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未分類文章 (571)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3大挑戰等著他!台大內憂外患 夾擊管爺

2018-01-06 13:10聯合晚報 記者馮靖惠王彩鸝/台北報導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管中閔2月出任台大校長後,首當其衝的是台灣高教的「內憂外患」。對內, 如何在緊縮的高教經費下,推動各項校務革新,重塑台大重挫的學術倫理形象;對外,國際排名節節敗退、優秀的學者快速被其他國家挖角等。

此外,管中閔曾是馬政府團隊成員、被貼上「藍色」標籤,此刻正值高教深耕計畫經費如何分配大餅的關鍵時刻,蔡政府對台大經費的挹注多寡,將是重要檢視指標。

管中閔是台大實施校長遴選以來,第一位非台大畢業的校友,且也打破前校長陳維昭至今25年來,由醫學、理工領域輪流擔任校長的慣例。管中閔如何突破政治和財政困局,帶領台大及台灣高教迎向國際競爭力,將是這位計量經濟學者最大的挑戰。

挑戰一:如何提振台大國際排名

近年台大的國際學術地位受到挑戰,以Nature Index(自然指數)排名為例,台大在2011年、2012年短暫上升到130幾名,後來一路下降;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香港中文大學2011年指標跟台大非常相近,但六年後兩校進步到另一群體,台大被遠遠拋在後面。而台大回應各種國際排名退步時,都直指經費不夠。

管中閔在治校理念說明時指出,台大最大的挑戰不只是排名和經費,而是需要「變革」,因此提出「亞洲旗艦計畫」,要讓台大成為亞洲高教樞紐。亞洲高教需求強勁,亞洲地區學生流動增加,要積極爭取「付費國際生」。但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如何吸引更多國際師資和學生,是很大挑戰。

挑戰二:少子化與國際化,育才攬才的困局

少子化對台大招生的影響,不在量而在質。近年高中生出國留學人數,每年以20%速度成長,從早期每年五、六百人至現在一年1600人,相當程度是「未來菁英」出走,愈來愈多優秀學生捨棄台大出國讀書。

國際化浪潮下,亞洲國家投資高教經費增加,台大優秀教授被挖角的情況,在年金改革的負面效應下,如何防止台大師資被挖走,並引進國外大師級師資,這也是管中閔的挑戰。

挑戰三:如何突破政治顏色,爭取高教經費

台大校長遴選過程中,管中閔從來不是第一優勝人選,很大原因是他是前朝政府官員、被貼上「藍色標籤」,有遴選委員擔心他上任後爭取政府經費不利。接續五年五百億的高教深耕計畫,各校計畫1月中旬陸續進行審查,管中閔當選是否會讓民進黨政府就減少對台大經費的支持,也成為遴選委員的憂慮之一。一位不願具名的遴選委員表示,這正是檢視蔡政府是否真正關心台灣高教競爭力的指標。

【記者馮靖惠/台北報導】中研院院士陳培哲肯定管中閔,表示他與管中閔只有一面之緣,但觀察遴選期間管中閔發表的言論,認為他是有見識又有執行力的性情中人,「可以扶台大之將傾,挽高教之既倒」。

台大代理校長郭大維表示,管中閔非常優秀,一定能帶領台大有更好的發展,也會是台大的福氣,他相當期待。

大孩子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和台灣類似 韓師:韓國大學生也對未來充滿迷惘

2016-11-22 07:43聯合報 記者洪欣慈/台北報導
台師大晨型人社舉辦台韓交流講座,邀請韓國資深教師與台灣學子對談。圖/台師大晨型人...
台師大晨型人社舉辦台韓交流講座,邀請韓國資深教師與台灣學子對談。圖/台師大晨型人社提供
 

台師大晨型人社」日前舉辦韓國教育講座,邀請韓國中學教師分享第一線教育工作實況。從事教職21年的首爾國中自然教師主元實分享,韓國教育與台灣教育不少相似之處,台灣填鴨式教育導致學生失去主動學習的能力,被外界詬病已久;其實韓國學生也很害羞被動,但近年韓國政府嘗試翻轉教育,把自主權還給學生,例如國中新設計的自由選課制度,由學生自己去探索有興趣的科目,6個月中不考試。

至於高等教育,跟台灣一樣,韓國大學生也對未來生涯充滿迷惘。

主元實說,大學並非普及教育,為了擠進大學窄門,韓國學生升高中後就忙於升學,直到大學後才開始思考生涯規畫,在高度競爭的就業環境下,很多大學生畢業後找不到工作,就連首爾大學的學生也不例外,甚至有人因為不知道未來的方向,而結束生命。

主元實坦言,就跟多數人一樣,當初她為了成為教師拚命念書,並有自信一定能改變學生,直到進入教育現場後卻發現,實際與理想截然不同。她說,當老師會遇到形形色色學生,有些學生的家庭環境並不健全,當遇到特殊狀況的孩子時,特別容易感到挫折,「但當老師的首要之務是造就自己」,才能扭轉孩子的人生。

主元實認為,教師本身必須要自我修造、提升格局,才能擔負起引導孩子的責任,進而扭轉孩子的人生

「比起教導知識,我更注重的是如何培養學生治理人生的能力」,主元實也說,現在是網路時代,教師不再是取得知識的唯一來源,但教師的責任是教導學生如何分辨,不被網路夾雜的垃圾訊息影響。

大孩子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如何給孩子手機? 英日韓台做法大不同

2016-08-23 13:30聯合報 文/蘇蘅(政大新聞系教授)
  •  

(編按:本文內容刊登於08月22日《聯合報》名人堂)

蘋果手機發明人賈伯斯曾說:「我願意用所有的科技,去換取和蘇格拉底相處一個下午。」賈伯斯深切了解「學習」的可貴,勝過科技的神奇。

二○一五年美國南卡州一個中學女生,上課不斷滑手機,老師制止無效,結果出動校警,不但女孩連人帶椅摔倒在地,最後被拖出教室。這段影片上傳後,造成全美轟動,大家才知道校園手機氾濫,老師早就捲入這場無硝煙的戰爭。

全美六歲孩童現在半數擁有手機,台灣國小生四成一有手機,國中生為七成,高中達八成六。家長會買手機給孩子,多半為了「隨時掌握孩子行蹤」的安全理由。但是手機進入教室,也改變學習生態。

隨著寶可夢熱潮,路上行人低頭滑手機的狀況越來越多。圖/高彬原
隨著寶可夢熱潮,路上行人低頭滑手機的狀況越來越多。圖/高彬原
 

英國倫敦政經學院去年發表研究指出,在校園禁用手機,學生成績明顯進步,平均提高百分之六;對成績差、成就感低的學生影響尤其大。研究者墨菲和貝蘭德說,低成就的學生本來就容易分心,禁用手機讓學生心無旁鶩地學習,相當於每周多上一小時課。

這項研究引起了廣大回響,英國教育部也決定展開一個規模更大的研究,對象並擴及老師。英國教育部表示,科技不但改變社會,也改變教室文化;「每位老師和家長都面臨廿一世紀學習的最大問題」。中小學階段的學習本來不輕鬆,但是學生口袋裡多了個玩具—手機,更難以管控:「我們更需要重新訓練老師和行政人員,處理這些新難題。」

手機當然不是洪水猛獸,瑞典是全世界少數鼓勵課堂使用手機的國家。瑞典教育部說,他們不認為手機會干擾學習,反而有助立刻找到有用的資料;如果有問題,那是師生相互造成的,不能怪罪手機。

但是韓日等國可不是這麼想。日本國中小原則禁止帶手機上學,除非特殊情形,才准小朋友帶手機;可是都會注意不要影響小朋友學習,在校時由老師保管,確保有個專心學習的環境。

南韓政府採取「以科技制科技」政策。去年,首爾一些學校進行遙控管理手機實驗,學校會設立「電子圍牆」,學生進入學校附近,手機許多功能自動關閉。政府並強制業者為兒童安裝一款「智慧警長」軟體,能設定一天使用手機的時間,也可禁止做功課時上網或聊天。

當然,這樣的政策也引起爭議。有學生認為學校變成電子禁區後,反而使他們想蹺課;有些老師也認為違反學生人權而強烈反對。

在台灣,教育部曾訂定高中以下學校的「校園攜帶行動電話使用規範原則」,這項規定提及,為避免影響他人受教權,學生於上課、早自習、午休、定期評量、集會及其他公開場合,應將行動電話關機。但所謂「應該關機」和「違者由教師暫時收繳保管」常有灰色地帶,就可能是師生衝突的導火線,老師依舊難為。

許多中小學老師的朋友告訴我,學生在課堂滑手機,用Line或臉書聊天,已是家常便飯,更令他們挫折的是,許多家長對校園手機政策不理解或不配合。

給孩子一支手機,不代表孩子更獨立,反而造成整個生活習慣改變,像孩子是否任何時間都能與手機為伍?玩手遊或網購的消費經濟是誰埋單?甚至用手機和人吵架、霸凌的人際衝突,後面的問題更是複雜。

手機構成的虛擬世界,不但六歲孩子懵懂無知,連父母和老師都還在摸索學習。當父母準備給孩子一支手機,先想想,你們是否也準備陪孩子冒險一程?(作者為政大新聞系教授)

大孩子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讀國立高職卻敗給私校好手 她從只會念書到奪設計世界金牌

2018-01-24 07:51《職人》SHOKUZiNE
拿下國際技能競賽平面設計技術職類金牌的黃于貞(右1)指導雲嘉南分署職訓學員分享心...
拿下國際技能競賽平面設計技術職類金牌的黃于貞(右1)指導雲嘉南分署職訓學員分享心路歷程。聯合報系資料照/記者謝進盛攝影
 

「我好像經歷很平凡,要我想自己的個人特質,大概就是愛玩、喜歡接受挑戰吧!」

雖然在今年秋天,剛從科大畢業的黃于貞才從歐美的設計列強手中贏得國際技能競賽設計類世界金牌,但黃于貞想了一下,依然覺得自己沒有什麼特別,也堅持反對其他報導刻意把她說的家境清寒、刻苦耐勞的形象,因為她認為,自己從小到大真的沒什麼特別的,甚至大部分的時候也只是一個被升學主義蒙蔽的普通學生。若要真的想一個對自己有所幫助的特質,那就只是愛玩吧!就和許多孩子一樣,有那麼點調皮、一點叛逆,是個讓爸媽覺得總是在唱反調的愛玩女生。

堅持自己的志向

台灣的家庭與社會,總是充滿著隱形枷鎖,從家庭裡的瑣事到國家政策,無論在什麼角落,總是充滿著來自不同角度的「拉力」以保護之名試圖阻止孩子勇往直前,塑造一個優柔寡斷、追求安穩的社會風氣,許多人就算稱不上生活安穩,至少圖個衣食無缺,享受當下的小小確幸就心滿意足。

但有些人卻不同,他們始終無法安分,不願意輕易和平庸的社會期待妥協,拒絕接納家長的好言相勸。在很多選擇之前,會先很直覺地決定接受挑戰後,才考慮勝算。而來自樹德科技大學的黃于貞就是一個不這麼聽話的小孩,但她卻在不久之前仰賴著自己的膽識與企圖心,在阿布達比擊敗了世界各國的強勁對手,取得國際技能競賽的設計金牌。這是台灣二十幾年來都難以突破的高牆,直到我們將國手的資格交託給一個有點叛逆的個性女生。

「我很了解我自己,我知道什麼適合我,所以當時就堅持去唸高職。但爸媽始終沒有停止希望我選一間好學校、好公司,就算到了現在依然一樣,不過我很清楚我喜歡多樣化的生活。」

來自彰化縣線西鄉的于貞,雖然從小就出生在遠離設計的海線偏鄉,但卻因為從國小的時候就喜歡畫畫和特別外向的個性,而選擇了設計當作自己的人生目標。雖然一直以來,甚至在得到世界金牌以後,想法較傳統的家人總是期望她能夠以過著「安穩保守」的生活為目標,不過一直很有想法而且個性有點倔將的于貞總是會有自己的想法,所以在國中畢業後就拒絕家人的建議,遠離高中與公務員的路徑,排除萬難,進到了彰化地區設計科的第一志願「國立彰化高級商業職業學校」廣告設計科。

但真正影響她的並不是進入一間分數門檻最高的設計科,而是在高三時接觸到了真實的世界。

撥開升學包裝的假象

進入彰化高商廣告設計科以後,于貞其實依然不是真的了解設計是什麼,在學校大部分的時間除了比較基礎的東西以外,視野其實很少有機會離開課本與升學,雖然也累積了不少基本的設計「技能」,但卻沒有能力做出一個好的設計,甚至一直沉浸在就讀地方設計科第一志願的迷失之中,只想著要好好準備考試,進到一間國立科大設計科。

被稱為技能界奧林匹克的國際技能競賽,我國在平面設計技術職類獲得金牌,國手黃于貞比...
被稱為技能界奧林匹克的國際技能競賽,我國在平面設計技術職類獲得金牌,國手黃于貞比賽時全神灌注。圖/發展署提供

到了高三,原本將要平凡度過高中三年的于貞,在一年一度的高職技藝競賽的比賽前,彷彿天意一般的被選為各校僅有一個名額的廣告設計類抽籤選手,與原本學校專門培養的正選手一起代表學校與全國各地的高職選手競賽,爭取技優升學的加分機會。

當時的她一直覺得自己成績不錯,又唸了全縣最好的高職,很志得意滿。但到了比賽當天,當她遇到來自各地的學生以後才惶恐的發現,自己其實比起很多在大人口中很不好的「私立高職」的學生,幾乎毫無技術與競爭力可言。那些來自原本在升學體制中因為錄取分數不高而被揶揄的學校,卻有很多厲害的學生,才讓她發現自己就如同一個只會唸書的井底之蛙,荒廢了許多時間。於是技藝競賽大幅落後且毫無排名的于貞受到了全新的刺激,開始思考,為什麼自己的技術跟其他人有這麼大的落差,過度重視升學而忽略實作的國立高職和私立高職的教學到底差在哪裡。

「當時我才知道,平常師長覺得私立高職就會比較差的想法,原來就只是一個完全錯誤的刻板印象。」於是她決定放棄自己可以進到國立科大的好成績,選擇推甄,找一間重視實務技術培養的私立科大設計系。

用比賽讓自己步上追趕的路徑

為了讓自己能學到更多實用的技術,于貞選擇了重視國際賽事與實作,並且在台灣少數提供經費、獎學金抵免與培訓師資的樹德科技大學。並且在大一的時候,就抱著自己一疊作品去找老師報名選手徵選。很幸運地,于貞在大一就成功入選每個學校限定的三個技能競賽名額,但當時並不曉得全國技能競賽又比教育部技藝競賽更困難,而且更貼近業界實務而充滿題型變化的于貞再次遭遇滑鐵盧,在全國賽沒有任何名次,但也因此讓她越挫越勇、毫無退縮,反而馬上開始投入大二的競賽準備。

「我的學習不是只是為了比賽,而是因為技能競賽的內容不同於教育部的技藝競賽,比的項目多半是業界會用到的技術,所以我大二時就開始跟著老師做一些計劃案,一邊培養實力。」

在大一的失敗過程中,她開始發現自己的不足之處。像是關於印刷實務相關的技術,過去課本裡的知識基本上沒有太大的幫助,所以他決定自費到外面上不同的課,加強自己所不足的地方。除此之外,到了樹德科大以後,他不但脫離了過去缺少刺激的學習環境,也開始接觸許多不同風格與想法的同學、跟著老師做不同的專題,讓她更真實的接觸設計專業應有的多樣性與彈性。一年之後,在前一次比賽已經了解競賽項目和需要的能力後,辛苦整整一年補強自己的于貞,在大二那年先是拿到南區分區賽冠軍以後,成為黑馬奪得全國金牌。

那一年,于貞的心態做了很大的轉變,不同於第一次只是為了比賽而比賽,她開始把準備競賽當作學習的路徑,一邊訓練自己、一邊測驗自己有什麼弱點需要調整。

孤獨的國手生活

要成為技能競賽國手代表台灣出賽,需要通過層層關卡,于貞也在大二取得全國金牌以後得到隔年競逐兩年一次國手賽的門票。全國技能競賽的國手賽只有歷屆取得全國前三名並且年齡尚未超過22歲的歷屆強手才可以參與,並且要經過平面設計職類的四種考題,CIS企業識別設計、一般平面設計(廣告)、編輯設計(書冊雜誌)、包裝設計(立體結構)的成績加總後選出成績最佳的一位,代表台灣參加隔年同樣兩年一次的國際技能競賽。

國際技能賽黃于貞設計台灣八家將圖像作品,展現濃濃台灣味。圖/黃于貞提供
國際技能賽黃于貞設計台灣八家將圖像作品,展現濃濃台灣味。圖/黃于貞提供

雖然于貞一開始並沒有以國手為目標,甚至未曾想過自己可以一年內突飛猛進,取得全國金牌。但是總會把握機會的于貞依然報名了國手選拔賽,用平常心一邊念大四的課程、準備畢業製作,一邊準備國手賽的題目,雖然沒有花特別多時間在國手選拔上,但已經對於設計技術擁有高度掌握能力的她,再次以第一名的成績勝過同樣厲害的歷屆前三名,取得國手資格。

但她從來沒有想過,選上國手以後才開始最辛苦的訓練生活。

「接下來一年的時間真的很痛苦,整整一年都只有自己一個人在訓練,自己一個人起床、一個人到訓練場、一個人練習題目、一個人吃飯,然後一個人回家。長時間下來真的很痛苦,看著其他人畢業了、創業了,自己卻每天日復一日,孤獨的感覺甚至讓我開始質疑自己的當下。」

擔任國手以後,並沒有因為得到了國手資格變得比較輕鬆,反而因為只剩下自己一個人要面對未知的對手而變得更孤單而且辛苦。身邊的朋友與家人不太了解自己在幹嘛,就連設計系的同學也不一定真的知道,所以許多訓練的心事只能在逐漸認識其他職類的國手以後,和他們聊天、吐苦水,然後再各自回到自己的崗位努力練習。就像是一段超然於與他者競爭的自我修煉,每一天的一點點進步,從技術到心智,多半只能仰賴自己。

為了面對同時擁有時間限制又充滿未知數的國際技能競賽,國際賽的「設計」除了創意與技巧以外,速度也成為了關鍵的考量。尤其在只有短短數個小時的製作時間內,參賽設計師們無法像平常接案設計一樣,讓靈感慢慢醞釀,慢慢嘗試不同的素材。所以如何在一看到題目就能快速決定接下來要做什麼就很重要。也因此,在國手訓練的那一年,于貞不斷攝取各式各樣的設計元素,並且試過各種各樣的方法與順序,讓自己對於設計需求的敏銳度大幅提高,讓自己能在很短的時間內就知道接下來要做什麼。

「所以在這短短一年我幾乎把所有平面設計可能會碰到的題材都不斷重新設計再設計,像是保養品、食物、沖泡咖啡、雜誌、手冊、書籍、唱片包裝,所有可能平面會碰到的素材我都做過。而且不只一次。」

整整一年,雖然有指導團隊為他安排訓練以及歷屆國手學姊的經驗傳承,但在大部分的時候,她多半是一個人每天從早上八點到晚上九點,不停要求自己擁有新的設計靈感,雖然過程辛苦與孤獨,但她熬過來了,也大幅進步許多。

在阿布達比為四年的苦練鍍金

國際賽當天,儘管已經進到阿布達比的會場,于貞的心情都依然很輕鬆,當她看到各式各樣的外國人時,更是讓個性外向愛玩的她很想趕快結束比賽,去認識新朋友。

黃于貞(中)與各國得獎者(大會提供)中央社
黃于貞(中)與各國得獎者(大會提供)中央社
 

這次的出題方式進行了大幅度的調整,從過去由參賽國分組出題的模式改為委外交由外部廠商依據實際的業主需求出題,所以題型和過去有較大的差別,也更貼近實務。

整整三天的競賽從第一天的「企業識別設計」拉開序幕,題目是要幫助一間公司重新打造它的企業視覺形象,這類型題目對於已經練到很熟練的于貞來說,沒有太多壓力。也因為在之前訓練的過程中有去專門接單設計企業識別的公司實習過,所以對於相關的技術並不陌生。

第二天的題目是要為一個公益組織設計行銷用的雜誌與手冊設計,以及FB與IG的圖像設計。雖然第二天的「編排設計」題型一直都是于貞比較弱的項目,但在出發前針對弱點的密集訓練確實產生了成效,讓她一樣很順利的度過第二天的考試。

第三天也就是最後一天,題目是相對簡單的紙盒包裝設計,但在這一天因為前兩天太過於順利所以心態稍微鬆懈,不但速度比較慢、成品自己在看到別人的半成品時決定重新設計,所以在中午用餐休息時間以後,趕緊用比較有限的時間進行外觀設計的重做,也因為到最後一刻,依然不忘讓每個項目都幾乎無懈可擊的原因,于貞在最後取得了金牌,擊敗中國、韓國,以及許多歐美國家的選手。為台灣拿下難得的世界金牌。

「我從小就很愛玩,從國中開始就很常被家人罵,覺得我是個調皮的孩子。但我覺得人只有特點沒有缺點,愛玩的人格特質讓我從小就對很多事情充滿好奇,追求新鮮的事物,也累積了許多膽勢,讓我不會畏懼挑戰。」

回首來時路,于貞覺得自己是一個幸運的人,在很小的時候就找到自己的興趣與目標,有自己的想法與個性,而且也很幸運的和身邊的高中同學不同,很早就學會看見自己的不足,以及勇敢跳脫社會的刻板印象。

但她在真的花時間關心社會以後發現,在社會裡頭,並不是每個孩子都能擁有和她一樣的幸運。所以這也讓于貞開始持續關注社會議題,調整原本單純想當一名設計師的想法,希望能做一個自由工作者,運用自己的設計專業嘗試各種有趣的計畫與工作,讓社會因為設計變得更好。讓更多人有機會擁有和她一樣的好運。

文/趙浩宏

※原文【逃離升學主義的愛玩女生 國際技能競賽設計金牌 黃于貞】刊載於《職人》SHOKUZiNE

大孩子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憂手機成癮 蘋果CEO庫克不准姪子碰社群媒體

 

蘋果執行長庫克(右)表示,會限制姪子使用科技產品情況。(中新社資料照)

智慧型手機除了帶給人們便利,也衍生不少問題,尤其父母對於家中孩童可能會出現手機成癮備感擔憂,不僅一般民眾,連蘋果執行長庫克都表示,不希望姪子上社群媒體。

外媒報導,庫克上周參訪英國學校時表示,他雖然沒有小孩,但會限制姪子使用科技產品的情況,「我不希望他上社群網路」。庫克說,「我不會把用戶成天使用科技,視為我們的成功...我完全不支持這種論點」。即使蘋果多年來致力於推廣產品到學校內,庫克仍認為,在一些情況下,iPad並不適用於教學,例如上文學課時。

不僅庫克,已故蘋果執行長賈伯斯曾透露,小孩在家裡使用的科技產品會有所限制,在第一代iPad問世後,賈伯斯更直言,他的兒女不能使用iPad。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也會管控小孩使用科技裝置,孩子們14歲前都禁用手機,用餐、睡前也不能使用手機。

(中時電子報)

大孩子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酷寒中的溫暖!捷運脫靴贈遊民 暖男善行好溫馨

2018-01-17 04:20世界日報 特派員黃惠玲╱芝加哥報導
  •  

芝加哥今冬特別寒冷,不過,一名陌生男子日前在芝加哥紅線捷運列車上,當場脫下腳上穿的新保暖靴,送給隔座雙腳凍傷遊民,經同車廂乘客拍照並分享在臉書後,不但獲得如潮水般湧來的讚許,更為酷寒芝城稍來暖意。

 

律師貝爾分享了她在紅線捷運車廂上,目睹一名善心男子脫下新的保暖靴送給遊民的義舉。...
律師貝爾分享了她在紅線捷運車廂上,目睹一名善心男子脫下新的保暖靴送給遊民的義舉。(Jessica Bell臉書截圖)
 

 

執業律師貝爾(Jessica Bell)12日深夜在臉書上分享了這則暖心故事,她說,當天下午她搭了一班從市區開往南邊的紅線捷運列車回家,當時一名年紀大的遊民坐在她的對面,這名老先生的腳看起來很腫,腫到無法穿入運動鞋而把腳跟踩在鞋跟上。

 

貝爾說,這位遊民似乎穿了多雙襪子企圖保暖,不過,還是可以看到鮮紅的血跡滲到襪子外。

 

另一位坐在遊民附近的男性,提著公事包,穿著一雙黑色的大雪靴,看起來很新很貴,沒想到下個瞬間,這位男子走過來,就把腳上的靴子脫下來给遊民,然後還把一雙全新的襪子送老先生。

 

這名男子接著從公事包拿出另一雙鞋子穿上,在87街捷運站下車前,他還告訴老先生,趕緊把腳清一清,換上新襪子新靴子保暖。

 

貝爾說,這位陌生人的舉止,讓她深受感動,祈禱每個人都有這樣的同情新,不要忘記自己可以有力量帶給別人祝福。

 

這則真實發生的故事公開後,立即得到數以萬計的民眾「點讚」,而稍後更有媒體找出這名「捷運贈鞋」的男子受訪,贈鞋的安德森(Maurice Anderson)是一名在肯塔基州工作的技術工,當時他剛下了飛機,從機場正要去住在南邊的女兒家。

 

「老先生告訴我他的腳可能凍傷了,我就問他穿幾號鞋?」安德森說,當老先生表示是穿12號時,他就決定把自己腳上剛買的12號靴子送給對方,安德森說,那雙靴子他才剛花了260元買的。

 

安德森說,「他不想要先推敲研究對方究竟有沒有被幫忙的需要,而會先提供自己能夠支援的幫助。」他表示,「老先生很明顯狀況困難,這麼冷的天還在外面搭捷運」,安德森說,他經常通過購買衣服或用品來幫助無家可歸的人。

大孩子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學校沒教、考試也考不出來 人生勝利的關鍵到底在哪?

2017-09-19 09:40聯合新聞網 親子天下/授權提供
  •  

在人生繞了一圈的中年人,特別容易被孩子的勇敢故事感動,因為知道,生命多所磨練,成功不是打敗別人,而是超越自己,找到意義。無論是拿到一手爛牌卻打出好結局,失敗了願意認錯改進,或再苦也要堅持自己的熱情和生命呼召……都需要很多學校沒教、考試也考不出來的能力。

這類人生智慧有科學研究佐證。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jM-k6cdo1w

過去二十年,美國的教育研究開始轉向。因為過往大幅強調認知能力(包括讀寫算,以及各項領域知識灌輸式學習)的教育體系開始崩壞,漏洞百出:超過五成的弱勢孩子學業落後,高中輟學率攀升不降,儘管政府透過如「有教無類」等大型方案,企圖提升標準化測驗的成績,但從認知能力「搶救」美國教育的努力,最終仍然成效有限。

心理學家、教育學家、腦神經學家、經濟學家開始從根本的問題探討:究竟讓一個孩子得以成功的關鍵能力是什麼?目前的教育體系、家庭教養,疏漏了什麼?又該如何打造重建,才能完成基礎教育的目標:幫助每一個孩子,擁有成功和自我實現的機會?

近十年來的研究發現,包含恆毅力、負責任、願意承擔風險,擁有動機和自信等「非認知能力」,才是孩子成長過程中,最需要培養和教導的「成功技巧」,也是幫助一個孩子能夠抵抗逆境的「正向性格優勢」。

新發現 非認知能力比IQ 更重要

研究「恆毅力」(Grit)的賓州大學心理學家安琪拉・達克沃斯(Angela Duckworth)發現,創造卓越成就的關鍵不是天賦,而是結合對目標的長期熱情和堅持下去的「恆毅力」,培養恆毅力有具體方法可行。她二○一三年的TED演說吸引千萬人關注,去年她出版《恆毅力》,立刻成為紐約時報暢銷書,不僅顛覆教育界培養能力的觀點,也受到企業的重視。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rrupYsGkaU

史丹佛大學心理學家卡蘿・德瑞克(Carol Dweck)的「成長心態」理論,歷久彌新,對改變美國教學和教養影響深遠。

德瑞克認為人們有兩種心理狀態,「定型心態」(fixed mindset)相信每個人的能力與生俱來,不會改變,因此認為努力無濟於事;而「成長心態」(growth mindset)相信能力會因努力更進步,因此比較願意接受挑戰、不怕失敗,最後提高了學業成績。

她發現,細微的稱讚差異,產生極不同的效果。她曾對全美四百位七年級的孩子做測試,一組稱讚他們很聰明,一組稱讚他們很努力,然後請他們解題。聰明組近七成選擇簡單的題目,努力組九成選擇困難挑戰。德瑞克再給不可能的任務,同樣的,聰明組很容易覺得挫敗而放棄,努力組會一直去嘗試,不但堅持久一點,甚至享受這個過程

記者出身的暢銷書作家保羅・塔夫(Paul Tough),長期關注兒童發展、貧窮與社會機會公平等議題。他旁徵博引、綜合上述各種最新研究,在新書《幫助每一個孩子成功》中重申一貫主張:學業成績不是人生成功的唯一指標,學業表現之外的「非認知能力」,例如恆毅力、自我覺察、正向動機、自我控制等,才是成就孩子未來的關鍵。

但說起來容易的「品格教育」,到底如何落實在以國英數為主要學習架構的學校環境裡?家長又可以做些什麼,建立健康品格的「學習基地」?

能力怎麼培養? 打造有歸屬感、信任感環境

「你沒有辦法像教讀、寫、算那樣,『教』出這些非認知能力,」塔夫告訴《親子天下》,舉例來說,想克服失望的情緒,提早強化或花更多時間練習,不會有幫助;想培養恆毅力,也無法道德勸說,或發下學習單就完成。

塔夫提醒,必須依靠家庭與學校,長期的營造充滿歸屬感與信任感的環境,讓孩子在每一次學習中,經驗到「我屬於這裡、我的能力會因努力而改變、我有辦法做到、這個科目對我很重要」,才能克服學習困難,保有正向動機。

非認知能力養成的環境營造從嬰兒時期就可以開始。甚至對在逆境中成長的孩子更為重要。 塔夫援引腦科學研究分析,嬰幼兒腦部發展和長大後的學習關聯緊密。穩定的安全感和歸屬感,有助幼童大腦前額葉執行功能的發展。而前額葉皮層就像「飛航管制員」,主導最精細、複雜的智力功能,同時也監督情緒和認知的自我調節,是一切學習的起點。六歲前的家庭教養,重點在給予溫暖、正向「發球與接球」式的親子互動。

塔夫特別梳理,逆境中成長的孩子在學業上落後的原因,不是貧窮本身,而是因貧窮和失能家庭產生的成長壓力,入學後化為學習障礙,學習落後又增加心理壓力,最後放棄學習。

不在學校課表和成績單上的「非認知能力」,才是幫助孩子自我實現、衝出逆境,奠基未來...
不在學校課表和成績單上的「非認知能力」,才是幫助孩子自我實現、衝出逆境,奠基未來成功的關鍵特質。聯合報系資料照/記者杜建重攝影
 

六歲後的學校教育,須建構培養非認知能力的環境、課程和評量系統,幫孩子建立克服逆境的習慣和能力。對於缺乏家庭支持或被「忽視」的孩子,更要及早介入,不只提供物資,而要從根做起,結合社區、學校、家庭,建一個支持的安全網。

老師怎麼做? 情意引導,避免標準答案

對於培養非認知能力,教學現場老師多表認同,並表示,那就是台灣老師都耳熟能詳的教學目標「知識、情意、技能」中的「情意」一項。 台北龍山國中數理資優班老師鄭志超(小P老師)以科學課的情意為例,就是「維護主動探究的好奇心」。他認為,課堂中每一次操作、對談、問答,都可以進行情意教學,追問學生,『為何這樣想?根據是什麼?』問旁邊同學,『你同意他的說法嗎?為什麼?』最重要的,不要讓學生最後說出冠冕堂皇的標準答案!」

「每堂課、每個科目都應該有情意的引導,但在太過強調認知的情境下,容易被忽略掉,」鄭志超說。教學十幾年、每年帶領六十位數理資優生,鄭志超認為每一個孩子都需要IQ以外的能力。他看過太多極端「偏食」的資優孩子,因為學習態度不佳,對不擅長、不喜歡的科目缺乏耐性,遇到困難嫌麻煩而退縮,「有孩子不喜歡英文,連最簡單的單字都不懂,基礎能力拿不出來,連帶影響了整體的表現。」

雲林樟湖國中小更打破既有課程,加入大量高強度的戶外教育,培養孩子共同完成艱難任務的成就感和非認知能力。一次次翻山越嶺,給孩子包容犯錯的環境。「只著重考試、比成績,久了孩子會崩潰;做戶外教育是在拉孩子的心,有了生命的體驗,學習動機才會被打開,後續的學習才拉得起來,」校長陳清圳見證太多經歷一次次試煉,學習承受各種壓力後,孩子真正成長的故事(見一○六頁)。

社區怎麼做? 補救課業前先給陪伴

根據統計,趕進度、拚升學率的教學,無法重視「每一個孩子」不同的學習方式,造成全台約二十萬中小學生,未達基本學力。這些老師眼中「沒有學習動機」「程度差」「自我放棄」的孩子,就是塔夫關注的、從小在逆境中承受過多「毒性壓力」的弱勢孩子。進入補救教學系統,他們最需要的是恢復可信任的情感連結,然後才是量身訂做的學習內容。

插圖/九子(親子天下提供)
插圖/九子(親子天下提供)
 

鴻海企業的永齡基金會長期投入小學的補救教學,用課輔和社工雙軌體系,已幫助八萬名小學生,改善學習落差。永齡成大分校的社工師黃慧菁和林佳慧,負責台南地區參加永齡課輔的一百五十個孩子,她們對每個孩子做家訪,並且穿梭學校老師和家長之間,做為教育和教養上對話的橋梁。十年來,黃慧菁看到,這些學習弱勢的孩子,最需要的是陪伴。「他們回到家裡,很多心事沒人能聊,尤其到國中,交友、學業的問題,家長那邊多半無法理解,」黃慧菁成為他們的心靈捕手,也因此能協助孩子突破學習的關卡。

台灣民間許多非營利組織,長期在各地幫助社區高風險孩子。不但提供「第二個家」,帶領被學校教育邊緣化的孩子,趕上體制教育的進度,透過各種磨練心志的活動,讓孩子體會共同堅持、就能擁有「成功經驗」,也培養不同的非認知能力。

甘樂文創創辦人林峻丞在新北市三峽地區成立「小草書屋」和「青草技術學院」,照顧故鄉那群課業落後、家庭失能的孩子。他帶領孩子一步步實踐夢想:討論夢想、提案、撰寫企劃案、談贊助……全由孩子自己完成,在過程中練習了學校沒教的多元能力。

童年經歷父親酗酒家暴、父母離異的辛苦,林峻丞清楚環境對自己的學習和性格造成的影響,他急著要復刻自己逆轉人生的經驗,「我知道這些孩子會遇到什麼樣的困難,也知道他們需要什麼方法和能力,才能讓人生逆轉勝。」

家長怎麼做? 給目標,但不帶功利期望

未來會一直變動,不只弱勢孩子,每一個孩子都需要非認知的能力。以製作複雜議題懶人包起家的「圖文不符」團隊,已經成為新世代的價值觀。共同創辦人之一張志祺才二十五歲,他觀察科技世代的社群偶像很不一樣,「以前的偶像是你崇拜的人,現在的偶像是跟我很像、會把我的心聲講出來的人。」

而成為社群代言人,最需要「不害怕失敗、不害怕認錯」的能力。「社群上沒有地位差別,每個人的發言都是一個like,犯錯真的沒有關係,反而你認錯,大家更挺你,」張志祺說,但是學校教育都沒教。

「這些非認知能力就好像『外掛程式』,對學習有加乘效果,原本成績好的,會更好,原本不好的,學習能力也會因此提升,」經常面對資優生的心理師王意中貼切形容。

家長可以著力的地方,就是和孩子共同經歷、體驗愛,給予高期待和高支持。但是「不要太功利,覺得帶孩子去爬山溯溪,就一定會有耐挫力,」心理師洪美鈴提醒。非認知能力不是口號,不是刻意做就可以培養出來。洪美鈴建議,父母只要帶孩子「長出觀察自己的眼光,像monitor(監測器)就好。」在孩子面對挑戰過程中,父母適時標記出孩子的喜好,幫助他了解自己的強弱項。

網路科技進步,以迅雷之速來到面前,顛覆一切,「『貧富不分』的挑戰孩子成長過程中專注、思辨、自律的能力,」公益平台董事長嚴長壽急切提醒,「當過去的知識已經變成科技時代的資訊,當各種線上學習的工具,已經無遠弗屆的穿透每一個世界角落,如何培養孩子非認知的能力,必須變成改變台灣未來教育發展的重要政策。」

每一個孩子,都是「我們的」孩子;幫助他們成功,每一個大人都責無旁貸。

「成長性心態」認為能力像肌肉會增長。能力會因努力更進步,因此願意接受挑戰、不怕失...
「成長性心態」認為能力像肌肉會增長。能力會因努力更進步,因此願意接受挑戰、不怕失敗。圖/親子天下
 

二十三歲,因罹患罕病而自學,二○一七年錄取清大特殊選才榜首林芳如

生病後我學會獨處,更了解自己。從小成績很好,一直以為自己就會順順的往上走,考上好高中好大學,所以生病頭兩年很難過,每天都哭著睡著又哭著醒來。我告訴自己,生病不是缺陷,學習接受自己的悲傷。那時看了一堆心理學書籍和一堆過來人的經驗,我開始寫遺書給爸媽、給朋友,不是要自殺,而是想釐清自己生命中的優先順序。我因此對自己有期許,我還想念書,還有好多事要做。

爸媽做油漆工程,學歷都不高,他們希望我平凡健康,念個夜間部就好。我生病帶來很大的經濟壓力,有陣子,我不敢看爸爸的眼睛,怕看到他的失望。有一次對到他的視線,竟然看到他在對我說抱歉。我很感動,和家人溝通我想申請自學,請他們安心。

我開始去冒險,當公民記者,最勇敢的就是去演講分享,希望能鼓勵、陪伴像我一樣的孩子。

透過磨練心志活動,讓孩子體會堅持,就能擁有「成功經驗」,也培養不同的非認知能力。...
透過磨練心志活動,讓孩子體會堅持,就能擁有「成功經驗」,也培養不同的非認知能力。圖/親子天下
 

十七歲,台東均一中學十一年級,自行參加三鐵賽邱紳騏

我原本很不會跑步,四圈操場就不行了。7年級參加「小鐵人」跑5公里,中途累到後悔來報名,但最後衝過終點線的感覺太棒了。我決定挑戰自己,參加標準三鐵,得游1.5公里、騎40公里、跑10公里,那時完全不知有多難。

我每天早上6點起床練跑10公里,那一個半小時空檔,只有呼吸相伴,我慢慢學會觀察自己,去感受那種很喘又不能停下來的掙扎。看手機10公里,yes!我撐過來了!我發現,牙關一咬,有什麼撐不過去?

練三鐵變成我的熱情,報名比賽就是勇者,完賽,就是贏家,我喜歡那種贏過自己的成就感。

現在常要熬夜做報告,學習也有撞牆期,像練三鐵一樣。我學會放慢腳步,但絕不中途放棄,因為放棄了,就不會有衝過終點線的那一刻。

(作者/賓靜蓀 原標題/非認知能力,幫助孩子成功)

大孩子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學會這三招 聽歌學英文超有效

2018-01-16 15:49English OK
  •  

【文/Buffy Kao】

 
 

 

學習英文的方法有很多,其中很多人喜歡用聽歌的方式學英文,因為許多人都有聽歌的習慣。但是,聽歌學英文的方式你真的有用對嗎?那麽,就讓我們來教大家聽歌學英文的訣竅吧!

1.How to Choose a Song 如何選曲

在選歌時記得一定要合你的胃口,所以要優先選擇自己喜歡的歌手或是喜愛類型的歌曲,因為若是選到自己沒那麽熱愛的歌曲去學習英文,心裡難免會產生抗拒,造成學習不持久的情形。而聽歌學英語的很重要的一點就是不斷的重複練習,這樣歌曲中的單字才會深入腦海。

雖然英文歌曲眾多,但不是每首歌都適合讓人用來練習,因為歌曲的難易度會影響練習者的學習熱情。因此,在選曲時要注意歌詞的難易度和韻調的快慢,速度若是太快,無法透過聽歌學習歌詞中的單字,會減少練習者的信心,效果大打折扣!

2.How to Train Listening & Reading 如何訓練聽力和閱讀

聽歌學英文最常見的訓練就是抓單字,練習者可以一邊聽歌一邊填寫歌詞中漏掉的單字,這樣就可以同時訓練閱讀與聽力了。但有些歌手的唱歌方式會改變單字的發音,可能會造成練習者發音不標準的問題,不過藉由大量英文歌曲培養閱讀與聽力的基礎,練習者久而久之就可以掌握七、八成的正確單字發音。

那麽重點來了,若是想要自己單獨訓練的話,要怎樣訓練呢?其實問題不大,如今網路上的資源五花八門,許多免費的歌曲練習題或是提供免費學習英文的網站都可以找到。若想要找自己喜歡的歌曲來練習英文,可以直接搜尋關鍵字:歌名+song worksheet,通常就可以找到適合自己的英文歌曲練習題。接下來大家就可以打開Youtube,然後把練習題印出來自己在家練習了。接著為大家介紹兩個不錯的學習網站:

a.Learn English with Songs

這是個適合自學的網站,練習者可以直接在網站上面練習。

進入網站後上面的選項有分不同的層級,所以練習者可以根據自己的英文程度來決定。

 
 

點進去後到Song Quizzes區看就會有符合該層級的各個歌曲,網站會列出最新的歌曲,若是沒有自己喜歡的歌曲,可以選擇See More Lessons,那樣就可以依據自己的喜好選擇練習歌曲了。

 

b. Tune into English

這個網站也適合老師在課堂上使用,想要自學的人,只要把題目列印出來就可以練習了,但前提是要先申請一個免費帳號才能使用網站上的資源。

進入後選擇Teacher’s Area>Worksheet選擇喜歡的歌曲。

 
 

想要知道歌曲的難易度,練習者可以根據頁面上面的說明得知,如這首Ariana Grande的“Santa Tell Me”程度為中級,而練習任務則是listening for specific words「聽特定單字」和gap fill「填空」。此外,練習題還有口說訓練,練習者可以自己嘗試在家裡練習,透過用手機的speech to text功能來測試自己的咬字發音是否正確清楚。

3. Let’s Practice那我們來練習看看吧!

 
 

以Ariana Grande的“Santa Tell Me”做範例,可以看到第一部分的練習是要練習者先熟悉幾個歌曲中會出現的慣用語,慣用語佔了英文口語很大的一部分,而英文歌曲的歌詞通常都有許多口語英文。

由於許多人對口語英語並不熟悉,所以經常會發生誤會語意的問題。所以藉由這樣的練習,加上對口語英文的詳細解釋,訓練者會逐漸用英文的方式思考,而不是再以中式英文的邏輯思考,增加訓練者對英文的掌握度。

題目的第二部分就是填歌詞中缺少的單字了!題目中的粗體字就是副歌Chorus的一部分,而沒加粗的字體則是副歌repeat Chorus的另一部分。若仔細看歌詞內容,可以發現歌詞若是重複就不會再出現相同的內容。

 
 

題目中要填的單字其實不只一個字,而是在題目第一部分中我們學到的那些慣用語。一開始練習者可以在進行歌詞填充時,先用第一大題的題目代號來代表答案,可以節省一些時間,第二次做練習的時候才慢慢的把單字填入。但唱歌還是需要完整的歌詞,所以還是建議練習者把完整的單字填入,讓歌詞完整。

另外,由於有些歌曲有一定的節拍,所以在歌詞上常常會用到縮寫的英文,因此聽歌學英文除了可以學到更多的單字、慣用語外,還可以熟悉許多英文的縮寫,讓自己以後更容易掌握其他英文歌詞喔!

多益模擬試題

1. Despite having four years of experience in software programming, Mr. Jones hadn't used a word processing program __________.

(A) prior

(B) advanced

(C) previous

(D) before

2. The person who is taking the minutes will be seated __________ the chairman.

(A) from

(B) to

(C) next

(D) by

解析:

1.第一題中文解釋為「儘管在軟體工程公司擁有四年的工作經驗,Mr. Jones_____卻沒有用過任何一個文字處理軟體。」這邊要考對於句構的基本認知,所以可以從詞性來判斷,這邊放在句尾只可能選副詞,選項(A)、(B)和(C)都可以說是形容詞,所以只有選項(D)適合,就是在過去都沒有的意思,強調沒有的經驗。

2.第二題中文解釋「書寫會議記錄的人將會坐在主席的_____。」這要考的是英文常見方位的介系詞用語,只是有點陷阱,意思應該是旁邊,但是注意選項(B)少了個next而選項(C) next 少了個介系詞to,所以都不可以是正確答案選,那只能選擇(D)by代表旁邊的意思。

延伸閱讀》四款實用APP 幫助低頭族「滑」出好英文

English OK

《English OK》不只是學英文,還能掌握最新、最活、最熱門的英語學習情報。提供TOEIC、TOEFL即時學習情報,以及職場趨勢和國際新知。以多元豐富的資訊,培養英語力及溝通力,成為人生贏家。
 

大孩子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真正的資方告訴你:我的員工根本沒多賺1毛錢

115052
出版時間:2018/01/10 18:39
  
立法院臨時會今通過《勞基法》修正草案,真正在花蓮開設「正當冰」冰店的老闆,今天分享長文說:「現在讓真正的資方來告訴你,新版勞基法過關了,會發生甚麼事。」還說,「『為了讓有些想多加班的勞工可以多賺點錢』,這真是我聽過最幹的幹話。」「我的員工根本沒有多賺到一毛錢」。
 
這篇文章分享在《臉書》「正當冰」粉絲專頁上,老闆說,目前他的店「淡季3工讀2正職、旺季4工讀3正職」,但新法通過後「真是大鬆綁」,「旺季只要2正職2工讀,就能run1家店1家夜市+所有行政工作了」。
 
此外,「正當冰」老闆還說,因為「工讀的需求減少,正職1個當2個用,連勞健保團保開銷都減少一大堆。每個月20-30萬的人事開銷瞬間降到10萬上下」。「我的員工根本沒有多賺到一毛錢」。
 
「正當冰」老闆問:「連小小一家店就能少請兩三個人,請問,台灣會少掉多少工作機會?連小小1家店都能瞬間省下20萬,不用多一毛加班費,請問,錢進了誰的口袋?如果未來一人當兩人用是常態,你有家庭有小孩不能加班,你沒有『附加價值』,還找得到工作嗎?」「我付出的錢都少了,勞工的錢會變多嗎?『讓勞工賺更多的錢』還不是幹話?」

「正當冰」老闆還問,壓榨勞工就像吸毒一樣,當劣幣驅逐良幣,未來好老闆無法競爭,活下來的都是沒路用慣老闆,台灣的產業未來會怎樣?

--------------------------------------
原文如下:
 
我本來真的不想講這麼細節,把內部營運的東西攤出來給大家看。

現在讓真正的資方來告訴你,新版勞基法過關了,會發生甚麼事。

「為了讓有些想多加班的勞工可以多賺點錢」這真是我聽過最幹的幹話。

這個論點剛被提出時,只有少少一部分人沒有被騙,「大多數」人還真的被說服了。

他們不相信剛上任的「希望」也會「販賣人口」,他們不知道看似修沒多少的新法,將會徹底改變他們的人生,甚至更進一步的弱化台灣產業競爭力。

賴院長,你不愧是個醫生。
你真的很不會做生意,也搞不懂產業。

以我自己的正當冰為例,也不必講得太細節:
現在淡季,我用3個工讀2個正職。
旺季則需要4個工讀3個正職。

會用到這麼多人,除了我甘願,也是因為你不能讓人家今天晚班明天接早班,也不能隨意地叫人加班,因為加班費很貴啊!

新法上路真是大鬆綁,我算了算,旺季時我只要2正職2工讀就能run一家店一家夜市+所有行政工作了。

以旺季為例:
正職偶而可以代工讀的班,晚上11點下班,隔天7點就可以叫你在店裡出現,做行政工作接著12點開店,店顧到晚上7點(省掉1個人力),工讀再來接班,工讀晚上11點下班,只要4個小時薪水(又省掉1個人力)。

原本要3個正職才能run行政工作與店面早班,現在2個就措措有餘。

多出來的可以壓榨到底的時間,叫去代工讀上夜市班或店面晚班,又可以再省掉1~2個工讀人力。

正職每天超過8小時的都算加班,『勞資協議』一番,等我淡季時再用補休還你,實際上我根本不用付出多的成本,換句話說,我的員工根本沒有多賺到一毛錢
或者甚至:
———————————————
勞動部認為,補休標準、補休期限、期限到期之後的處置等,都可回歸勞雇雙方協商,也就是如果勞雇約定將加班費更換成補休,在期限內未休畢,雇主取消補休也不違法。
———————————————
換句話說,我只要技術性的將可以補休的日子訂的讓員工休不了,我連淡季的人力都省了!!!

工讀的需求減少,正職1個當2個用,連勞健保團保開銷都減少一大堆。

每個月20-30萬的人事開銷瞬間降到10萬上下。
———————————————
問答題:
連小小一家店就能少請兩三個人,請問,台灣會少掉多少工作機會

連小小一家店都能瞬間省下20萬,不用多一毛加班費,請問,錢進了誰的口袋

如果未來1人當2人用是常態,你有家庭有小孩不能加班,你沒有『附加價值』,還找得到工作嗎?
———————————————
我付出的錢都少了,勞工的錢會變多嗎?「讓勞工賺更多的錢」還不是幹話?

更嚴重的問題是:
當我的對手大降人事開銷,反映在售價上時,所有不願意跟著新版勞基法為惡的老闆,怎麼競爭

百工百業中的好老闆都被這一發砲彈擊沉了,未來你的子女,你自己,在就業市場上,會找到甚麼樣的工作

而通常把主意動到員工身上的沒路用慣老闆,不會有甚麼好的管理思維,一招橫徵暴斂壓低成本打天下。

活下來的都是這種咖,台灣的產業未來會怎樣?

現在你懂了嗎?這部惡法會不會改變台灣人的生活?
———————————————
壓榨勞工就像吸毒一樣。

明明是應該勒戒,慢慢禁絕、產業轉型、換血然後步上正軌的事。

明明應該是引進新的管理觀念、產業佈局,就能讓台灣擺脫「低薪之島」惡名的事…

現在因為我的孩子最乖了,他一直吵著要修法,所以我就把毒品加量的給了他,讓他以後要壓榨勞工更方便,更不必去學習、去做產業升級了…

劇本已經寫好了,或許一年後,那些當初覺得「修那麼一點點又沒什麼」的支持者,會悔不當初又死鴨子嘴硬的繼續一邊當「護法」,一邊過著更加苦哈哈的日子。

會從本來「工作賺不到錢」之外,也同時失去了生活與健康、甚至直接失去了工作機會。

一年後,我們再來看看勞工的生活會不會更好、不斷上升的GDP有多少流入底層勞工的口袋。

我最近強力放送關於勞基法修惡的議題,一堆人來送頭被我打臉打到叫不敢...

你們的機會來了。

歡迎備份這篇文,一年後,如果勞工的生活更好了、台灣更好了,歡迎回來把我臉打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怪酥酥
 
(即時新聞中心/綜合報導)



想知道更多,一定要看……
親愛的總統,您的鼻子變長了嗎?「18項勞動政見沒半個全面落實」
​「期待遮風避雨,卻在我們頭上加重風雨」網友:Dpp假賽啦!
林飛帆無言分享「很累圖」 網友拍:了解你的無奈
陳為廷:民進黨等著自食惡果
「保全已被改班表」網友:記得晚上去找賴清德
「謝謝民進黨大禮」焦糖哥哥:心很軟、肝很硬、臉皮很厚、功德無量

看了這則新聞的人,也看了……
《勞基法》1年修2次致社會不安 蔡英文首度致歉
加班換補休擬年度結清 他用《勞基法》規定斥勞長欺騙
【不斷更新】《勞基法》三讀加班換補休 3月1日上路
 

大孩子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用LINE聯絡公事 犯這8大地雷絕對很扣分!
 
周LINE聯絡公事,千萬別誤踩地雷。(翻攝自LINE官網)


2018年01月06日 14:52 中時電子報 徐秀娥/綜合報導

台灣用LINE工作的情形相當普遍,在使用此通訊軟體時,你可曾想過如何展現個人的工作專業?雖然LINE已新增訊息回收功能,避免最可能誤傳的尷尬,其實日常使用還是有許多可能誤觸的地雷,形象禮儀專家陳麗卿說,如果要避免使用LINE失分,有8大地雷可千萬別犯了!

陳麗卿在《商業周刊》撰文表示,曾在職場禮儀課程上討論使用通訊軟體時曾遇過的地雷。她發現,不論行業、性別,所有人列出的地雷都很像,既然英雄所見略同,很可能你的客戶、老闆和在意的家人朋友,正在被你「踩地雷」而默默隱忍呢!以下是用LINE聯絡公事,常見的8個大地雷。

1.已讀不回

這是最常發生的地雷!對上司或客戶千萬不要已讀不回。如果正在忙碌時無法即時回應,可以傳個簡短訊息,如「收到」、「抱歉現在會議中,下午回覆」讓對方先放心,也免除對方猜測的疑慮。

2.曖昧的貼圖或表情符號

收到工作上接觸的人(尤其是異性)傳來擁抱、愛心等貼圖,會覺得有點尷尬,不知如何回應嗎?建議與私人感情相關的貼圖在私人領域用就好,在職場尤其是對異性,還是少用為妙。

3.半夜或清晨傳訊息

一般而言,商務訊息的時間,即等於上班時間,如果真的必須在晚上聯絡事情,也不宜晚於晚上10點。

4.沒有重點的聲音訊息

避免「講不清楚」讓雙方溝通更累,不妨將聲音訊息視同30至90秒的簡報,除了先確保不被背景環境音干擾,更要在心中擬好訊息的結構,簡潔扼要、列點式說明。

5.一個訊息分好幾次傳

避免一個訊息分好幾次傳送,寫重要訊息時,可以另開一個視窗,先把訊息編輯好,包括錯字、贅字、列點、標點符號...等皆確認沒問題,再貼到通訊軟體裡,傳送給對方。

6.平鋪直敘,感情不足

文字沒辦法傳遞表情、語氣、肢體動作等溝通訊息,冰冷的文字有時難免造成誤會,因此「請、謝謝、對不起」等用語就更加重要!文字多點溫暖,收到的人也更舒服。

7.看不出是誰傳訊息來

工作上使用的通訊軟體大頭照,一定要經過精挑細選,務必使用自己的照片,並且是好看、專業的,但別修圖修過頭了。設定暱稱和狀態時也要注意,盡量避免使用花稍的符號或綽號。

8.在群組中個人對話

當兩個人在群組中展開一個與他人無關的話題,其實是對他人的不禮貌,無形中也暴露了自己的隱私。這時請記得用私人對話的方式就好,千萬不要在群組打擾到其他的人。

(中時電子報)

大孩子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7-02-01
 
 

「有些事,沒有實際去做,你不會知道可以影響別人到什麼樣的程度。」--- Girls in Tech台灣分會會長Jane Shih (石舫亘)

2016年11月底,一場由Girls in Tech Taiwan (簡稱GIT) 所舉辦的「一小時玩程式」(Hour of Code,簡稱HOC) 志工培訓活動,來了一位全盲的視障夥伴Young,從事視障服務的他,以前有寫程式的基礎,培訓課程使用的是由美國非營利組織Code.org發起的 Hour of Code 一小時編寫程式活動,由於這項學習遊戲是運用積木程式語言,必須完全仰賴視覺來進行,Young受限於視力因而無法在當天完成闖關。

Girls in Tech台灣分會會長Jane於是展開積極行動,寫信去Code.Org詢問,後來在網路上找到一個專為視障者建立的程式學習網站,運用Quorum編程語言,以輸入文字的方式來撰寫程式,打字時會有聲音回應。Young經過認真研究之後,終於順利通過關卡,並取得Code.org的證書。

~帶領視障朋友走進寫程式的世界。只要有心,就可化不可能為可能!~

有了這番體驗,Young很想辦一場專為視障朋友舉辦的HOC活動,但這中間仍需要專業志工進行一對一的教學,藉由口述講解code原理,引導視障朋友以打字的方式輸入code,接著再描述螢幕上所顯示的畫面結果,讓視障朋友知道闖關的情況與輸入的指令是否正確。

於是,Young與Emily等GIT志工共同招募籌劃,經由電話聯繫及FB社群的號召,有11位視障朋友及近20位志工,來到活動會場三創育成園區。這些志工有企業工程師、高中資訊老師以及學生;有人負責到捷運站帶領視障學員入場,有的擔任一對一的教練,有的則張羅食物及飲品。

經由此次活動,大家才了解視障者因視力受損的時間點與狀況不同,採用的電子輔助工具也各有差異,有點字機鍵盤、外接平板語音app及一般電腦鍵盤。志工們雖然都是首度教視障朋友學習程式,他們卻能根據學習速度不一、使用輔具不同的視障朋友,用不同教法,以他們聽得懂的描述,協助他們學習語法和程式語言邏輯。不到一小時,就有一位視障朋友率先完成六個關卡、領取證書,其他人也陸續跟進達成活動任務。這樣的成果讓志工們感到既驚又喜,直呼視障朋友的學習力、記憶力和邏輯力簡直超乎他們所想像。透過這樣的服務經驗,甚至可能影響到撰寫app與網頁的工程師,將視障者的需求融入其中,創造無障礙的網頁環境。

Young事後表達了他的想法:「視障者並非不能寫程式,而是沒有一個好的方法與好的引導,可以帶領他們走進寫程式的世界。如果能夠透過好的教材與一對一的引導,讓視障朋友懂得寫程式的好處,他們就能夠跟程式工程師進行有效的對等溝通,表達自身使用的困境,就不會只是停留在抱怨不好用的階段,而是透過自我改變,為自己創造更有利的友善環境。」

這麼一場特別而有意義的推廣課程,也受到Code.org的關注,他們甚至在FB粉絲專頁及Twitter上貼文稱許,堪稱是世界級的榮譽!

Our partner in Taiwan recently did an #HourOfCode run by a volunteer that is se-verely visually impaired for participants that have severe visual impairment or are blind. They used a tutorial by Quorum Programming Language. We're grateful to have partners who make it truly possible for ANYBODY to learn computer science!

~成立Girls in Tech Taiwan,鼓勵台灣女性進入科技領域~

Jane在美國生活了10年。她先是在紐約讀完MBA,之後進入金融界服務,後來轉職到矽谷eBay。在進入eBay的第一年,她在科技營運部專責科技資產的採購與管理,必須了解科技革新的時程與資料中心的基礎設施,對網路設備、伺服器及儲存設備等做好租賃或購買(Lease vs Buy)的分析。過程中,她發現有很多租借設備因為遲還或未還,讓公司多付了很多租金,因此她提出成本與效能的分析報告,著手為公司進行財務概念的科技革新,在該年度的員工大會上,她獲頒「節省成本大獎」(Cost Savings Award)!接下來的6年,她從設備採購,資產管理到預算的分配與監督,支援著600人的科技營運部,被拔擢為eBay的財務經理。

2013年Jane跟全家人一起搬回台灣,她觀察到台灣國際化程度明顯不足,許多優秀的網路軟體人才沒有機會被世界看見,也深深感到科技人才很需要多結交各種不同的朋友,開展永續學習的模式。

放眼所見,科技產業及工程團隊多為陽盛陰衰的局面。她表示,台灣女性踏入科技領域學習者在大學主修資工、資管的比例約為18%,跟美國差不多。不過一旦論及進入公司就職,比例就降低到11%左右,屬於偏低傾向。因此她從2014年開始成立WeTogether.co(一起網路科技),希望將台灣的網路軟體工程師連結並媒合至全球科技人的平台;同時也引進專門帶領女性接觸並撰寫程式的國際組織—Girls In Tech(GIT),於2015 年11月成立Girls in Tech Taiwan。

 

 Girls in Tech 是2007年在美國舊金山由Adriana Gascoigne成立的國際非營利組織,目前全球有60個分會,超過5萬名成員;Girls in Tech Taiwan則希望鼓勵台灣女性進入科技領域,提供開放的資源以及國際連結的機會,培養優秀的女性科技人才及領袖。

目前Girls in Tech Taiwan已舉辦超過40 場活動,累積超過 1,500 名成員,活動內容涵蓋國際黑客松(Facebook Hack for a Cause、Angelhack Taipei)、程式語言、專案管理工作坊、科技職涯分享、女性創)業家沙龍,並與Facebook及台灣新創競技場舉辦女力新創營及社群行銷工具實作坊等。

 

成立的第二個月,Girls in Tech Taiwan就舉辦了第一場Hour of Code,之後即與誠致教育基金會及公益平台文化基金會合作一系列「一小時玩程式」的台灣推廣活動,另外也與幾個女性社群(RLadies、PyLadies)共同參與微軟的電腦科學教育週慶祝活動,期望提升女性學電腦科學的興趣與共識。

舉辦過多場相關活動後,Jane發現資訊領域的人才培養還是需要從最基本的教育著手,而且必須突破填鴨式的制式教育,才能讓台灣資訊人才有機會走向世界,因此她們開始轉而關注教育的議題。

 

 ~前進宜蘭礁溪,實際教導公立學校國中生撰學寫程式~

去年,適逢宜蘭礁溪國中有資訊老師的代課缺,當Jane與核心志工Joannie Huang得知這項訊息後,即使並非傳統教育體系出身的老師,但兩人卻同樣具有在國內外資訊產業的工作經驗,基於想多了解教育現場的實況,期待能以有趣的課程設計,帶給學生多一些對資訊界的了解與刺激,於是她們便積極考取代課老師,參加徵試而進入校園。

在礁溪國中,她們帶領一學年的七年級電腦社團及八年級共5個班級的資訊課。由於目前中學電腦資訊課時數每週只有45分鐘,所以她們嘗試從學生的生活出發,從中認識程式語法、電腦計算機以及網路運用等各個面向的資訊範疇。

由於寫程式也需要具備基礎的英文底子,因此她們先讓學生試著用Google搜尋資料,嘗試打英文,上網查英文單字,練習閱讀英文,同時要求他們用Google Doc彙整,藉此訓練打字與操作文件編輯器的能力,學習線上協作與分享;運用分組競賽的方式,讓同學了解電腦的軟、硬體是什麼,不定時分享新聞內容與最新趨勢,鼓勵學生提出想法與意見,用生活化的方式連結其既有知識,引導他們從手機、智慧電器等日常用品,去體認電腦在生活中早已無所不在的事實與重要性,進而引發學習動機,讓學習成效得以展現。

 

當課程進入「程式教學」的階段,Jane與Joannie選擇教授Python這個程式語言。Python語法自然而容易學習,是一種可以廣泛應用且強大的動態程式語言,YouTube、Google、NASA 等知名組織都在使用,除了適用於科學計算之外,在資料分析方面也很受到歡迎。另外,Jane還跟一位從旁協助電腦社團教學的外國志工老師Will Fong,在課程中教學生運用C語法來操作Arduino的車子,期許學期結束前,每位學生都可以自己動手做一個小專案,或親自打造一輛可以簡易行動的四軸自走車,目前這個目標,學生們都做到了。

志工老師Will Fong在台居住了三年,是一位自學摸索的優質工程師,對於孩子們的學習能力,他認為已超出他所預期:「The only thing I can think of right now is my elemen-tary school motto "high expectations, high achievements". So make challenging projects for the top 20% of the students, and tutor/coach the other 80%. And less "teaching", let the students figure things out for themselves. They need to learn to solve problems when they get to the world, not just know answers to questions.」

Jane則分享學習程式最好的方式,就是以專案(project)的形式進行,只要給孩子們挑戰,他們就會自己去尋找答案,當他們有成果可以和家人分享時,就會更積極、更有興趣地想要提升自己的能力。針對想要在資訊領域擁有更多接觸與學習的學生,GIT也將提供相關建議及輔導管道,讓學生知道除了校內所學的知識,還有其他多元化的線上資源可供運用,同時也會導入外部諮詢,協助學校現有的師資及所需教材。

 

人人都可以學習寫程式,每一個人都有可能、都可以嘗試,無論是零經驗的孩童、女性、年長者,甚至是視障者。

Girls in Tech Taiwan所舉辦的HOC活動,參加者從7歲到60歲都有,有的學員回饋對於寫程式感到很畏懼,一直卡關,但又很想突破,如果以前在學校學程式的時候,也能用這種玩遊戲的方式,應該會學得比較好。

前來服務的志工Nelly Chang也提及,自己平常是時時刻刻與電腦為伍的工程師,從未思考過要如何讓沒接觸過程式的大小朋友認識程式,更沒想過程式教育對於現今學童的重要性。然而參與HOC活動的目的並不是要找出程式奇才,而是提供一個寫程式的體驗,也許小朋友因為這個遊戲而點燃對學習程式的興趣,這顆埋下的小小種子,日後就會慢慢地抽芽茁壯。

寫程式真的不是高門檻的事,就像瞭解另一個語言,學習後就會覺得很好玩,而且會去思考如何把程式運用在解決問題上。」Jane進一步說明,就像做網頁時,只要在後台寫寫改改程式,立刻就可以在前台看到變化。她同時認為一旦掌握了科技,就能掌握命運。她舉以一個務農的家庭為例,如果孩子懂得運用科技及數值來記錄檢測土壤的酸鹼度,就有機會幫助父母種出具有優良品質的蔬果,進而改善未來的生活品質。

Jane表示未來的科技人除了需要會寫程式、懂設計、擁有創意思考能力之外,更需具備與他人合作創造更人性化的產品。一直以來,台灣有如數位殖民般,慣於使用外國所設計的產品,因此台灣的數位落差,已經不能再以城市與鄉村來評比,而是更需要加速縮短國與國之間的數位差距。她企盼透過Girls in Tech Taiwan的推動、連結與媒合,讓任何人隨時都可以從零開始接觸程式,讓台灣的學子與國際科技趨勢接軌,為台灣培養更多創新與創業的人才,做出台灣人自己所設計的數位產品,讓台灣成為具有矽谷精神的亞洲據點!

【相關資訊】
Girls in Tech Taiwan

FB    https://www.facebook.com/girlsintechtaiwan/
官網 https://taiwan.girlsintech.org/
Girls in Tech Taiwan 40 under 40 - 2017 Nomination  http://bit.ly/2kTkEk5

大孩子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閱讀,改變的力量 

 
閱讀,改變的力量
攝影/許世穎

「在閱讀的過程中,我深深感受到知識改變命運。」香港華人首富李嘉誠如是說。的確,閱讀具有改變命運的神奇力量!

身處二十一世紀的知識社會,閱讀力是決定個人競爭力的關鍵核心。面對充斥氾濫的文書資訊,閱讀力越強的人,越有能力蒐集、理解、判斷資訊,並運用資訊,才能有效參與現代社會的複雜運作。足見閱讀的核心在於思考,閱讀力不單是閱讀文字的浮面訊息,更關乎獨立思考與判斷能力,是終身適用的自學能力。

有鑑於此,近年來國際評比教育競爭力都以國民閱讀素養為重要指標。台灣從2006年起分別加入兩項國際閱讀評比「PISA」和「PIRLS」,結果顯示台灣學生高層次的閱讀能力明顯不足,缺乏對訊息統整、詮釋並加以反思批判的能力。這給教育界帶來極大的震撼,顯見追求標準答案,強調精熟與反覆練習的教育模式,已不能因應未來的挑戰,必須重新思考「語文教育」的目標與定位。

培養閱讀能力並非一蹴可及,學生要先「學會閱讀」(learn to read)才能進一步「透過閱讀學習」(read to learn),享受閱讀的樂趣。要讓學生喜愛閱讀,需要策略與方法,老師的指導與引領,對學生極為重要。在教育環境與結構無法立即改變下,仍見一些懷抱熱忱的老師,孜孜矻矻的蒐羅閱讀篇章,並模擬PIRLS題型編製學習單,為提升學生的閱讀力而努力。本書作者陳建榮老師即是其中之一。

建榮老師長期關注學生閱讀力的培養,堅信閱讀可以拓展孩子的視野,更可以改變孩子的命運。常以「網路拾荒客」自居,將從網路拾荒而來的好文章加上簡單的導讀與自編評量,編輯成閱讀學習單。除列印做學生的閱讀教材,更本著取之於網路,還之於網路的概念,將內容張貼於部落格與人分享。

建榮老師的閱讀課學習單,有三大特色:

一、選文之妙令人驚艷

隨著二十一世紀全球環境與社會的快速變動,建榮老師為讓學生早日面對未來產業趨勢,打破既有選文窠臼,以《商業周刊》的文章做閱讀素材。《商業周刊》雖以報導工商產業訊息及評論為主,但不乏企業主的奮鬥故事與經營訣竅可供學生參考。藉由真人實事的精彩報導,更具親和力與說服力,是生命教育、道德教育與重大議題的絕佳素材。

二、篇幅之長令人驚嘆

台灣在經歷了幾波教改後,語文教科書的課數越改越少,篇幅也越改越短,高年級課文的平均字數僅有七百字左右。導致學生在接觸PIRLS閱讀測驗,長達千字以上的文本時,普遍適應不良,缺乏閱讀耐性。建榮老師突破輕薄短小的選文傳統,以《商業周刊》動輒數千字的財經社會人物或專題報導,做為閱讀材料。長篇的文章內容豐富完整,有利於理出不同的觀點與感受,對引導學生閱讀與思考,極有助益。

三、教法之活令人驚喜

《商業周刊》是財經領域的專業雜誌,讀者群多屬社會菁英,它的文章對國小高年級學生來說會不會太難呢?為排除這些顧慮與障礙,建榮老師特別為學生搭建閱讀理解的鷹架,對背景知識不足的問題,包括不懂專業術語、對報導內容陌生等,以及不知如何從文章中抓取重點,都提供了解決方案,不論用在學生自學、親子共讀或課堂互動,均有可供參考之處。

閱讀將為下一代帶來改變的力量,看到建榮老師給學生的閱讀學習單,我看見台灣教育的希望。

(本文作者為台中教育大學語文教育系教授)

小檔案_閱讀課 與孩子共讀15篇《商業周刊》好文章

書名:閱讀課 與孩子共讀15篇《商業周刊》好文章
作者:陳建榮.《商業周刊》
出版社:商業周刊出版部
出版日期:2014年5月23日

大孩子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商業周刊》一家賣泡芙的店 創新力竟跟Line齊名
 

正式推出ZakuZaku棒棒泡芙前,Bake重做不下百次,才確定最終販售的版本,目前它在台灣已有3間分店。(陳宗怡攝)


2018年01月05日 10:01 中時電子報 編輯/盧宏奇、文/呂晏慈
兩份棒棒泡芙!」新光三越信義新天地A11館一樓,一款棒狀的甜點,讓不少甜點控排隊搶買。撒滿烤杏仁粒的餅皮中,包裹著卡士達內餡,外熱內冰,它,是從東京來台的人氣甜點——ZakuZaku棒棒泡芙。

棒棒泡芙2016年12月底在台灣開幕,連續9個月每日完售2500支,若以單價88元計算,單季就可創造約2000萬元業績。背後推手,正是來自日本的糕餅公司Bake。

2013年成立、隔年2月開設第一家店鋪的Bake,其創辦人長沼真太郎,剛獲頒日本經濟新聞社「日本創新獎」。過去得到這個獎項的,有催生Line的前執行長森川亮、本田飛航公司總裁藤野道格等。

他們,店裡沒有明星師

從網路聚眾,研發讓鐵粉來

一家賣甜點的公司,如何以不到四年的時間,就能顛覆日本糕餅市場,創新度甚至與Line同名?本刊獨家專訪Bake總裁西尾修平。

這是一群甜點外行人,用科技業經營方法顛覆甜點業百年傳統的故事。

創辦人長沼真太郎自承,Bake能崛起的關鍵是:把科技公司小米公司視為模範。

Bake跟小米當時的困境相似,都須在最擁擠,且大品牌環伺的市場,找到破口。

Bake在東京自由之丘崛起,這是方圓一公里內坐落百家以上甜點店的激烈戰場。在這個甜點王國裡,市場多以百年老店掛帥,並且主打明星主廚,其他小型的甜點品牌,則常遭遇如葡式蛋塔的命運,一次熱潮過了,公司也銷聲匿跡。

Bake看到小米從網路先聚眾、培養粉絲的做法,於是聘請總編輯與行銷團隊,透過內容聚集甜點控們;其除了宣傳自家品牌,也經營介紹其他甜點名店的網站Cake.Tokyo。

此外還成立甜點Openlab(編按:開放實驗室),把關於烘焙的科學知識分享給同業知道,又跟索尼Life Space UX團隊合作,結合甜點及科技體驗辦展覽。

當甜點迷群聚後,他們如同小米手機團隊一樣,會透過米粉的回饋,去改善商品。例如Bake推出起司塔時,也透過粉絲回饋︱︱如大家反應塔皮應該製作更薄一些,口感會更好︱︱去加以改良,形同「共同創造」的氛圍。

老店:新品主廚說了算

他們用科技AB測試法決定

但,線上聚眾只是開始,他們要在最短時間內,在大品牌群聚的甜點市場中突圍,在線下的做法,也必須與眾不同。

與傳統甜點店95%成員皆烘焙業出身不同,Bake 200名員工中,約150人出自科技、設計或其他產業。

過去,在強調匠人精神的傳統甜點店中,主廚是唯一權威。但在Bake內,西尾修平說,新品牌商品要推出,必須符合「80%法則」,這代表10名消費者中至少要8位都喜愛、願重複購買該產品,才可過關。

他們導入科技業常見的A/B 測試(A/B testing),針對甜點的口味及包裝,去測試不同版本的效果,才做決定。甚至,他們還直接找上分子料理專家合作,分析市面上「具備匠人氣質」的甜點,研究該用多少百分比蛋白的小麥粉、具備什麼化學結構的蛋奶糊,才能使餅皮有鬆脆的口感。

「美味是可以用科學跟科技去衡量的,」西尾修平說。

「我認為要追求貨真價實的甜點,並不是身為經營者的甜點師傅,一定得有名不可,」長沼真太郎過去接受媒體採訪時談道。有意思的是,他自己就是北海道甜點名店二代,在網路公司任職過,對傳承家業並無興趣。

他看透,許多的老牌名店會由明星糕餅師傅累積人氣,再雇用其他師傅製作甜點,進而可售出高價商品,他反其道而行,認為自己可用科學方法帶來革命。

同業:系列產品越多越好

他們一個品牌,只賣一商品

用科學方法做甜點已違背常識,接下來,Bake推出的每個品牌,還只賣一種產品!例如Bake Cheese Tart海內外44間店鋪,皆專賣現烤起司塔,沒有其他類型的甜點。

一品牌、一商品,非市場行規。品牌價值累積不易,需要大量投資,因此業者除主打商品外,多會推出系列產品。

「(一品牌一產品)最困難的是,不給自己留下後路,因為不是贏就是輸,」西尾修平坦言,「專心投入在單一產品中,如果失敗了,這個品牌就垮了。」

Bake看到,在今日選擇過多的時代,品項簡單能讓社群行銷易聚焦,且其因為原物料項目簡化,採購時更有優勢,甚至可減少人事訓練的難度。例如其他點心店人事支出通常占18%至20%,但它僅占10%左右。

此外,成本下降也反映在售價,別人賣300日圓的產品,他們賣200日圓一樣有賺,會更具市場吸引力。

傳統:內用才有高坪效

他們攻外帶、搭街拍更吸金

「在來客數跟客單價比較高的地方,比如說百貨公司、捷運站、明星商圈,它能『以小搏大』,」高雄餐旅大學烘焙系系主任廖漢雄分析。Bake主打外帶甜點,比起內用,店坪效高,這讓它得以快速攻占黃金通路。

這家甜點店還巧妙的結合這幾年崛起的街拍風潮,引入起司塔品牌的台灣和園國際總經理蔡威華透露,進駐新光三越南西三館前,其特別調查目標客群的身高,訂製高度、角度都有規範的架子,並設計產品陳列及燈光效果,讓客人一眼看過去就完美、隔著玻璃拍照也不反光。

「我們公司對於非效率投資(成本大、效果不明顯的投資),非常重視,」西尾修平直言,包含設計店鋪、包裝,都會不惜成本去做。

上述非正統的做法,其實也為Bake的經營帶來了正向循環。

消費者在黃金地段接觸到現做商品後,透過街拍上傳,能讓Bake的社群聚眾,之後其社群又會持續傳送新的品牌商品訊息,因為主題鮮明、記憶點高,又能滿足消費者喜新厭舊的心態,進而刺激其埋單新的品牌。

他們展店顛覆百年傳統

投報率低於20%就轉換

西尾修平說,他已訂定一年推出一至兩個新品牌、拓展海內外至少30家新店鋪的目標。而針對各個品牌的投資基準,也有套評估方式:品牌收益性及效率性必須維持,若某店鋪資產報酬率低於20%,就會轉換成其他品牌。

從小米精神出發,Bake築起競爭的護城河。如一品牌一產品,恰巧符合現代人有「選擇障礙症」,希望減少選項、避免困擾的消費傾向。但對其他坐擁數十年歷史的甜點店來說,削減原來長銷商品,形同自斷手腳。甚至,其用科技方法去發展甜點,也形同威脅甜點明星主廚的權威,這讓老店很難仿效。

當然,新進者要仿效其模式並非無可能,這也是該公司在這四年內快速到海外擴張,甚至準備上市的關鍵原因,他們認為,此舉可以擴大其經濟規模。Bake自2014年開設首店後,至2015年營收就已達35億日圓(約合新台幣9億3000萬元)。

一個網路公司出身的創辦人,用一套在科技業看來已不新穎的手法,卻顛覆百年傳統的日本糕點界。Bake的故事讓我們看到,只要你敢於用新視角去看市場,加上網路的加持,現在,正是進攻的最好時機!

小檔案_Bake

成立:2013年

董事長:長沼真太郎

總裁:西尾修平(右)

台灣執行長:印牧正貴(左)

成績單:旗下6個品牌ZakuZaku(棒棒泡芙)、Bake Cheese Tart(起司塔)等,2015年營收約新台幣9億3千萬元、全球展店共66家

(中時電子報)

大孩子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中時社論》選錯台大校長 傷害的豈只台大

陸高薪招台師 明年春季掀西進潮
 

圖為台灣大學校門。(設計畫面,本報系資料照片)

    台灣大學下一任校長,即將透過全新的遴選機制產生,台大一向被視為台灣高等教育界掌舵者,而且歷任民選總統皆台大出身,台大校長的人選與產生過程因而受到社會高度關注。這次校長遴選,更被外界放大檢視,原因無他,在大陸及亞洲國家大學銳意改革下,台大的形象與全球排名持續下降,再不藉形象端正、理念清晰、有重振學術權威改革決心的新校長來振衰起敝,台大恐怕就注定持續沉淪的命運了。

    台大這兩年的風波實在太多了。特別是目前負責研製與執行學術倫理審查機制的就是台大,但鬧出重大學術倫理爭議最多的也是台大。科技部委託台大主持的國家型計畫,就爆出研究助理多次冒用別人的成果對國際期刊投稿,讓台灣學術形象在國際蒙羞。

    9月間《中國新歌聲》到台大辦活動,因運動跑道受損,影響學生上課權益,以及校名被矮化等爭議,引起學生抗議,學校未妥適疏導處理,竟演變成校外人士介入發生流血衝突事件,釀成政治風暴。台大校方迄今沒有查明事件的真相,沒有完整針對此事件牽涉到的爭議提出澄清,也沒有任何究責動作,讓外界普遍質疑台大的校園安全與危機處理能力,至今台大校方毫無作為。這兩件事證明,台大不僅面臨人才流失、學術地位衰退危機,甚至在道德形象上和校務治理上都令人不敢恭維。

    這一切都說明了一件事:台大的動見觀瞻;因而台大校長的遴選,不是台大自己的家務事。要知道,台大全校將近3萬2千名學生,掌握了189億預算,以及台大醫院超過300億的收入。誰要是能擔任台大校長,等同這位校長掌握了龐大的經費資源分配、人事任命與重點計畫推動;在人事部分,甚至有權指派台大醫院的院長與學校的一級行政主管,等於就是掌控了高教最令人垂涎的大餅。而這般龐大的資源,可都是國家預算,也等於是納稅人所挺出來的,台大校長若是選錯了人,受到傷害的,豈是只有台大?

    或許也是因為這樣,這次台大校長的遴選,再度修改了2013年才新修訂的校長遴選制度,不僅加入了校務會議「推薦投票」的門檻,還加了治校理念說明會,所有候選人必須以40分鐘說明自己的治校理念,並公開在網站上供校內外關心者瀏覽點擊。台大學生會還特別辦了一場「校長,給問嗎?」座談會,邀8位候選人齊聚與學生面對面,更提前辦理「學生意向投票」,讓這場校長遴選更接近於「普選」,宛如一場地方選舉,整個過程幾乎翻攪了整個台大校園,更放大了輿論的關注。

    校長遴選近乎「普選」,雖難免引發「民粹」之譏,但至少降低了「黑箱密室操作」的風險。畢竟上個月才辦理的陽明大學校長遴選,本已確定由前衛福部疾病管制署長出任,卻因被指遴選過程審查程序有相當瑕疵,在交接前臨時喊卡。國民黨立委更在立法院召開「陽大校長卡關,高層再伸黑手」記者會,指教育部有高層介入,要硬喬這件事,呼籲民進黨政治黑手不要伸入校園。姑不論此一指控是否確有其事,但已經讓這場校長遴選,染上濃濃的政治味。

    台大這次校長遴選機制既然已近乎完全公開,那麼執政高層就算真的有屬意的人選,可也千萬別再亂伸手了,畢竟就算再機密的幕後操作,在今天這個年代,根本就隱藏不了,一旦真有什麼不當的政治運作傳出來,平白毀了這場重要的遴選不說,對台大、對台灣,後續的傷害都將無從彌補。

    究竟誰才是未來台大最適任的校長人選,我們並沒有定見,畢竟傅斯年那個無畏權勢,講究大公無私風骨的年代,早已一去不返。是不是台大一定得由人文學者出任才能一新形象,更不是重點。今天我們所最關注的是,能不能藉由這次最新的遴選機制,公開且公正地產生新校長人選,重新刷新台大的形象,並挽救如雪崩式下墜的世界排名,才是正辦。台大終究還是台灣學界的門面,千萬別再釀出任何政治耳語,毀了台大,也毀了台灣學術聲望!

    大孩子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新年新希望總是落空?祖克柏教你5招聰明許願

     中時電子報 

     / 綜合報導

    跨年倒數計時,每年為自己許下的「新年新希望」是否總是難以達成?根據時間管理公司富蘭克林柯維表示,大部分人無法在期限內實現新希望,通常是因為目標太過模糊、欠缺務實計畫,以及只根據他人意見訂下目標。紐約時報提供5種正確訂定目標的方法,而且臉書創辦人馬克祖克柏就是這樣辦到的!

    紐約時報建議使用SMART 5原則:Specific(明確)、Measurable(可衡量)、Achievable(可達成)、Relevant(相關性)、Time-bound(時限)來訂定目標,可以有效提高許願成功率。

    1.定下明確的目標

    設定一個具體的目標,例如臉書創辦人祖克柏2016年的目標是「每天跑步1英里(約1.6公里)」,這就比「明年要多運動」的目標明確。

    2.紀錄可衡量的數據

    記錄可衡量的數字,把改變數據化,如果想減肥,可以訂出每階段達成目標,並據實紀錄每段期間所減下的體重,或拍下每個時期的自己,用照片紀錄也有助於達成目標。

    3.衡量目標的可達成性

    一下子就設下太艱困的目標,恐怕欲速則不達,例如「每月多存3000元」就比「5年內存夠退休金」來得實際。

    4.確認目標的正當性

    訂定的目標是否出自合理、正當的理由?設定對自己有益的目標,比賭氣、報復式的目標有意義。

    5.設定合理的時限

    保留足夠的時間,同時加上一些「中期目標」將有助於終極目標達成的成功率,用積少成多的方式進步,而非一步登天。

    (中時電子報)

    大孩子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葛如鈞:聰明聽話非好事 要重視勇氣教育

    2017-12-18 14:02聯合報 記者馮靖惠╱即時報導
    •  

     

    106年教育基金會年會今舉行,今年以「人工智慧與未來教育」為年會研討內容。圖/教...
    106年教育基金會年會今舉行,今年以「人工智慧與未來教育」為年會研討內容。圖/教育部提供
     

    AI人工智慧,近來成為最火紅的關鍵字,面對未來教育,第一位被「奇點大學」(Singularity University)錄取的台灣人、台北科技大學互動設計系助理教授葛如鈞表示,未來30年間,科技變化速度超乎想像,電腦會自己寫程式,人工智慧能自己研發人工智慧,他提醒教育界人士,「把人訓練得更像人」和「勇氣教育」,才是最重要任務。

     

    106年教育基金會年會今舉行,今年以「人工智慧與未來教育」為年會研討內容。葛如鈞表示,很多人認為,下個世代一定要學會寫程式、變成工程師,不應成為藝術家,但他認為,答案正好相反。未來,電腦程式會逐漸變成每個人的基本能力,而更重要的能力,應該是現在大家所忽略的哲學、人文、歷史和藝術。

    葛如鈞說,現在台灣家長,都希望孩子變成工程師、科學家,「但這樣很危險」,因為這些工作可能更快被機器人取代。人工智慧之下,藝術、人文類科目,反而未來會比現在更重要。美國教育界最夯的關鍵詞「STEM」,近期更演變為「STEAM」,就是加了「Art」(藝術)的概念。

    他提醒教育工作者,未來應該更重視人文精神、思辨精神,以及「勇氣教育」,因為這些能力,短時間內不會被機器人取代。

    何謂勇氣教育?葛如鈞說,電腦雖然很聰明,演算法很厲害,但比較容易做出損失、風險最小,但收益最大的決定,但有一種決定,是電腦必須等待人類下指令,就是風險很大但收益更大的事情。

    葛如鈞說,人類必須找回「大膽的精神」,跨出人類的舒適圈,找到一個看起來遙遠的目標,但必須大膽地去做。他建議教育工作者,從小培養孩子能夠做出大膽的決策,「因為做出大膽決策這件事,是電腦無法幫助我們的。」

    此外,人類應該擁有承攬風險的能力,因為電腦最會做的事情就是迴避風險,而人類在迴避風險上是贏不過電腦的,但在「迎向風險」的能力上,人類應該要能贏過電腦。

    「過去的教育很會教學生做『算得出來』的工作,但算不出來的事情要怎麼教,會是教育工作者未來最大的挑戰。」葛如鈞說,過去的教育體制總希望學生迴避風險、收斂情感,「把人訓練得像機器一樣」,把人訓練成「聰明又聽話」,但這樣的訓練,會讓人類在未來30年輸得很慘。他提醒,要培養下一代挑戰困難事物、挑戰失敗的能力,以及重視、表達情緒和情感。

    大孩子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培養勇氣,學習跨越困境的能力

    精華簡文

    培養勇氣,學習跨越困境的能力

      天下雜誌400期

    一個人面對困境的態度,攸關他將向前邁進還是原地踏步,甚或一蹶不振。積極的態度是以合於現實的思考來釐清問題,認清自己要負多少責任,而不是只要求環境來配合他。

    人生碰到困境在所難免,若我們缺乏面對困境需具備的能力和特質,便難以克服困境。

    當現有的工作環境或工作要求,沒有挑戰到人們所缺少的某項特質或知識能力時,人們就會感覺自己處於順境。困境的定義則很主觀,我們甚至傾向於誇大解讀自身困境。

    有些人遭遇挫折後,被自己的失敗感、挫折感綁住,無法走出來,陷於一種停滯狀態。這是因為人們往往沒有意識到自己可以學習新的知識和能力,來因應那些困境。事實上,困難能夠讓人成長,端賴人們如何理解與利用這些困難。這正是所謂的「不經一事不長一智」。

    那麼,我們該如何跨越困境?重要的是,要對困境有合於現實的理解,想想這個困境代表什麼意思,並且告訴自己此刻要學些什麼。對困境的解釋,將影響我們處理困境的態度和方法。若能告訴自己,「我必須學點新的知識和能力,來處理眼前的問題」,就不會讓自己坐困愁城。

    一個人面對困境的態度,攸關他將向前邁進還是原地踏步,甚或一蹶不振。積極的態度是以合於現實的思考來釐清問題,認清自己要負多少責任,而不是只要求環境來配合他。這需要以智慧來判斷問題,以勇氣來承擔自己應付出的努力。不推諉失敗到他人和環境,也不以過去的創傷為藉口。

    很多人突破不了困境,是因沒有覺察到自己被過去的經驗困住了,也不知道應該超越過去的框架,在觀念、技能、眼界上成長。

    跨越困境的能力,是可以從小培養的。幼年有培養出勇氣面對世界的人,比較願意去努力突破困境。而這種勇氣必須透過完成某些事物或親身體驗來養成。孩子的自信、能力感,來自完成某件事情的感覺和喜悅。對孩子的要求不能高過孩子所能承擔,才能讓孩子逐步累積成功的經驗,這是訓練孩子時的重要原則。當孩子有挫折感時,必須以鼓勵的方法讓他有勇氣繼續嘗試。如果沒有鼓勵,只是批評與要求,便無法讓孩子在完成事情的歷程中培養出面對困難的勇氣。

    然而,如果你將現在的挫折歸咎於幼年沒有培養出勇氣,那就錯了。任何事只要你願意學,都能從現在開始訓練自己。

    (曾端真為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教授,蘇育琪採訪整理)

    大孩子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蘋果為何淪跟屁蟲?外媒追憶賈伯斯:選人得看3大特質
     
    蘋果前創意總監感嘆蘋果淪為依賴品牌的技術追隨者。(中新社資料照片)


    2017年12月18日 19:00 中時電子報 邱怡萱/整理報導


    蘋果前設計總監Hugh Dubberly曾坦言「賈伯斯時代已經結束」,感嘆蘋果創辦人賈伯斯辭世後,該公司淪為僅依賴品牌的技術追隨者,讓人不由得對於過往別具創意、總能讓人驚艷的蘋果產品感到懷念。外媒報導,蘋果創辦人賈伯斯(Steve Jobs)總能「慧眼」識出「能人」,他不愛用「專業人士」,用人重視熱情、團隊合作,及對蘋果產品有高度認同感的人。


    英國《獨立報》報導,賈伯斯用人注重熱情,尤其是具備解決問題的熱情,最經典的是他曾大膽晉用32歲、畢業於史丹佛大學企管碩士的柯爾曼(Debi Coleman),儘管柯爾曼完全沒有製造業領域相關經驗,但賈伯斯在他身上看到源源不斷的熱情,因此予以重任,3年後就升柯爾曼當蘋果財務長,也證明賈伯斯當年不用所謂「專業人士」時,很清楚自己要的是什麼。

    此外,賈伯斯也很重視「團隊合作」,他找的人必須能與團隊在共同的願景上,達成協議最後一項須具備的特質則是「認同感」,曾擔任過蘋果軟體工程師的赫茲菲爾(Andy Hertzfeld)透露,面試官與應徵者進行長達數小時的面談後,面試官會拿出蘋果首次推出的個人電腦-麥金塔原型,若應徵者反應不夠熱烈,「就知道他不會是蘋果的一份子。」

    (中時電子報)

    大孩子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窮忙人生:為何再怎麼努力工作卻依然窮困?

     
    在勞動世界的底層,數以百萬計的人活在繁榮的陰影之下。圖為紐約時代廣場前,清潔人員...
    在勞動世界的底層,數以百萬計的人活在繁榮的陰影之下。圖為紐約時代廣場前,清潔人員清理元旦狂歡後的垃圾。 圖/美聯社

    洗車工沒有自己的車子;負責整理已兌現支票的銀行職員,戶頭裡只有不到三美元;編輯醫學教科書的女性,已經十年沒有看過牙醫了。

    這是被遺忘的美國,在勞動世界的底層,數以百萬計的人活在繁榮的陰影之下。在貧窮與安樂的暮光中,無論你是富是貧,還是中產階級,每天都會遇到他們:他們為你送上大麥克漢堡;在沃爾瑪超市(Wal-Mart)幫你找到商品;為你收成食糧;替你打掃辦公室;幫你縫製衣服;在加州的工廠裡,他們包裝燈泡,那之後會裝在你小孩的腳踏車上;在新罕布夏州的工廠裡,他們組裝壁紙的樣本,讓你在裝潢時可以參考。

    他們各自面臨的困境形塑了他們的模樣,有些人正要擺脫社會救助金、吸毒成癮、無家可歸;有些人則一輩子都身陷低薪工作中;有些人的孩子營養不良;有些遭到性侵;有些人住在搖搖欲墜的房子裡,使孩子罹患氣喘,並因此缺課;有些青少年甚至需要眼鏡卻無法擁有,連黑板都看不清楚。

    這本書就是關於他們其中一些人的故事,他們的家人、他們的夢想、他們個人的失敗,還有比他們更失敗的國家。

    貧窮可能是絕對的貧窮──買不起基本生活必需品;也可能是相對的貧窮──負擔不起普及...
    貧窮可能是絕對的貧窮──買不起基本生活必需品;也可能是相對的貧窮──負擔不起普及的生活方式。 圖/美聯社

    貧窮從何而來?

    擺脫貧窮、遠離貧窮,似乎需要完美的陣容以及天時地利的條件,先決條件包括了全副的技術、好的起薪、有升遷機會的工作,而且還需要目標明確、勇敢與自尊、沒有欠下大筆債務、沒生病也沒毒癮、家庭功能健全、朋友誠實正直,還有私人或政府機構必要的協助。

    這一系列條件要是出現任何缺口,麻煩就會接踵而來,因為你窮,就表示你沒辦法保護自己。不如這樣比喻,假如你打四分衛,但是不戴頭盔、不要墊肩、沒訓練、沒經驗,前方是一排體重只有四十五公斤左右的隊友,弱不禁風,沒有金錢幫襯,沒受過更廣大世界的訓練,對於腐敗社會的威脅誘惑毫無防備,貧窮的男男女女就這麼一次又一次地遭到解雇——挨了揍,鼻青臉腫,連連慘敗。要是這種周而復始的失敗中出現了某次例外,那就會被稱做是美國夢實現了。

    貧窮是因為不夠努力?

    這種神話有其價值,它替這個國家以及每位居民設定了嚴苛的標準,國家必須努力,成為傳說中的機運之地;居民也必須奮鬥,好好利用這些機會。這樣的理想激發了民權運動、向貧窮宣戰,還有持續不斷尋找脫貧方法的追尋。但是美國神話也提供了怪罪的藉口,在清教徒的傳統中,努力工作不只是實際需要,也是道德要求,不努力就是道德敗壞。

    嚴苛的邏輯推導出冷酷的判斷:如果一個人勤奮工作能夠帶來成功、如果工作是一種美德、如果社會上每一個人都可以藉由工作致富,那麼失敗的人,就是不夠努力。市場是公平的終極裁判,某種程度上來說,低薪是工人的錯,因為那只不過是反映出他的勞動價值低。在美國這樣的氛圍之下,貧窮總像是一種原罪。

    還有另一種截然不同的美國反神話,認為社會必須要為個人的貧窮負起大部分的責任,種族歧視和富裕階級造成貧困社區的種種問題:學校不好、選擇有限,貧窮的孩子被迫犯罪、吸毒,只能從事收入微薄、沒什麼未來可言的工作,個人淪為龐大力量下的受害者,身不由己,而那些貪婪追求利潤的企業,都只會剝削勞動力。

    事實上,我們並沒有辦法輕易把人們用美國神話或是反神話來歸納,這本書裡的每一個人,既非無助也非萬能,而是介於個人與社會責任的兩極之間,落在光譜上的各種不同位置。

    在富有的國家當一名窮人,要比在貧窮的國家當一名窮人難受多了。 圖/路透社
    在富有的國家當一名窮人,要比在貧窮的國家當一名窮人難受多了。 圖/路透社

    要擺脫貧窮,就得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與雙手?

    每個人的生活都是複合的產物,做錯決定、運氣不佳、無法選擇的前途,或者因為出身和境遇等意外斷絕前路。很難說一個人的貧困跟他自身的不智之舉沒有絲毫關係──輟學、未婚生子、嗑藥、工作總是遲到;也很難說一個人的行為跟他們與生俱來的條件沒有絲毫關聯──父母教養不當、教育程度不佳、居住環境糟糕,觸目所及看不見任何未來的可能性。

    該如何定義個人在自身貧困中所扮演的角色,已經成為社會福利及其他社會政策爭論的議題,但很少有人能夠給出答案,即使再具體的個案也一樣。比起富人,窮人比較無法掌握私人的決定,更難自外於冷酷的政府機器。面對這個充滿科技與競爭的瘋狂世界裡,窮人比較沒有辦法敏捷地避開重重危機,他們個人的錯誤會帶來更嚴重的後果,個人成就卻只會得到少許的回報。

    個人與公眾之間的互動如此錯綜複雜,諸如就業培訓這類協助要想奏效,就必須針對個人需求量身打造才行。內容不只要包括使用電腦與操作車床這類「硬技能」,還得包括與同事互動、樂意服從等「軟技能」,要能夠處理個人多年逆境所累積的怒氣。就業培訓人員發現,屢經失敗的人──無論是在學校裡、戀情中,還是工作上的失敗──要等到明白自己有能力追求成功時,才有可能成功。要擺脫貧困,他們就必須學會純熟地控制自己的情緒與雙手。

    貧窮的定義

    貧窮並沒有通用的簡單定義,貧窮可能是絕對的貧窮──買不起基本生活必需品;也可能是相對的貧窮──負擔不起普及的生活方式。貧窮能以通用的標準來衡量,也可以用不同的指標來看待,就連字典也沒有共識。「缺少或匱乏維持生計的方法。」其中一本字典如此斷然定義。「缺少維持物質需求或安穩生活的方法。」另一本字典說道。「一個人缺少普遍或社會可接受的金錢數量或財產,」第三本字典如是說。

    以全球或歷史的標準來看,許多美國人認定的貧窮都是奢侈的。住在鄉村的俄國人就算買不起車子,家裡沒有中央空調,也不會被認為很窮,但是住在鄉村的美國人會如此認為;越南的農夫就算只用水牛犁田、徒手灌溉,住在茅草屋裡,也不會被認為很窮,但是北卡羅萊納州的農夫會,因為他得赤手空拳採收黃瓜,一箱才賺一美元,這樣只能住在破爛的拖車裡。

    這世界上大部分的窮人,都會被環繞在美國窮人周圍的公寓、電話、電視機、自來水、衣服,還有其他種種便利設施給弄得眼花撩亂,但是這並不代表窮人不窮,也不代表處於貧困邊緣的人,並不是真的站在懸崖邊上。

    的確,在富有的國家當一名窮人,要比在貧窮的國家當一名窮人難受多了,因為在貧窮中求生的技能,在美國幾乎已經消失了。

    那些有工作卻仍然過著貧窮生活的人,融入我們熟悉的景色當中,因而受到忽視。 圖/路...
    那些有工作卻仍然過著貧窮生活的人,融入我們熟悉的景色當中,因而受到忽視。 圖/路透社

    看見貧窮,他們就在我們熟悉的景色中

    對每個家庭來說,貧窮的組成都是部分經濟因素、部分心理因素、部分個人因素、部分社會因素;部分過去影響、部分現在狀況。每個問題都會擴大其他的問題,環環緊密相扣。一個逆轉就會造成連鎖反應,導致結果與初衷大相逕庭。

    破舊的公寓可能會加重孩子的氣喘,導致需要叫救護車,產生一張付不起的醫療帳單,於是毀了個人的信用紀錄,讓汽車貸款利率飆升,逼得他們只好買一台不可靠的二手車。做母親的因此無法準時上工,升遷與賺錢的能力受限,她只好繼續窩在破爛的房子裡。

    第一步是要看見問題,而首當其衝的問題就是我們對這些人視若無睹。那些有工作卻仍然過著貧窮生活的人,融入我們熟悉的景色當中,因而受到忽視。他們構成了隱形而沉默的美國,分析師一個不留意就忽略掉了。

    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幫助他們被看見。(本文摘自《窮忙:我們這樣的世代》,原文標題為〈前言:在貧窮邊緣〉)


    《窮忙:我們這樣的世代》
    作者:大衛.K.謝普勒
    譯者:趙睿音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17/9/26(初版六刷)

    圖/時報文化提供
    圖/時報文化提供

     

     
    延伸閱讀

    大孩子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吃對蕃茄 營養加分

     

    番茄是人們餐桌上常見的菜餚,也是日常生活中富含豐富營養的蔬果。(圖/本報資料照片)

      最近超夯的蕃茄汁減肥話題,大家因為網路的報導及名人實證的關係,對於蕃茄汁減肥相當的重視。可是你們知道為什麼要用蕃茄汁而不是生吃蕃茄嗎?主要是因為蕃茄當中許多的營養素必須透過加熱後才能夠提升蕃茄內部營養素的含量。但是只因為減肥而喝蕃茄汁,就太過可惜了。紅嗵嗵的蕃茄看似不起眼,但它的營養價值卻不容小覷,其中蕃茄內的茄紅素更是一直被受注目的熱門討論話題。新營養食代營養師張惟凱指出許多紅色及橘色的食物都含有茄紅素,但蕃茄內所含茄紅素的量可是所有蔬果中數一數二的,且色澤紅潤的蕃茄更是獲得茄紅素的首選。

      蕃茄不但能攝取到蕃茄內的茄紅素、類胡蘿蔔素、維生素A、維生素C等等營養素,富含的果膠也能幫助腸道蠕動,維持腸道的健康;蕃茄還有一項你不能不知道的祕密,以相同重量的蕃茄做比較,經過加工處理或者加熱烹煮過的蕃茄,其茄紅素的含量會比生蕃茄還要高出2~3倍,這是因為茄紅素存在於蕃茄的細胞壁中,一旦蕃茄經過物理性破壞的加工處理,或是經過高溫烹調,將蕃茄的細胞壁及纖維組織變得鬆散後,便能使蕃茄釋放出更多對人體有益的茄紅素,而這也是為什麼市售蕃茄汁會較生吃蕃茄推薦的原因。茄紅素可以說是對人體幫助多多,特別在於調節血脂、降低膽固醇的部分非常的有幫助。除了上述的營養素之外蕃茄還含有葉酸,能夠參與人體內部分胺基酸的代謝,避免血管的硬化,降低心肌梗塞及中風的機率。

      其實想要獲得茄紅素並不困難,蕃茄汁即是很好的選擇!但張惟凱營養師還是要提醒大家,蕃茄雖然很好,均衡飲食每日還是需要吃足六大類食物。選擇一般市售蕃茄汁時,建議可選擇無額外添加糖或鹽的百分之百蕃茄汁,才不會為了得到蕃茄營養的同時,而又喝下了其他不必要的負擔。

      營養師 張惟凱。(圖/本報資料照片)

      營養師:張惟凱

       

      學歷:

      中國醫藥大學營養系

      通過國家考試專技高考營養師

      食品安全衛生管理HACCP認證60A及60B

      中餐烹調丙級技術士

      保健食品初級工程師

       

      經歷:

      營養師天團-新營養食代

      大愛電視台-食安青年軍專訪

      台中市輔導校園環境店家食品衛生安全

      美國南達科他州立大學營養見習

      (中時電子報)

      大孩子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