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社論-政府應鼓勵年輕人冒險進取、創新創業

    2012-12-24 01:21  中國時報  【本報訊】

     最近半年台灣「人才危機」議題受到媒體高度關注,不過討論的焦點大都著重在本地薪資過低、對外國人法規不友善、新興產業無以為繼等客觀環境面。這些面向當然重要,也是政府部門可以著力改善之處,如施振榮先生說,台灣不是沒有人才,而是欠缺舞台;其所謂「舞台」,大概就涵括了前述客觀面所應突破的種種問題。

     但是人才問題除了客觀因素之外,還有一些涉及到國民的主觀心態。若是多數年輕人都有積極向上的主觀企圖心與奮鬥意志,則他們就有比較大的機率有朝一日可以成為對經濟社會有更大貢獻的人才。相反的,如果年輕人都如張忠謀先生近日在全國科技會議所言,缺乏冒險嘗試的動能,則他們就很有可能是草莓族、啃老族、宅男宅女族。人才養成的客觀環境容易評論也相對容易改進,但是年輕人的主觀企圖心、冒險心就比較難以掌握了。張忠謀所觀察的也許是年輕人一般性的消極畏縮,以下我們則要從「創業畏縮」的角度,多做一些延伸分析。

     年輕人嫩如草莓,固然與父母親經濟支援過久、寵愛過度有關,而在家庭之外,對年輕人最具影響力的,就是「典範人物」(role model)的示範。但是台灣社會現在對所謂的典範,大多是視其為成功的「明星」,而不是冒險嘗試、衝撞闖蕩的人物。張忠謀與施振榮當然是成功的英雄,但是他們的事例萬中難得其一,其背後既有眾多天時地利的機緣,更有當事人數十年的興衰經驗。許多年輕人只看到大老闆上億身價的光鮮外表,將他們當作明星一般地崇拜,如此心態其實未必真的懂得如何將其視為學習典範。

     我們用一個例子做說明,就能讓大家了解年輕人欠缺冒險犯難的典範學習。過去五年,全世界幾大發明創新競賽,如iF獎、紅點獎、日內瓦發明獎等,台灣經常都囊括最多冠軍,可見台灣人民創新能量之旺盛。但是,創新創意的參賽產品終究只是實驗室裡做出來的原型(prototype),就像是愛迪生第一個電阻發光示範,其距離「電燈泡」產品真正能上市,還差之遠矣。

     從實驗室原型到市面產品之間的落差,用另一個角度來看,就是「從創新到創業」的斷層。台灣年輕人能創新,但是卻害怕失敗、不敢接受挑戰、不敢創業。結果就是:許多創新的點子獲獎就僅止於獲獎,其唯一結果就是優勝者履歷表上多了一項記錄,再也沒有後續發展。我們沒有具體統計數字,但過去數年台灣青年創新得世界大獎而後成功推出產品的,確實鳳毛麟角。

     回過頭來問,為什麼台灣的創新得獎人不敢創業呢?就是因為社會上沒有足夠的冒險創業典範人物可資學習。要怎樣才能帶動年輕人的闖蕩鬥志,讓他們敢拚敢衝不怕失敗呢?這大概就是政府或可著力之處了。從創新到創業,雖然表面上看在於年輕人一念之間,但是這背後有資深過來人的經驗傳承、有相關知識的講授分享、有不同階段摸索實驗的資金挹注、有財務法律的專業協助等。政府若是能夠給予年輕創新者相關的幫忙,就等於是鼓勵年輕人勇敢嘗試、多做有意義的冒險。久而久之,年輕一輩的活力、創業動能、冒險進取的精神自然會受到鼓舞,則風氣之扭轉亦可以期待矣。我們不必奢望短期內台灣出現比爾.蓋茲或湯姆.傅戛提(Tom Fogarty,醫療器材界泰斗)這樣的傳奇人物,但是至少下一個施振榮或蔡明介的出現,是大有可能的。

     最後我們要強調的是:鼓勵年輕人冒險進取不只有助於減少草莓族與啃老族,勇敢創業的風潮也有相當的外溢效果,頗能嘉惠社會。資料顯示,最能創造新就業量的公司不是現存公司,而是新創公司。故鼓勵年輕人創業不但能有效接續以往「實驗室做完就不再繼續」的創新斷層,也能創造就業、解決部分的失業問題。台灣的八年級、九年級生久於安逸,退縮保守也許不令人意外,但是這種保守風氣並非不能改變。我們非常期待政府能夠在創業環境與配套上多給年輕人一些鼓勵,一則加大台灣素有佳績的創新動能,二則鼓勵下一代的冒險精神,三則創造更多就業機會、造福社會。一舉三得,應該是好事一件,值得當局認真思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大孩子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