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經濟/為極低勞力密集度的失業潮預做準備


2015-11-11 01:32:19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7月起,企業放無薪假的消息時有所聞,讓不少勞工皮皮剉。而甫出爐的就業數據顯示,9月台灣失業率為3.89%,創下近15年同期最低水準,原應讓各界鬆一口氣,卻又因為數字中藏有景氣趨緩、關廠等疑慮,加重經濟衰退的壓力。然而,無薪假及失業率固然令人憂心,但當前經濟社會已逐步走向勞力密集度極低的趨勢,才是更大的麻煩。

今年5月中旬,Webbmedia集團創始人韋伯(A. Webb)預言,未來10~20年間,至少有八種職業可能被機器或數位電子取代。除了收費站運營商和收銀員、製造業工人等相對單純和規律的工作者之外,部分依靠專業知識、與人互動、沒有明確指令的工作,如需要判斷客戶需求的營銷及客服人員,甚至是工作複雜度高的分析師、需客觀及理性處理資訊的記者與律師,也可能被大數據技術或機器人取代。

早些年,或許還可將這類預言,斥為科技人的狂想。但當大數據技術應用愈見成熟、機器人也能辨識人臉表情而提供適當互動資訊後,愈來愈多人體認到類如韋伯般的預言成真為期不遠。面對即將到來的劇變,當前確有必要認真討論如何因應勞力密集度極低的世界。經濟學家皮凱提於《二十一世紀資本論》中強調,資本集中在少數人手上幾乎為人類社會的常態,但過去人類仍能透過勞動報酬,多少減緩財富趨於不均的速度,若再懂得進行適當的投資,亦可累積一些資本,進而產生一定程度的社會階級流動。

然而,進入勞力密集度極低的時代後,這樣的社會階級流動將會受阻,因為即使自動化與數位化不會消滅人類的所有工作,但那些必須與機器競爭的職缺,薪資將處於長期停滯,使相關勞動人口難以積攢財富,亦無力讓子女接受良好教育;相對的,那些有技術、有才華或有富爸爸的幸運兒,將攫取經濟社會中的大多數果實。換言之,不公平造成貧窮與富裕的兩極世襲現象會愈來愈嚴重,社會也就變得更病態。

回顧人類歷史可知,嚴重的貧富不均將引發混亂與革命,有時候從體制內尋求解方,有時則訴諸較劇烈的方式。舉例來說,當科技化與數位化加大不均的現象,人類很可能會透過民主程序,阻礙部分科技的發展,就像舉著共享經濟大旗的Uber及Airbnb等新創公司,就已受到計程車與旅館業者及其背後的政治力反撲。所以,政府著手制訂經濟政策時,必須考量數位化與科技化下的經濟成長具有內在不穩定的傾向,使分配問題已和經濟成長同樣重要。

既要有效率的鼓勵願意創造、發展新科技者,讓資本家願意投資新技術,也要透過適當的分配政策,讓可能遭科技驅逐的勞工仍能保持希望,並逐步與新時代接軌。

過去,專家們總建議透過教育提升勞工的價值,讓人類在勞力密集度極低的世界保持其重要性,但這僅有杯水車薪之效,只要資本掌握在少數人手上,不均就是常態。而從金門酒廠在享有得天獨厚的氣候環境優勢,創造可觀獲利之餘,亦上繳龐大盈餘回饋縣府,讓縣民擁有全國最好的福利;美國阿拉斯加發現石油後,透過成立永久基金定期分配石油收入的紅利給當地居民,解決資源不平等問題的成功案例看來,稅制的確是一個應考慮的手段。

不過,為免造成既課不到稅,還落得資本外流的後患,政府必須為資本家創造一個難以取代的生產環境,提高勞動力的供給與素質,或穩定且高品質的基礎建設,讓企業生產成本大幅降低;抑或提供一些誘因,讓創新者不只是思考以自動化與數位化取代人力,而是如何透過自動化與數位化替人力加值,使其更無可替代。

別再只懂得拯救失業率的表面數字了,隨著人類社會日益走向勞力密集度極低的時代,政府的經濟政策若不預先因應,遭科技邊緣化的弱勢民眾,就得被迫揭竿起義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大孩子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