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美術人才過多 兩岸學生拚轉型

美術人才過多 兩岸學生拚轉型
2014年5月16日,山西一間高等專科學校美術系的學生,在臨摹室寫生。(CFP)
美術人才過多 兩岸學生拚轉型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學生將作品帶進台北捷運圓山站,展開「行動藝術」,成功吸引民眾目光。(本報系資料照片)

「學藝術,難餬口」的說法,長年以來,成為台灣許多藝術科系學生與家長共同面臨的痛,雖然近年來政府與企業合作,力推文創,盼能增加學生就業機會。但台灣社會長期對美學、原創不重視,除了讓培養純藝術人才的「純美術」系所逐年萎縮,許多大學更廣設應用美術、設計類科系,導致同質性人才過多,壓縮純美術生的就業機會,待遇差也成為常態。

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主任程代勒表示,「不只是大陸美術生就業難,台灣也一樣」。過去台灣的大學少,在精英教育的環境下,不少美術系畢業生立志當藝術家、畫家,近來隨著環境變化,學生認為只會畫畫無法順利求職,必須成為擁有多項技能的複合型美術人才,才好就業。設計、視覺、應用美術科系遂如雨後春筍般在大學開設,而美術系學生也多半會主動學習網頁設計、多媒體應用等課程。

 

來自浙江的李雅欣為輔大應用美術系大三生,喜歡畫畫的她強調自己讀的是「視覺傳達組」,非純美術。

畢業生多 藝術變廉價

選擇來台讀大學,除了喜歡台灣設計走的是日系簡潔的風格,她也認為在設計類別的科系求學,求職的選擇與機會較純美術系更多元,「行銷、廣告都可以做」,較無求職難的疑慮。

程代勒說,由於設計類別的科系在大學廣開,不僅讓純美術系的發展空間被壓縮,每年從學校離開畢業生人數太多,也導致藝術人才變廉價。再加上台灣不如德國等西方國家重視原創性,「雖然他們也沒有產出多少純藝術家,但產業環境好,重視創意」;台灣的文創、設計公司多位於中下游產業,屬中小型企業或個人工作室,在資源有限的前提下,學生就業前景不理想,工時長、薪水差,已成為公認的事實。

需其他工作 支撐生活

論及美術系畢業生的就業前景,「戲劇系也沒有培養出幾個明星啊!」程代勒直言,美術系科班培育出來的藝術家、畫家有限,現在想當畫家的學生越來越少;但想從事藝術創作或當畫家,一開始作品一定沒市場,需要另一個工作來支撐生活。當老師、教兒童才藝班成為多數藝術家的副業,但現在流浪教師成為另一個教育困境,直接影響美術系畢業生從事教職的意願。(旺報)

藝術工作收入不穩定 轉行成常態

 
藝術工作收入不穩定 轉行成常態
在大學擴招及藝考熱加劇下,美術生就業越來越難。(CFP)

「找個工作,還是做個自由藝術家」,成為大陸許多美術生在畢業前面臨的抉擇。在大學擴招及藝考熱加劇之下,美術生就業越來越難,為解決這個問題,大陸許多設有藝術科系的學校也致力於舉行畢業展,將有意成為藝術家的學生提前推向市場,增加曝光率與就業機會。

但藝術工作不穩定,大部分美術生早在求學階段便放棄畫家夢,「理想豐滿,現實骨感」,畢業即轉行成為常態。

 

去年6月從長沙學院藝術系動畫專業畢業的盧青芬,目前在廣東深圳從事景觀動畫設計的工作。以美術生的身分,通過藝考進入大學的她,原本一心想成為插畫師,自認「還算幸運,工作還算與自己的專業掛鉤」;但班上24名同學,有人當老師、從事物流業等,「幾乎散布在各行各業」。

另一名畢業於四川美術學院國畫系的畢業生M則說,6月畢業至今,雖尚未有畫廊與他簽約,但他仍堅持當畫家,「自己在川美附近租房搞創作」。但放眼全班30人,除了當補習班老師、考研究所,還有人回家考公務員,只有他1人從事藝術創作。

為解決美術生就業問題,中央美術學院、北京清華美術學院等名校,近年都擴大辦理畢業展,邀請策展人、收藏家、媒體參展;中國美術學院院長許江說,畢業展是針對學生就業和創業的積極措施,每年都有很多企業、畫廊來校「挖人」與「淘寶」,形成一個產學連接的平台。

多數院校雖致力於讓學生畢業不失業,「美術生就業難已是社會問題,並非一間學校能解決」。(旺報)

陸美術系畢業生 求職亮紅燈

陸美術系畢業生 求職亮紅燈
美術系生畢業後,大多赴博物館、美術館等地工作,圖為北京太廟藝術館。(CFP、本報系資料照片)
陸美術系畢業生 求職亮紅燈
美術系生畢業後,大多赴博物館、美術館等地工作,圖為奇美博物館。(CFP、本報系資料照片)
陸美術系畢業生 求職亮紅燈
2、3月,杭州中國美術學院招生考試,共有5500多名考生參加。(CFP)

正值開學季,距離大學升學考試逾半年,但大陸藝考討論熱度不減,求學、考試及就業議題,不斷躍上媒體版面。日前有調查顯示,美術系在大陸已多年位居求職最難的科系之一,因多數學生為進大學,選擇文化課(即國英數)分數門檻低的藝考當入學敲門磚。各校看準爆增的生源市場,有些理工大學也開設藝術系所,誇張地擴招導致人才飽和,美術系不僅儼然躍居「紅牌專業」,也已成複雜難解的社會現象。

麥可斯研究院日前公布《就業藍皮書:2015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指出美術生容易失業,求職不易、薪資不理想,更導致他們就業滿意度極差,「學畫畫的將來能賺錢嗎?」、「畢業後能做什麼?」質疑聲浪更不絕於耳;上海大學美院副教授郭亮分析,1980到1990年代,大學數量不多,招生人數有限,在這樣的背景下,競爭相對較少,當時的美術生畢業後,大多能赴大學、博物館、美術館或出版社等「理想之地」工作,僅有少部分美術系畢業生轉往廣告、建築業發展,創業也是極少數人會做的事。

 

美術相關科系失業率高

自2011年以來,美術及相關科系學生的失業率居高不下,一度高達15.6%,郭亮認為,主因在於時下越來越多考生,為擠過「獨木橋」進大學,選擇文化課分數低的藝考,其中不少學生可能對美術毫無興趣,只為一紙大學文憑,到美術補習班展開半年左右的「突擊訓練」;「參加藝考的一部分學生的確是出於對藝術的熱愛,絕大部分是因為高考(大陸的大學聯考)成績欠佳」,參加過2次藝考的劉望年約30歲,他說,「若不是參加藝考,根本無法讀大學」。

理工大學設藝術科系

看準藝考龐大的生源市場,並搭上2000年前後的大學擴招熱潮,許多原本未涉及美術、藝術的理工科大學或綜合型大學,紛紛設立相關科系。除了本來就有的中央美術學院、北京電影學院等老字號的學校,近10年來,大陸各地新增設計、藝術類科系的院校猛增近1400所;15年間,藝考生也從3.2萬人暴增到近100萬人。郭亮指出,科系擴張,雖讓藝術生看到進大學的希望,畢業才發現並沒有太多的工作等著他們,7成藝術生因而選擇轉行。

2014年參加美術類藝考,來自陝西醴泉的高菲,歷經1年的辛苦準備,報考30多所學校,終被咸陽師範學院錄取,成為藝術生;高菲的父親說,按照女兒文化課成績,「普通高考三本都危險,這樣的結果我們已滿足」,一語道出藝考成為許多基礎科目不好的學子,一圓大學夢的捷徑。(旺報)

校正編輯:宋亞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大孩子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