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多元入學錢坑 中學沒教孩子的兩件事

2015-05-15 01:56:32 聯合報 王道維/清華大學物理系教授(竹縣竹北)

最近大學推甄申請的結果公布後,相關問題又被提出,這些問題表面上是甄選制度的缺失,卻可能更是反映我們中學教育的盲點,沒有讓孩子學好以下二件重要的事情:

一、未曾規畫人生:所有家長學生都知道,大學入學是重要的決定。但是我們除了日以繼夜讀書考試之外,還作了什麼準備?總以為只要分數到了,哪裡都可以去;但大學中卻充滿了許多自覺讀錯科系的學生,有著更高的退學比例。難道一個將近十八歲的青年,沒有權利更了解自己的興趣與能力?不能有嘗試的空間或失敗的機會?不應先更多認識大學的實況?他們真的知道自己在做什麼?

筆者記得,當年申請美國研究所時,為要在有限的經費中作最好的選擇,也曾掙扎於選校與讀書計畫,但反而因此更了解自己出國的動機與目標。其實整個申請入學的意義,就是要讓同學整理表述自己的規畫,為自己選擇最合適的方向。只可惜我們的教育總是趕完進度又再三複習,卻捨不得讓學生活出他/她自己,難怪備審資料都大同小異,口試回應僵化,只剩花錢作門面卻只有反效果。

二、不能獨立生活:不可否認的,面試的確可能需要南北奔波,但家長實在沒有必要隨行呵護,浪費金錢。一個十八歲的青年,為了完成自己的人生而獨自奔走,本就是最有意義的一件事。在歐美,這樣的青年可能已作背包客環遊世界或打工賺學費了,但我們的寶爸寶媽卻好像捨不得孩子上大學,寧願當幼兒般噓寒問暖,甚至希望他們選離家近的學校以方便照顧。

老實說,如果連上學這件事都不能放手,如何期待這些學生將來能成為社會的棟梁與支柱?

當然,在大學端對於甄試的進行,的確還有許多可以改進的地方,例如應該設立專門的辦公室與專人處理申請資料,讓選才更有系統化並專業化。而學測的三倍率限制,也應該放寬,讓更多弱勢的學生,有機會進到較好的大學來攻讀,發揮其克服逆境的潛力,來成為造福社會的人才。但這些最後成功的關鍵,都在於社會大眾對教育的真正理解:分數只是人生很小的一部分,更多的是更需要我們與孩子一起規畫並落實於生活。只是這些更重要的事,我們並未教他們。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大孩子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