無法答對「具備參與現代社會運作所需的基本學力」的試題。

「OECD計算,如果台灣所有學生在2030年都具備基本學力,國內生產毛額GDP將增加8520億美元,約是目前的8成,表示投資弱勢者教育不只維持社會正義,更可以提高經濟產能價值。」許添明說。

對於學生表現懸殊,尤其後段學生人數增加,教育部曾經提出各項補救政策,但成效有限,到底問題出在哪裡?

問題1》
資源錯置!成績落後學生多在「非偏鄉」

教育部每年近15億元的補救教學計畫,都是以原住民、低收入戶、新移民子女為主;但國際評比卻呈現出,需要拉一把的孩子,可能是中低收入戶或城鎮的學生。

問題2》
補救教學成效有限,易澆熄學習熱情

例如荷蘭、芬蘭的老師會在課堂上直接做補救教學,例如課程最後留10分鐘,把落後學生找來特別教學,其他學生寫作業,更重要的是,老師們有設計補救教學教材的能力;教育部應可效法,並多培養補救教學的專業教師。

問題3》
學前教育資源不足,弱勢小孩剛起步就輸了

許添明指出,「90%的人腦發展介於0到5歲, 我們卻將90%的教育經費花在5歲以上。」相對於我國國民教育向上延伸3年,近幾年世界各國反而向下延伸,南韓即提供3歲孩童免費學前教育。台灣在14年起提供5歲幼兒免學費,但只是將原來的家戶學費支出改由政府補貼。

問題4》
孩子沒有學習目標,不知為何而學

台北市大同區雙蓮國小老師郭俊成,最近讓孩子自訂題目在學校做一百人的街訪,有一組主題是:哪個科目對未來最沒有幫助?前一、二名竟是自然和數學,各占%39和33%。

學生發表時說,希望課程內容多和生活作聯結。

問題5》
教學無差異化,不合框架的學生只能出走

「國中性向測驗,我的空間、藝術都是滿分,但這些不考;我的語文數學很低,就被說『功課不好』。我有興趣的美術、家政課都被拿去考試,我和同學的差距越拉越大。」資安程式高手張啟元,對僵化的教育體制餘悸猶存。

無差異化的教學內容,缺乏彈性的制度設計,讓不合框架的學生只能選擇出走,尋求自學或體制外學習,甚至成為中輟生。提供「有品質的教學」,是搶救20萬名後段學生應該努力的目標。520即將上任總統的蔡英文,聽到學子的心聲了嗎?

(本文部分資料由台灣大學系統—台灣大學、台灣師範大學、台灣科技大學提供)

 
 
 
 
 
 

大孩子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李開復:成功的85% 靠這2種養分

李開復認為,在現代社會中,單靠一己之力幾乎不可能成就任何宏偉的事業。(示意圖/達志影像/shutterstock提供)
李開復認為,在現代社會中,單靠一己之力幾乎不可能成就任何宏偉的事業。(示意圖/達志影像/shutterstock提供)

戴爾•卡耐基(Dale Carnegie)說:“一個人事業的成功只有15%取決於他的專業技能,另外的85%要依靠人際關係和處世技巧。”

這說明,一個人的智慧和能力是有限的。在現代社會中,單靠一己之力幾乎不可能成就任何宏偉、壯麗的事業,也幾乎不可能實現任何足以讓自己滿意的奮鬥目標。因此,青年一代必須懂得,團結他人、大家的智慧,才是現代人取得成功的先決條件。

那麼,青年能否把握時代的機遇,成為處理人際關係的專家呢?

客觀地說,當代大學生與上幾代人相比有著不容置疑的優點。例如,他們擁有更多的見識、勇氣和魄力,更善於表現和自我張揚,也崇尚自主、自由的精神,等等。但與此同時,他們也有不可忽視的缺點,其中最讓人擔心的就是他們普遍缺乏處理人際關係的能力與技巧。

也就是說,雖然當代大學生享有上一代人無法企及的生活與教育環境,但他們在人際交流方面卻實實在在地面臨著三大挑戰:

挑戰一:惟我獨尊 vs. 謙恭忍讓

許多年輕人因為家境較好,而且父母孩子不多,甚至可能是獨生子女。他們從小就習慣了以自我為中心和“萬事我為先”的思維方式,對於與他人分享、關心他人、尊重他人等概念缺乏最基本的認識。這樣的年輕人從小就擁有過於強烈的自信心和自尊心,缺少容忍、謙讓、合作的態度。在一個集體內工作時,他們最容易與其他人產生矛盾。

大學階段本應該是逐漸走向獨立的年紀,許多人卻仍然生活在事事依賴父母、依賴老師的狀態下。這種學生即使走上工作崗位,也只知道有問題找別人解決,解決不了也是別人的錯。這甚至導致了某些企業的管理者不願意接納應屆畢業生,因為在他們看來,不少大學生有等、靠、要的思想,剛到公司時工作能力不強、工作效率不高,還非常注重薪水待遇。

挑戰二:零和競爭 vs. 共同進步

在當代大學生的成長過程中,父母和老師從小就在他們的腦海裡灌輸競爭的意識。在家庭中,很多父母將考試名次放到教育孩子的核心地位,提醒自己的孩子要在名次的競爭中努力靠前。在學校裡,名次更是衡量一名學生優劣的重要指標,名列前茅的學生往往是學校和老師的寵兒,名次不好的學生則經常會受冷落。

脫離全面、均衡的標準而片面強調競爭意識會給孩子帶來非常不好的影響:一方面,學生會漸漸形成一種錯誤的認識,以為競爭是人際關係中最重要的主題,為了取得競爭中的優勝地位,其他一切都是可以忽略的,甚至可以不擇手段——這也是惡意競爭者最為典型的思考方式;另一方面,即便是那些在學習成績的競爭中處於優勢地位的孩子,也不會從這種片面強調競爭的教育方式中獲益,因為在學習過程中,他們作為天之驕子處處受到褒獎,這很容易讓他們產生異乎尋常的優越感,並因此忽視了在人際交流方面的鍛煉。

挑戰三:自身素質 vs. 企業需要

現代企業需要的是複合型人才,這對大學生的自身素質特別是在人際交流方面的能力提出了嚴峻的挑戰。很多大學生在人際交流方面缺乏必要的能力和技巧,與企業需求有著極大的偏差,這種偏差通常都是大學生在學習期間的不良習慣造成的。

例如,在學生時代如果總是錯誤地認為,自己能以考第一名的事實說明自己出類拔萃,而其他同學不過是陪襯。那麼,一旦進入了現代企業,你的思維習慣就會與企業的要求大相徑庭。因為任何現代企業、現代團隊需要的都是合作、共贏的結局,一個人風光無限而其他人消極怠工的團體是無法取得任何成功的。

因此,為了能夠在今後的事業中獲得充分發揮自己潛能和特長的機會,現階段的學生有必要認真審視自己在人際交流方面的弱點,體會同理心的真諦,堅持以誠待人、平等交往的原則,努力塑造自己的個人魅力,建設自己的人際關係網,培養終身的友誼,同時也要善於從朋友身上學習。惟此,才能在不遠的將來成為真正意義上的、能適應現代企業需要的國際化人才。

文章來源:李開復臉書

◆作者目前為創新工場董事長&CEO,曾在Google、微軟、蘋果等跨國科技企業擔任要職。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看法,不代表本報立場。

(中時電子報)

大孩子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下流老人」 震撼日本啟示錄

Money錢 2016/05/03 16:49(7天前)
即使月薪5萬,我們仍將又老又窮又孤獨 
日本社會學家藤田孝典為了如實表達日本高齡者貧窮現況,創造了一個詞彙——「下流老人」。「下流」指的是比中流階級還貧窮的低所得層,亦即「下流階級」,並沒有瞧不起或歧視長者的意思。去年6月,藤田孝典的著作《下流老人——總計1億人的老後崩壞衝擊》在日本上市後,引起社會廣泛討論。 

或許你已經聽過「下流老人」這個名詞,別以為它與你無關。因為,即使月薪5萬元,即使現在還年輕,如果沒有認真看待環境的變化,還用舊思維面對新挑戰,那麼到了晚年都有可能成為「下流老人」。 

下流老人有3指標 收入低、沒存款、無依靠 
藤田孝典將下流老人定義為「過著及有可能過著相當於生活保護基準生活的高齡者」,簡單說,就是難以過著國家訂定的「最低限度的健康且有文化生活」的高齡者。他觀察發現,下流老人有3個具體指標:收入極低、沒有足夠的存款、沒有可以依賴的人(社會性孤立)。 

如果你以為只有毫無計畫、渾渾噩噩過日子的人才會變成「下流老人」或「下流階級」,那就大錯特錯了!在藤田孝典的諮詢經驗裡,不乏公務員、銀行行員,甚至是公司董事來求助,而生活從「普通」淪落到「貧窮」,更是出乎意料的快又容易。 

藤田孝典在書中指出,有幾種典型模式會導致淪落貧窮生活,包括因為疾病或意外而支付高額醫療費、無法入住高齡者照護設施、子女因為工作貧窮或身為繭居族(逃避社會、足不出戶)而依靠父母、熟年離婚、罹患失智症沒有可依賴的家人等。 

台灣下流老人 經濟仰賴借貸與救助 
其實,台灣也存在下流老人。台灣65歲以上人口約294萬人,占總人口比例12.51%,且高齡者比率逐年增加。根據衛福部最近一次老人狀況調查報告(2013年)顯示,65歲以上老人平均每月可使用的生活費用為1萬2875元,當中以「6000∼1萬1999元」占28.5%比重最高;其次則是「5999元及以下」,占23.3%。若再觀察主要經濟來源,會發現來自「向他人或金融機構借貸」、「政府或民間救助或津貼」的比重在這兩組別中相當高。 

再看另一項統計數字,目前台灣低收入戶戶數有14.6萬戶,人數達34.2萬人,其中有8.5%是年齡超過65歲以上的老人。所謂的低收入戶,各縣市認定標準不同,就每人每月平均所得及動產、不動產有不同的限額規定,以新北市為例,每人每月平均所得低於1萬2840元、存款加投資等動產限額每人每年7萬5000元、不動產限額每戶350萬元。 

台灣貧困者扶助協會秘書長郭吉仁表示,台灣低收入戶人數占總人口比率是1.46%,相較於國際上約5∼6%的水準,仍處低水位,「雖然還沒走到大家開始自省問題的階段,但正在邁入。」另外,他也提到台灣的下流階層存在一些特徵,包括上一代經濟條件不佳(貧窮世襲)、教育程度低、健康或精神狀況不佳、發生無法預期的意外、家庭或人際關係發生衝突等,都是導致陷入貧窮的原因。 

根據文化大學社會福利系副教授洪明皇的研究顯示,比較2003年和2013年各年齡層的貧困率發現,老人群體落入貧困的比率有下降的趨勢,為什麼呢? 

大孩子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臉書上很火的英文漫畫,深深戳中我們華人爸媽的痛點

 

你一定很愛你的孩子,有時候你的孩子卻出現一些你沒法理解的惡行惡狀,其實這很可能是因為你對他做了一些事情的影響,


如果你的孩子總是故意打擾你,其實是因為你和他缺乏肢體接觸,缺乏親密感。


如果你的孩子撒謊,其實這說明你曾經對他犯過的錯誤反應過度。


如果你的孩子缺乏自信心,其實是因為你給他們的建議多過了鼓勵。

 


如果你的孩子不能堅持自我,其實是因為他們小時候你總是在公共場合教育批評他們。


如果你什麼東西都給孩子買可他們還是會去拿不屬於他們的東西,其實是因為你不讓他們自己選擇想要的東西。


如果你的孩子很懦弱,那其實是因為你幫助他們的速度太快了。不要幫你的孩子清掃他們成長道路上的每一個障礙。


如果你的孩子嫉妒心很重,那可能是因為你總是拿別的孩子和他們比較。


如果你的孩子很容易生氣,那其實是因為你給他們的贊揚不夠,他們只有行為不當的時候才能得到注意。


如果你的孩子不會尊重別人的感受,那是因為你總是命令他們,不尊重他們的感受。


如果你的孩子總是神神秘秘的,什麼都不告訴你,那是因為你總是愛打擊他們。


如果你的孩子總是行為粗魯沒有禮貌,那其實是從家長或者身邊的人那裡學來的。

希望看過這些漫畫能給所有人一些啟示,不要成為孩子眼中的壞爸媽!

大孩子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udn / 評論 / 聯合報名人堂

洪蘭/文質彬彬 然後君子

2016-05-09 03:54 聯合報 洪蘭(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

最近報上有位老師投書「高中歷史課上到變成國文課」:他在二○一四年教到第一屆十二年國教的學生,發現他們文史程度和閱讀素養很差,歷史課上到一半常常變成國文課。例如上到鄭成功「天不假年」,學生聽不懂,他只好停下來解釋:這個「假」不是放假的假,是借的意思,鄭成功英年早逝,上天不借給他時間,使他壯志未酬便死了。學生也填不出一般人耳熟能詳的「一將功成萬骨?(枯)」,連「騎驢看?(唱)本,走著瞧」這個俚語都不會…。

他很感嘆教不下去,我也心有戚戚焉,因為我也碰過這種情形,只不過不是高中生,而是研究生。有個碩班學生國文不及格,去補修大一的國文又連著二年不及格,通識中心打電話來說,他們大一新生都教不完,無法再教研究生,叫所長自己領回去教。無奈何,只好把學生找來,請他在睡前看一段《七俠五義》,當看到展昭出來時,便來找我。我等了二個月,展昭都沒出現。我奇怪了,因為這本書我看得很熟,追問起來,才知道他連第一章「貍貓換太子」都未看完,他說他看不懂,一看書,眼皮就闔上了。其實,讀寫能力是溝通的基本能力,文字不通順,詞不達意,不管實驗做得多好,這個論文別人是看不懂的。

聯合國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在推「學生基礎讀寫能力國際研究計畫(PISA)」時,開宗明義的說「讀寫能力是廿一世紀社會的共同貨幣,它決定國家的競爭力」。這是基本的國民素養,不管念哪個領域都是必要的。我們台灣一直有個根深蒂固的錯誤觀念,認為科學和人文是分家的,其實他們是「哲學」這個根長出來的兩個枝。哲學講究思辨能力,科學需要它,文學更需要它,因為作者跟讀者常不在同一個時空線上,若是作者沒有邏輯,讀者不能follow的。

美國精神醫學協會的前理事長N. Andreasen曾是愛荷華大學英文系的教授,後來因為醫生一句「告訴你,你也聽不懂」,她便辭教職去念醫學院,成為精神科醫生。她的文筆很好,寫的教科書讀起來如行雲流水,學生很愛讀,我有個學生就是讀了她的書決定去走精神科的;許多高中生也因為讀了費曼教授(Richard Feynman,一九六五年諾貝爾物理獎得主)寫的《別鬧了費曼先生》而決定去念物理。科學最終的目的是造福人類,科學家需要把他的研究成果讓一般老百姓知道,因此他需要文學素養來增加他的同理心和表達能力,文學家當然更需要文采,別人才會去讀他的書。

語文能力是國民素養的一部分,它是就業的基本條件,如果連一封信都寫不好,怎能抱怨薪水只有廿二K?基本功打好了,往上去學各種功夫都容易。看到現在社會的重理輕文有點擔心,年輕人多讀些經典的書,「文質彬彬,然後君子」是有道理的。

(作者為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

大孩子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國中會考》考生衝刺/基本功必拿-國、英文閱讀難 長題需推敲

2016年05月09日 04:10 余祥、吳泓勳/台北報導

國中及補教老師表示,會考國文科「長敘述」考題增加,測驗考生閱讀能力,選文也很廣泛,抽象的詩詞和需要推敲的文言文比例也變多;至於英文科,前15題大多是考基本單字與文法,很容易拿分,切勿失手。

國文科分成單題及題組的4選1單選題,以及獨立考的寫作測驗。選擇題約1/3考語文基本能力,包括漢字形音義、文法等語文知識以及語文表達能力,另外2/3題目考閱讀理解能力,包括理解、分析能力,學生要能快速找到文章的主旨。

苗栗縣烏眉國中國文老師林孟君說,去年國文科考了四格漫畫,可見出題偏重生活取向,考生需要留意翻譯作品和圖表題。另外,去年題目長達13頁、逾9000字,越來越著重閱讀能力,不過困難的題目,通常分布在後面的題組題。

補教老師楊墨表示,國文科選擇題也會有長題或是引文,可把握「看文找出處」的原則,如果是議論文或說明文,就從引文的前面句判讀,但若是抒情文就可以從後面文句判讀原意。

至於寫作測驗,林孟君建議考生,文章一定要和自身的經歷和感想連結,「先感動自己,就能感動閱卷老師」,另外,若希望得高分,就要切記取材不能跟別人相同,例如去年作文考「捨不得」,大部分人都寫爺爺奶奶過世的感想,要想出特別的題材,才能脫穎而出。

英語科方面,補教老師路呈麟表示,最前面15題考基本單字及文法一定要掌握住,至於難度比較高一般都在閱讀測驗的題組,往年大約會有10篇文章,加1到2篇的克漏字,建議先看題目是什麼,再回頭看文章。

英語科還有聽力測驗,桃園市青溪國中老師許綉敏指出,英聽大部分是2到3題為一個題組,通常第1題都比較簡單,考生如果確定聽得懂有把握答對,可先掃描下一題或下篇文章的的描述,對判斷答案會多一分把握。

(中國時報)

 

國中會考》考生衝刺/死背沒用-數學幾何題占半數 社會考圖表是關鍵

2016年05月09日 04:10 林志成、余祥、吳泓勳/台北報導

會考出題重點在哪?升學專家表示,幾何在國中數學比重不到1/3,但會考數學科卻有可能一半是幾何題;至於社會科,常結合觀念和圖表出題,「決勝關鍵落在圖表題」;自然科方面,化學反應與方程式必考。

台北市北投國中數學老師林柏嘉說,相較於以前的基測,現在的會考數學科更喜歡考幾何題,許多考生看到這類題目就害怕。他建議考生,考數學時記得帶圓規、直尺去,有了這些工具輔助,許多幾何題都可迎刃而解。

補教數學老師李添興說,國中數學幾何部分不到1/3,代數部分超過2/3,但過去2年會考數學科,幾何題幾乎占了一半,還會出現不少整合型的幾何題目,對考生確實是大挑戰。

社會科總共63題,歷史、地理和公民平均分配,各21題。高雄明義國中老師陳莉婷預測,超過1/3考題是圖表題,「死背已經沒有用了」,重點是判讀、理解和統合的能力。

補教老師陳啟鵬指出,社會科歷史題目可能著重政經局勢,考生要注意各朝代經貿變遷、政治變法等,大甲媽祖繞境就要聯想到清領時期的宗教信仰,陸客團銳減也可能考兩岸外交跟軍事發展,歐洲難民潮與兩次世界大戰、冷戰局勢發展有關。

台北市龍山國中老師祈明輝表示,自然科的理化部分,由於包含物理、化學,出題占比較高,往年都有大約一半考題,建議考生要搞懂化學反應與方程式。另外其他常考的重點概念,還有包含牛頓運動定律、功與能、基本電路概念與酸鹼、氧化還原等。

自然科生物考題方面,新北市明德高中校長張錫勳說,往年生物出題大約在10幾題上下,重點主要集中遺傳、生殖、神經系統等。楊過補充,除了生殖之外,生物分類也是必考的重點。另外環境和生態主要以圖表解釋能力出題,也是每年必考。

(中國時報)

 

 

國中會考》考生衝刺/基本功必拿-國、英文閱讀難 長題需推敲

2016年05月09日 04:10 余祥、吳泓勳/台北報導


國中及補教老師表示,會考國文科「長敘述」考題增加,測驗考生閱讀能力,選文也很廣泛,抽象的詩詞和需要推敲的文言文比例也變多;至於英文科,前15題大多是考基本單字與文法,很容易拿分,切勿失手。

國文科分成單題及題組的4選1單選題,以及獨立考的寫作測驗。選擇題約1/3考語文基本能力,包括漢字形音義、文法等語文知識以及語文表達能力,另外2/3題目考閱讀理解能力,包括理解、分析能力,學生要能快速找到文章的主旨。

苗栗縣烏眉國中國文老師林孟君說,去年國文科考了四格漫畫,可見出題偏重生活取向,考生需要留意翻譯作品和圖表題。另外,去年題目長達13頁、逾9000字,越來越著重閱讀能力,不過困難的題目,通常分布在後面的題組題。

補教老師楊墨表示,國文科選擇題也會有長題或是引文,可把握「看文找出處」的原則,如果是議論文或說明文,就從引文的前面句判讀,但若是抒情文就可以從後面文句判讀原意。

至於寫作測驗,林孟君建議考生,文章一定要和自身的經歷和感想連結,「先感動自己,就能感動閱卷老師」,另外,若希望得高分,就要切記取材不能跟別人相同,例如去年作文考「捨不得」,大部分人都寫爺爺奶奶過世的感想,要想出特別的題材,才能脫穎而出。

英語科方面,補教老師路呈麟表示,最前面15題考基本單字及文法一定要掌握住,至於難度比較高一般都在閱讀測驗的題組,往年大約會有10篇文章,加1到2篇的克漏字,建議先看題目是什麼,再回頭看文章。

英語科還有聽力測驗,桃園市青溪國中老師許綉敏指出,英聽大部分是2到3題為一個題組,通常第1題都比較簡單,考生如果確定聽得懂有把握答對,可先掃描下一題或下篇文章的的描述,對判斷答案會多一分把握。

(中國時報)

大孩子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台師大:20萬國中小學生在「等待失敗」

台師大:20萬國中小學生在「等待失敗」
台師大今天對新政府提出教育建言。(林志成攝)

政權即將輪替,台師大教育政策小組昨提出警示,根據2012年的PISA國際評比來換算,台灣有12.3%的學生未具備基本能力,相當於20萬國中小學生在「等待失敗」,且他們多數來自弱勢家庭,新政府必須正視此一問題。

新政府即將走馬上任,台師大教育政策小組經過3個月研究,提出教育建言。台師大表示,我國教育目前遭遇三個重大問題,分別是學生看不到未來、老師失去熱情及政策缺乏共識。

台師大教育學院院長許添明表示,在2012年的PISA檢測中,我國有高達12.3%的15歲學生,未具備參與社會運作所需的基本能力。這些人,連「自1980年以來20歲女性的平均升高增加了2.3公分,變成170.6公分,則1980年20歲女性的平均身高是多少?」這樣的減法題目都不會答。

「台灣教育已淪為社會不平等再製的機器,使弱勢生看不到未來。」許添明說,根據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推估,台灣所有學生如在2030年都具備基本能力,國民生產毛額可以增加8520億美元,約是目前的8成,顯示投資弱勢者教育不只是維持社會正義,更可以提高經濟產能價值。

(中時即時)

大孩子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多做有氧運動 拯救衰退記憶力、失控情緒

多做有氧運動 拯救衰退記憶力、失控情緒
跑步等有氧運動可促進掌管大腦學習與記憶的海馬體產生新神經細胞,進而提高思維清晰度和記憶力,還能協助平復失控情緒。 (資料照片,鄧博仁攝)

隨著年齡增長,大腦無法產生新的神經元,影響記憶力。最新研究發現,跑步等有氧運動可增加大腦額葉血流量,促進掌管大腦學習與記憶的海馬體產生新神經細胞,進而提高思維清晰度和記憶力,還能協助調節情緒。

神經科學專家花了30年證明有氧運動可明顯增強認知思維能力。美國臨床神經心理學院院長凱倫(Karen Postal)指出,如果從事有氧運動30-40分鐘直到出汗,大腦記憶區域就會產生新細胞。

另外,哈佛大學研究指出,激烈的有氧運動雖無法抑制悲傷情緒出現,但可以幫助情緒恢復。該實驗將80名受測者分為兩組,一組慢跑30分鐘,另一組做30分鐘肢體伸展,接著播放容易催淚的電影片段,受測者看完後立即回饋難過程度,間隔15分鐘之後再一次回饋難過程度。

結果發現,所有受測者都產生悲傷情緒,但是慢跑30分鐘的小組情緒恢復較快。換言之,運動有助於快速平復失控的情緒。

(中時即時)

大孩子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李清志/極簡生活大作戰


2016-04-22 03:08 聯合報 李清志(實踐大學建築設計系副教授)


最近日本電視劇「我的家裡空無一物」,十分引人矚目!因為劇中主角是一位「丟棄東西的變態」,她有一種丟東西怪癖,凡是不常用、或用不到的,她都要將之丟棄送人,因此家中幾乎空無一物,只有幾樣常用的用具,衣櫥中也只有常穿的、不超過十件衣服,過著幾乎是極簡主義的生活。

事實上,這齣電視劇的靈感,應是受到佐佐木典士所寫「我決定簡單的生活:從斷捨離到極簡主義」一書啟發,特別是因為這本著作,是作者依照自身經驗,從混亂的人生狀態中,開始過簡單禁慾生活,才慢慢感受到人生的自我掌控權與幸福感,特別具有說服力,也引起大家注意。

「我決定簡單的生活」,作者敘述他從一個魯蛇人生,進化到幸福人生的過程。佐佐木先生卅多歲,卻仍是單身,也沒有存任何錢,對工作失去熱情,連女朋友都跑掉,自認是人生失敗組,後來開始反省生活態度,開始丟掉住家的雜物,學習極簡主義的生活,後來他竟然找到幸福祕訣,他說:「我的東西很少,但每天都很幸福。」

佐佐木丟掉大部份東西,開始過極簡的生活,他原本的一方斗室,堆滿物品,就像一個「垃圾屋」,如今丟光之後,住家成為茶室一般,他說:「我的房間也是一間茶室,跟一般日本茶室一樣什麼也沒有。」

住屋乾淨整潔,讓人居住其中,精神輕鬆舒爽,神態自若,他認為這就是極簡主義者的生活態度,他也發現以前的日本人都是極簡主義者,家裡沒有太多物件,怪不得日本人可以很輕鬆地融入現代主義時代潮流裡。一座像日本茶室的家,朋友來,沒有電視也沒有收音機,不得已只能專注在對方身上,努力尋找共同話題,不會被許多事物分心,他說:「無論是喝茶的人與泡茶的人,心中只有對方,我認為這就是茶的本質。」

「將身邊物品減至最低限度,這就是極簡主義者的生活形態。」極簡主義者察覺到「人的價值不在於自己擁有的物品數量,物質只能給我們稍縱即逝的幸福。」多餘雜物不僅會耗損精神、時間,及能量,更讓我們無法珍視真正重要事物,失去擁有的幸福。

物質主義的消費文化,讓我們以為一定要擁有什麼,才能得到幸福!當我們的心天天注意我們的缺乏,當然不會覺得幸福與滿足。極簡主義者是將物欲降低,丟棄以物質追求為滿足的人生,這對現代都市人而言,是很好的操練。

天主教修士多默牟敦(Thomas Merton)深諳極簡生活道理,他曾在隱居的旅程中寫道:「飢餓、睡覺、冷、暖、起床、睡覺,這樣平凡的生活方式,對我而言已經足夠。披上毯子,脫下毯子,泡咖啡、喝咖啡,拿出冰凍庫的食物解凍,閱讀、省思、工作、祈禱。我過著和我祖先在世上一樣的生活,直到最終我逝去為止。」

這正是對現代人的重要提醒,不要再淪為物質主義的奴隸,正如「鬥陣俱樂部」電影台詞所說的:「你擁有的東西,到頭來反而擁有了你。」極簡主義生活,掙脫物質的束縛,會讓你心靈輕鬆,更能反思內省,認識真正自我,從而得著更幸福的人生。(作者為實踐大學建築設計系副教授)

大孩子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魚菜共生 香蕉樹長到一層樓高

2016-04-13 18:15 聯合報 記者蔣繼平╱即時報導

 

屏東縣東港東興國小老師許善超,因對魚菜共生有興趣,利用學校裡的生態池,設計打造出一套大型仿生態魚菜共生系統,不僅種菜,連香蕉樹都長到快一層樓高,笑著說自己是「無心插蕉蕉成蔭」。

他在校園內的生態池旁,搭起瓜棚、放著6個大水箱並連接許多水管,打造出的仿生態魚菜共生系統,秉持著對美學概念的堅持,他全部自己動手。

許善超抽取生態池的池水,依照沉澱、硝化、養殖把整個系統分做六池,分別拿來養魚及草本植物,魚類細分成底棲魚、食用魚、觀賞魚,植物則分成親水、浮水、挺水、大型草本。

他說,第五池養分足夠,專門種植大型草本植物,一開始就嘗試灑下地瓜、木瓜、香蕉等各式種子,想不到香蕉樹意外順利生長,竟然長到一層樓高,完全始料未及。

現在這座魚菜共生系統,已成為小朋友下課的小綠地,動手翻翻找找,說不定可發現草莓或番茄,還能悠閒的賞魚。許善超則在下課專門當農夫照顧植物,體現一種美學。

校長洪志慶說,學校在87年開始籌設建校,89年招生,創校理念就是打造一所融入生態環境教學的學校,因此校內才保留了一塊窪地,作為濕地生態教育,不僅有水生動物,還有鴨鵝棲息及植物,相當多元

東興國小美術老師許善超,親手打造的仿生態魚菜共生系統。記者蔣繼平/攝影

分享
 

東興國小的仿生態魚菜共生系統,變成一塊小朋友下課玩耍的小綠地。記者蔣繼平/攝影

分享
 

東興國小的仿生態魚菜共生系統,種植的香蕉樹長到一層樓高。記者蔣繼平/攝影

大孩子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