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解析/杜紫宸:請韓國瑜為高雄做這五件事
知名政經評論家、文化大學競爭力研究中心主任杜紫宸建議,準高雄市市長韓國瑜,應以八年任期的戰略思考治理高雄之道,他請韓市長為高雄做五件大事,真正做到「翻轉」高雄,進而帶動全台灣競爭力,為所有韓粉照亮明天。
杜紫宸說,11月24日「九合一」選舉結束後,韓國瑜掀起的韓式旋風絲毫未減,他拋出更多議題及想法,在過去一周持續發酵。
韓國瑜的韓式經濟學,讓許多做小生意的民眾,感覺像是在茫茫大海中抓住了浮木,甚至有人下跪求情,小市民眼中看見了希望,許多人是真正被感動了,這是在以往政治選舉結束後,從未看到的現象。
台灣經濟已「悶」了相當長的時間,高雄更為明顯,消費力低迷,人才外流,
先前還有陸客加持,陸客來台人數減少後,做小生意的人,生計很困難。韓國瑜經濟口號「貨賣得出去、人進得來」,讓小老百姓看到希望及光明。
但杜紫宸提醒,韓式旋風是否是「海市蜃樓」?如果答案是肯定的,對台灣及高雄都不是好事。在激情過後,韓國瑜要如何轉化為實質動力?老百姓要安居樂業,要如何讓這種心願變成事實?
杜紫宸觀察,以一家企業比喻,韓國瑜的團隊,強項是業務能力,但無RD,甚至沒有品管,有什麼就賣什麼。這對城市打造過程中,是非常不均衡的現象。
杜紫宸說,如果韓國瑜以自己的任期是八年為設定,在提振士氣之後,更要有章法,不能只靠業務,否則,基層百姓對韓式效應的過度期待,可能變成更大的悲劇。
杜紫宸分析,韓國瑜經營高雄三招「起手式」,一是在短期內,讓陸客回到高雄,把觀光、旅館業回復到2013年榮景。二是招商(是商人,不是企業),來高雄投資 ,這些商人是不是與韓國瑜站在同一利益陣線,是不是會淪為炒作地皮,部分建商已喊出高雄房子上看50萬一坪(目前是15萬一坪),若果變成如此,就是高雄小市民的悲劇 。三是農產品走出去,預期韓國瑜會到很多地方,賣他的農產品。
杜紫宸認為,這三招看來,都屬「淺碟式」的起手式。古代曹操帶兵,兵疲馬頓,曹操喊說前有梅樹,樹上有梅子,產生了「望梅生津」、「望梅止渴」效果,但此一效果極短,軍隊再走100步還可以,走100公里就不行,甚至還有「畫餅充饑」之嫌。而韓國瑜所謂的「愛情產業鏈」,在高雄市建設更只是一個紅豆餅,不能救饑。這三招不僅有時間上的限制,且有副作用。
杜紫宸提出高雄五大計,建議韓國瑜應以八年時間治理高雄、翻轉高雄,八年好好的做,足以翻轉一個城市。
從城市科學的實例來看,英國的曼徹斯特、德國的魯爾,都曾是老工業區,但成功從高度工業、重工業污染,翻轉成具高附加價值的地方特色城市,吸引高級觀光客到該地遊覽。
高雄該怎麼做呢?杜紫宸說,首先,韓國瑜不能逃避石化產業,高雄最大的產業是石化產業,煉油、輕油裂解、塑膠橡膠、化纖產業群聚,廣義的石化產業產值超過20%,五大石化工業區包括仁武、林園、左營、大發、大社等,石化業近期出現氣爆、環保等負面問題,引起居民抗議。
高雄的石化產業該何去何從?杜紫宸建議,韓總應該去看看新加坡發展的輕石化,新加坡耗費十多年,陸續將七個小島填海造陸,連成一座面積3,200公頃的裕廊島,裕廊島上有95家國際型企業投資,包括殼牌(Shell)、埃克森美孚(Exxon Mobil)、杜邦(Dupont)、巴斯夫(Basf)、住友及三井化學等國際集團進駐,總投資超過2,500億美元,證明石化工業與花園城市,能在地窄人稠的國度相容並存。
杜紫宸說,新加坡發展輕石化業產業,利潤比傳統石化產業好很多,且石化產業上下游關太多,太多就業與石化有關,不可能讓石化業消滅,除了看看新加坡政府是怎麼發展石化產業外,前高雄市長陳菊沒有完成的高雄小港大林蒲遷村計劃,韓國瑜應該完成它。
高雄小港大林蒲遷村計劃現在已獲行政院長賴清德點頭,中央政府將斥資逾500億元,將大林蒲變身打造成「循環經濟園區」,這項計畫包含大林蒲居民遷村、開發循環經濟園區等,報編工業區開發約320公頃。
杜紫宸說,大林蒲有遷村問題,居民不願意遷,涉及遷去哪,因此,政府要先投資,錢由中央出,但與民眾溝通,則要靠地方政府去做。政府願意在風電產業拿出6,000-7,000億元投資,遷移石化業不到十分之一,因此,這不是財務問題,主要還是溝通問題,韓市長應在八年內,徹底解決石化產業遷移問題。
其次是高雄第二產業-金屬加工產業,此一產業包括鋼鐵、鋁及其加工製品,從鐵砂做到原料、半製品、製品,這個產業也集中在高雄一帶。經濟部旗下的財團法人金屬工業研究發展中心,編制有1,000~2,000人,韓國瑜身為大高雄大家長,應好好連結產業及研發能量,將金屬加工業再升級。
精密金屬工業不是低階產業,有很多科技在內,屬材料型工業,也工業的重要基礎,如果說材料是工業之母,金屬工業就是「重中之重」,影響整體的經濟競爭力,台灣製造業的上游都在高雄,韓國瑜應與中央密切合作,做好產業升級。
第三是南科路竹園區,台積電要在此投資五奈米、七奈米工廠, 華邦電12吋晶圓廠也將設在此,預計未來會有6,000-7,000名工程師及技師,會從台南、新竹南移到高雄,這些人將在高雄「落地生根」,產生「竹北現象」。高雄市政府應主動策劃,包括學校、社區、交通、人文等,將這些人才留下,改善人才素質,形成一個新的城市聚落。
第四個是農業,韓國瑜要做的不只是將「白玉蘿蔔、虱目魚」賣出去,而是要從源頭做起,振興農業科技。
台灣的農業,在老農凋零後,近期有不少年輕一代跳進去,小包裝,網路上銷售,都是30-40歲的年輕農民發展的創新模式,並已出現台東、雲林等縣市,但尚未出現在高雄,高雄是農業大縣,如旗山、美濃,水果、花卉、漁類養殖、稻米,要需「新的科技」、「新的運營」,吸引更多的人才加入。
第五,高雄做為南部大城市,可以扮演一個轉運中心(hub)角色,與南中國如廣東、福建、浙江等省市,東南亞國家等發展城市交流,加強彼此之間的關係,進而成為區域樞紐。
此一想法,蔡政府也有提及,但無具體行動,從小港直航這些城市不難,航線開通只要有需求,就會自動開通,但關係(relationship)的建立,涉及更多更複雜的層面。
高雄要成為區域樞紐,要思考的是,外來學生會不會來高雄讀書、外來的優秀人才會不會來高雄工作、外籍配偶會不會與自己國家連結,近年來日、韓等國在東南亞國家,積極進行區域連結工作,台灣雖有新南向政策,但在東南亞國家城市的交流深度,不及日、韓,在南中國三城市或許還有發展空間。
蔡英文總統也提及,兩岸關係是中央職權,城市交流可由地方發動,現在雖有台北上海「雙城論壇」,但談的是政治,沒有外溢效果。高雄跟胡志明,高雄跟廣東,如果進行城市交流,不能只辦個論壇,簽個姐妹市,辦個招商,這些格局太小了,要做的宣傳、交流非常多。
韓式經濟要救台灣,但雞排救不了台灣,台灣經濟真正支柱在於,能在國際競爭的産業,台積電也許OK了,可是石化產業、機械産業、IC設計業、汽車零組件產業、一般性電子産業、網路電子商務、加盟連鎖服務業,誰來給他們願景和協助呢?
杜紫宸說,如果他們滅了、走了,台灣將面臨百萬級的失業,單靠觀光、夜市、愛情産業鏈,是救不起來的。「望梅不能止渴、海市只有蜃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