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恆毅力》作者達克沃斯:先讓孩子找到熱情
美國心理學界的明星學者安琪拉.達克沃斯首次海外講演就在台灣,她研究300位奧運獎牌得主、大企業家等頂尖成功者,發現成功關鍵就在「恆毅力」。要培養恆毅力,得先多領域嘗試,找到自己所愛,做自己夢想的事,同時保有熱情與堅持,才能達到長遠目標。
圖片來源:陳應欽
文 陳一姍 天下Web only
2017-01-10
「我是...我是李...惠...安,」2017年連假結束前12小時,穿著無袖全黑洋裝、過膝馬靴的美國賓州大學心理學教授安琪拉.達克沃斯(Angela Duckworth),將她的美國之外首場演講獻給了母親的故鄉——台灣。她精力豐沛地小跑步,登上舞台,並一個字一個字地,從記憶裡搜出台灣師大畢業的母親教她的中文名字。
46歲的達克沃斯是美國心理學界的明星,她研究300位奧運獎牌得主、大企業家等頂尖成功者之後發現,人類成功的究極能力,不是智商、天賦,而是恆毅力(Grit)。這位哈佛畢業進入麥肯錫,之後轉到公立學校教數學,32歲才決定當學者的心理學家,2013年獲頒有心理學界最高榮譽的麥克阿瑟獎,她在TED的6分鐘演講,3年已吸引近一千萬人次觀看。
去年5月,她的第一本書《恆毅力》一出版立刻登上《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並獲選為當年度最佳圖書。除了教學,她也為白宮、世界銀行提供諮詢,她創辦的品格實驗室(Character lab)強調除了智育,成功還應該看品格,成為美國推動「讓每個學生成功法案」(Every Student Succeeds Act, ESSA)的重要智囊。
達克沃斯的研究令人振奮,因為她強調,恆毅力可以經過訓練。她接受《天下》專訪,分享自己的故事,也給父母建議。以下為精華摘要:
問:什麼是恆毅力?
答:我定義「恆毅力」是為了達成極長遠的目標,持續保有熱情與堅持。努力很重要,但在亞洲,我想特別強調熱情與堅持一樣重要,要做的是自己夢想做的事。
問:所以要怎樣培養恆毅力?
答:我認為,第一步要找到自己的熱情所在。亞洲家庭很早就會要求小孩要工作認真,但我認為對孩子而言,應該先鼓勵他們尋找自己所愛。我遇過很多世界級成功人士,在他們針對某個領域下苦功之前,他們通常花了好幾年去找到自己真正的熱情,科學家稱這段時期為「羅曼蒂克時期」。
高標要求,與無條件的愛
問:有熱情之後,你在書裡提到,必須要當有智慧的家長來培養小孩的恆毅力?
答:有智慧的家長不好當,因為你同時要用高標要求小孩、確保他們工作努力。但另方面,你必須展現你的溫暖與支持,讓他們知道你無條件的愛。我稱此為「心理上的智慧」,這樣的父母不僅可培養小孩的恆毅力,也能養出有創造力與快樂的小孩。研究也顯示,快樂的人通常比較有恆毅力。
問:做得到嗎?
答:我想可以。要讓小孩永遠覺得自己可以更好。同時間,覺得被愛,而且被尊重。高標要求對亞洲的父母不是問題,父母也很願意為孩子犧牲,所以孩子通常知道自己被愛。需要調整的可能是,必須學著真正相信,小孩的看法很重要,讓它們自己作主。
培養恆毅力的第一步,要找到自己的熱情所在,父母要先鼓勵孩子尋找自己所愛。
問:你書中提到,父親一直打擊你,說你不是天才。你會鼓勵大家用你父親的教育法嗎?
答:應該不會吧。我的父親也是慢慢學著當父親。我的大哥壓力很大,我父親很愛他,但他現在可能也會承認自己當初要求太多,支持太少。我大哥說,小時候他會做惡夢,但父親不會安慰他,只會抓著他的屁股說:你怕什麼,惹得他大哭與尖叫。我是第三個小孩,那時爸爸比較有耐性了,也更能尊重每個小孩是獨立的個人,不能強壓他的夢想、抱負在我們身上。
我的父親是很重身分地位(Status)的人,他以我念哈佛為榮,但當我離開麥肯錫去公立學校教書,他認為我太理想化,甚至有半年不和我講話。我後來回大學念博士,當了教授,他又很高興。但我知道,我不會因為父母鼓勵我或不鼓勵我而做決策。而我總是相信,父親最終會尊重我的決定。
我教學遇到許多年輕人,有些孩子直到22歲大學畢業,都沒有為自己做過一次選擇,因此覺得很迷惘。
問:日本與台灣現在出現一個現象,有些年輕人畢業後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有一些新名詞譬如寬鬆世代,你有什麼建議?
答:建議有兩個,一個是預防,一個是針對已經22歲的年輕人。我建議父母,不要等到孩子22歲、23歲了,才發現問題。必須在孩子12歲、14歲、16歲時,就催促小孩去尋找自己的熱情。如果孩子對行銷有興趣,即使無酬,也要他暑假去找份行銷相關的工作,做幾個星期。盡力做到像個樣子。事實上,我的兩個女兒13歲、15歲之後,我就再也沒有讓她們去夏令營,而是要她們去找個自己有興趣的暑期工讀。我13歲的女兒在餐廳工作,因為她喜歡烘焙。暑假後,她發現自己其實不是真的喜歡烘培,這起碼是一種進展。
為自己做第一個決定,永遠不嫌晚
如果真的等到22歲,才要為自己的人生做出第一個選擇,也沒關係,開始總是不嫌晚。在找第一個工作時,不要指望自己的工作是完美的、是一生的,但要盡全力去做,要像擠檸檬汁一樣,多壓榨自己一點,按照自己的承諾多學一點。當你告訴第一個願意給你機會的人,你會在這個職位上做兩年,那就完成你的承諾。不論承諾多久,都要有始有終,盡力而為。
以自己為例,我花了10年,才決定要做心理學家。那10年,我走了很多彎路,但每個工作,我真的、非常認真地、非常努力地完成對雇主的承諾。我的第一個工作在麥肯錫,我一開始就告知,我可能不會做超過1年。但那一年,我真的工作非常努力,真的非常努力,我學了身為好顧問的技能。
問:有對父母的忠告嗎?
答:我想,亞洲父母必須認知,你的孩子該為自己的人生負責。父母只能給他們一些機會,推他們一下,但他們已經22歲了,必須自己做決定了。父母必須知道一件事,沒有人會自己長大,除非環境逼迫他們必須長大。
在找第一個工作時,不要指望它是完美的、是一生的,但要盡全力去做,要像擠檸檬汁一樣,多壓榨自己一點,按照自己的承諾多學一點。
問:你的研究顯示,樂觀的人比較容易有恆毅力,同時,有恆毅力的人會比較快樂。但別人呢?身邊的人會不會覺得被忽視?
答:這是個好問題,我看到很多案例,譬如:美國最好的義大利主廚維崔(Marc Vetri),他很有名,幾乎把所有的心力花在工作上。他曾說,工作與生活如何平衡。他的答案是:我的生活就是工作,工作就是我的生活,不需要分割。他在家也談餐廳,小孩長大後,也會到餐廳工作。我也是這樣,我兩個女兒都知道我在做什麼研究,有時候,我也會徵詢她們的意見。我想對許多成功者而言,工作與家庭的區隔是很小的。另一個例子是西雅圖海鷹隊教練卡羅爾(Pete Carroll),去年超級盃,海鷹隊差點奪冠,是個很好的美式足球隊。卡羅爾小孩的工作幾乎都與足球有關。
我真的認為這是個好問題,我也不知道答案,但我想人都必須為自己的決定付出代價。高成就的背後是犧牲,這是很難避免的。(責任編輯:賴品潔)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