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作者/鄭閔聲Cheers雜誌第215期 2018-07-30 圖片來源:ChO Illustration
斜槓青年,就像有超強適應力的變色龍集合多項本領於一身,面對職場的光速變遷,能很快找到自己的生存之道。也因此,現在愈來愈多年輕人,不願意被單一職業所定義,傾向用許多個「/」,打造與眾不同的職涯與個人形象。但在決定是否為自己加上「/」之前,你必須充分了解斜槓世代的機會與風險。

剛於7月中落幕的世界盃足球賽裡,最驚奇的一役,當屬人口僅34萬、首次闖進會內賽的冰島,竟然在小組賽逼和曾兩度奪冠的南美強權阿根廷。34歲的冰島門將荷朵森(Hannes Halldorsson)更因為在比賽中冷靜撲下「球王」梅西(Lionel Messi)的關鍵12碼罰球,一戰成名。

荷朵森的另一個身分,是專業影像工作者。他從16歲開始參與製片,本屆世足賽前,他才接受可口可樂委託,操刀執導一支替冰島國家代表隊打氣的廣告短片。他的雙重身分,除了源於客觀環境因素,也來自個人選擇。

荷朵森從小就受同為守門員的父親鼓勵接觸足球,但在沒有職業聯賽的冰島,足球員如果無法挑戰國外賽事,就必須另外發展謀生技能。始終懷抱足球夢的荷朵森,在電影公司找到正職工作,依舊每天利用午休時段,拎著裝備到附近球場練習,等到傍晚5點下班後,再參加半職業球隊集訓。

2012年起,陸續有海外職業球隊開出合約,網羅球技逐漸成熟的荷朵森。儘管他決心投入職業足球,但因為過去在拍片工作上的傑出表現,電影公司承諾為他保留原本的職務。

像荷朵森這樣、同時擁有兩項以上專業的「斜槓青年」(Slashie,以下簡稱斜槓),可不是只在冰島才有。

事實上,「斜槓青年」這4個字,堪稱是近年討論個人職涯趨勢時最熱門的關鍵字,愈來愈多人以「斜槓青年」、「斜槓世代」自詡,而「斜槓時代」帶動的議題延燒,在全球各地都形成熱潮。

回溯這個名詞的起源,則可追溯到律師/作家/演講者馬爾基.阿爾伯爾(Marci Alboher)在2007年的著作“One Person, Multiple Careers: The Original Guide to Slash Career”中提出的「斜槓職涯」概念。從那之後,個人在自我介紹時,若要呈現同時具備的多重角色或身分,開始普遍使用斜槓符號(Slash)來區隔與並陳。

開啟多元人生:不必然講究收入,斜槓是一種生活態度

阿爾伯爾提出的斜槓職涯,有一項判斷指標:「以斜槓區隔的每一種身分,都能創造收入」。但10多年過後,「斜槓」指涉的意義已不再全然理性,除了工作範疇的「兼職」、「副業」,還可以是一種生活態度。

暢銷書《斜槓青年》作者Susan Kuang,就為這項概念加入了「感性」成分:「斜槓青年代表的是一種全新的人生價值觀,它的核心不在於多重收入、也不在於多重職業,而在於多元人生。

其實,「斜槓」絕非現代社會產物,出生在兩千多年前的中國哲學家孔子,就是不折不扣的斜槓代表。

根據《論語》記載,曾有人讚嘆孔子擁有許多才能,簡直是天生聖人(夫子聖者與?何其多能也?);孔子聽了卻反駁說:「我是因為年輕很貧困,為了謀生,不得不學會做很多小事。」(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

從孔子的言談中不難發現,他一點也不以自己曾經的「斜槓」為傲,反而認為真正的人才應該專注在「治國、平天下」這類大事上就好。但許多生在21世紀的年輕人,卻與孔子抱持截然不同的看法:「成為斜槓青年的目的,不是為了擁有額外收入,也不是為了能夠自由支配時間,而是為了追求更豐富的人生和更完整的自己,」Susan Kuang說。

「斜槓」之所以蔚為風潮,除了千禧世代主動追求豐富完整人生的期望外,也和外在的經濟環境與就業景氣密切相關。當已開發國家的全職工作數量,因為自動化生產、科技取代人力等因素,逐漸趕不上人口成長時,愈來愈多的勞動人口不得不轉而從事兼職或自由工作。

增加職涯發展的象限:多元工作組合,著重自我管理的能力

美國自由工作者聯盟(Freelancer Union)和線上工作媒合平台Upwork自2014年起,連續4年委託調查機構進行「美國自由工作研究」(Freelance in America Study)。結果顯示,2014年,全美共有5,300萬人從事自由工作;到了2017年,自由工作者已上升至5,730萬人。3年間,自由工作者成長率足足是勞動人口成長率的3倍;千禧世代從事自由工作的比率,更從38%上升至47%。

在台灣,行政院主計總處2017年11月公布的「106年人力運用調查統計結果」也顯示,去年全國共有80.5萬人從事「部分時間、臨時性或人力派遣工作」,創下歷史新高。

不僅絕對數字增加,年輕勞動人口對於從事自由工作的主觀感受也更為正面。「美國自由工作研究」指出,54%的美國勞動人口對於「現階段工作在20年後是否依舊存在」感到不確定,因而考慮為自己設計「工作組合」(Portfolio),或長期從事自由工作。

台灣yes123求職網5月公布的調查也顯示,有65%受訪者表示,自己曾經在擁有正職工作時,身兼其他工作或職務;更有高達82.4%受訪者,有意願成為同時有兩種以上職務或職稱的「斜槓勞工」。

無論在美國或台灣,選擇從事自由工作的主要理由不外乎「增加收入」、「得以更自由彈性地分配時間」、「工作與興趣結合」、「希望不斷學習新技能」、「擔心職務被取代」。

《零工經濟來了:搶破頭的MBA創新課,教你勇敢挑戰多重所得、多職身分的多角化人生》作者黛安.穆卡伊(Diane Mulcahy)接受《Cheers》雜誌專訪時就指出,目前一份工作的平均週期只有3〜5年,因此一個人就算擁有穩定的正職工作,還是應該開發多樣化的工作組合與收入來源,為自己建構更堅固的安全網。

近年網路科技與共享平台的蓬勃發展,讓「建構工作安全網」或為自己增加「斜槓」變得更為便利。「今天有許多工作,可以在任何地點被完成。當工作任務可以被隨身攜帶,你當然更容易不斷接下新的工作,」阿爾伯爾分析。

不只勞動者傾向從事自由工作,企業也因應科技發展而大幅調整組織結構。

瑞士聖加侖大學(University of St. Gallen)2015年發表的《勞動4.0的25項命題》就提到,由於企業可以在透明的全球市場,輕易比較、接觸具高度專業的勞動力,企業將愈來愈不願意依賴固定人力提供特定服務,進而形成新型態的「隨機雇用」(hiring on demand)模式。

同一份研究也預測,隨著愈來愈多彈性、以需求為導向的任務分配,傳統的勞動關係與環境將逐漸被終結。在這樣的情況下,工作時間將是勞工依個人需求與能力安排的組合,「自我管理」(self-managemant)因此成為核心能力。

掌握優勢:擇其所愛,追求豐富完整的人生經驗

也就是說,內在的「追求更豐富完整人生的期望」,以及外在的「勞雇關係的質變」,共同掀起了這一波斜槓浪潮。

值得一提的是,無論「從事自由工作」或「非典型就業」的人數,都無法涵蓋既有正職工作、同時又從事其他領域專業的族群。

例如,擁有醫學博士學位的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醫療節目製作人/主播/神經外科醫生桑賈伊.古普塔(Sanjay Gupta)、時裝設計師/電影導演/劇作家湯姆.福特(Tom Ford)等。因此,實際上的「斜槓人口」可能比任何統計數字都高上許多。

34歲的Vergil(服裝品牌CLAP共同創辦人/DJ/活動主持人),就是一位統計數字裡找不到的斜槓青年。

Vergil大學畢業後,找到一份活動企劃正職工作,但學生時代就熱愛電音的他,偶然看見夜店在招募DJ,於是抱著玩票心態應徵。由於擁有規劃活動的概念,他做起這份播音樂順便客串主持人的兼差,簡直如魚得水,愈玩愈上手後,他索性辭掉工作,當起全職的DJ。

工作結合興趣雖然浪漫,收入卻不比上班族穩定,Vergil坦言,擔任全職DJ的那7年,他也曾因固定合作夜店結束經營,而收入銳減,不得不重新應徵企劃工作養活自己。

兩年前,Vergil與女友決定共同創立服飾品牌,即使創業初期忙得昏天暗地,但Vergil始終沒有割捨DJ工作,縱使不像以前一樣隨意接案,但每個月都會排出時間到夜店放歌,「放音樂對我來說,很舒服、很享受,我絕對不會放掉。雖然這個階段,我必須花大部分時間創業,但也許3、5年後,我又可以把重心移回音樂上,」他說。

不可忽視的風險:收入不穩,工作與休息的界線模糊

Vergil的經驗,恰好符合阿爾伯爾歸納出,在開展斜槓職涯前的幾項必備認知:「從個人興趣或原有專業開發新工作」、「每條斜槓未必投入同等時間」、「初期收入可能不穩定」、「能接受工作與生活融合」、「具有忍受挫折的毅力」。

千萬別低估原有職務的價值,它可以是斜槓的基礎。」阿爾伯爾分析,除非一個人原本就擁有多項專業或興趣,否則工作累積的知識與人脈,是最容易增加斜槓的資源。

因此,她建議決心展開斜槓職涯的人,評估不同事業中哪些屬於「定錨」(Anchor)、哪些屬於「衛星」(Orbiter),初期不妨先以定錨支撐衛星。例如,Vergil起先就是靠白天的企劃工作,支撐夜間的DJ事業。

阿爾伯爾從小在雙親經營的旅館裡長大,因為看見父母無時無刻都在工作,她大學畢業後立志找份「下班後能把一切拋在腦後的職務」。但當了幾年律師,她反倒不滿意自己工作與休息時,像是兩個完全不同的人,因此開始嘗試寫作、演講,努力讓「工作」與「生活」更加貼近。

Vergil也是如此,音樂與主持對他的意義絕不只是賺錢,而是讓生活更加完整。

「開啟另一條斜槓的當下,你可能會是現場最笨拙的那個人,」阿爾伯爾直言,一般人即使是接觸與既有工作相關的新專業,多半也需要時間學習上手,但最初的挫折感,往往最容易讓斜槓生涯夭折。例如,荷朵森加入半職業足球隊的第一個賽季,就在關鍵時刻發生離譜失誤,導致球隊失去晉級機會;如果,他因那次烏龍而自我懷疑,日後絕不可能站上世足賽舞台。

儘管為自己增加斜槓的門檻,已隨著科技進展下降,也有愈來愈多人樂意以「斜槓」取代單一身分認同,但並非所有人都適合走入斜槓世界。

無論你的出發點是希望務實地增加收入、降低失業風險,或想浪漫地享受「無邊界人生」,都必須先充分理解斜槓世代的機會與風險,才能找到自處之道。

延伸閱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大孩子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