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暢銷作家吉兒伯特:你缺的不是靈感,是勇氣

2016-01-25 18:51

下一步該怎麼走?

人的一生總是無時無刻在這樣自我提問。

以《享受吧!一個人的旅行》鼓舞了無數人勇氣與夢想的伊莉莎白‧吉兒伯特,在晉身為千萬暢銷作家之後,經常被問到的一個問題就是:「你接下來要如何寫出一本超越它的作品?」所有人為她接下來的寫作之路緊張,替她能否繼續靈感不斷捏一把冷汗;大家更好奇的是,她,下一步該怎麼走?

靈感降臨

書名:《創造力:生命中缺乏的不是創意,而是釋放內在寶藏的勇氣》
作者: 伊莉莎白‧吉兒伯特
出版社:馬可孛羅
出版日期:2016年1月7日

分享
 
交代完恐懼,我們終於可以來談「神」了。

首先,我想分享我經歷過「最神」的事情。

我想講的是我沒寫成的一本書。

這故事要從二○○六年的春天說起。剛出完《享受吧!一個人的旅行》(Eat, Pray, Love),我正盤算著寫作生涯的下一步該怎麼走。這時內心一股聲音要我回到文學的根,要我事隔多年重新寫本小說。但生疏太久,我怕自己已不記得小說怎麼寫了,怕小說成了我遺忘的語言。只是突然間我有了靈感,一個我覺得拿來寫小說很棒的靈感。

這個靈感源於某天夜裡,親愛的斐利貝(Felipe)跟我說了一九六○年代他小時候發生在巴西的一則故事。不知怎地,巴西政府想到要開闢一條巨型的高速公路來貫穿亞馬遜叢林。當時巴西的開發案遍地開花,國家如火如荼地追求現代化,所以這樣一種規畫在當時的環境或許是極有遠見的。巴西人丟了一大筆錢到這個雄心大志的計畫中,國際投資人也共襄盛舉,一擲萬金。當然這當中很大一部分資金在腐敗的體系中進了無能官僚如黑洞般的口袋,但最終還是有足夠的錢慢慢滲流到位,於是公路還是動工了。前幾個月的工程很順利,進度都有,一小段公路開始浮現輪廓,叢林終究不是人的對手。

然後雨季來臨。

如今看來,所有主事者都沒意會到巴西的雨季是什麼光景。轉瞬間,工地變成水鄉澤國,人在裡頭全無立足之地。營造團隊被迫撤離,帶不走的機器全泡在幾呎深的水裡。事隔數月雨停了,他們回到工地,才驚恐地發現叢林幾乎吞噬了這條興建中的公路。大自然完全抹煞了他們之前的努力,人力沒留下任何痕跡,道路也看不出任何雛形,就像一切都沒發生過似地。工人甚至看不出自己之前做到哪裡,重型機具也都無蹤無影。但這些東西並沒有被偷走,而是被吞掉了。斐利貝說的是:「輪胎有一個人高的推土機陷進土裡,不見了,沒了。」

我聽著斐利貝跟我說這故事,尤其說到叢林把機器給吃了,一股寒意穿過我的雙臂。我後頸的寒毛立刻豎起,人也感覺有點噁心有點暈。我覺得自己感覺又像戀愛,又像因為重大消息而受到什麼打擊,也像在峭壁邊眺望風景如此壯絕而目眩神迷卻又危殆至極。

我不是沒體驗過這樣的情緒,所以我馬上意會到這是怎麼回事。如此激烈的情感與生理反應不常來襲,但也不算稀奇(加上古今中外太多的類似案例),於是我決定很有信心地點名:靈感,是你!

靈感蒞臨,就是這樣的心情。

靈感是怎麼一回事?

行文至此,我想我應該先坦白一下:我這一輩子都在追求創意,在這過程中也發展出我認為靈感是怎麼回事、該如何與靈感「共事」的一套觀察──靈感,完全植基於「神力」,這點我毫不諱言。說到神力,我是真的相信,就像哈利波特相信霍格華茲學院一樣。我用神力來指涉超自然、神祕、科學無法解釋、超現實、神聖、超越世俗、只應天上有的「此物」。因為老實說,我相信創意是一股神力,這股神力不完全來自人性。

我沒瘋,我知道這樣的看法不太趕得上時代,不夠理性,而且全然沒有科學根據。才前幾天的事,我聽一位望重四方的神經科醫師在受訪時說:「創造性的過程看似神奇,其實不然。」

沒有不敬之意,但我不同意。

我認為創造性的過程非常神奇(magical),是種神力(magic)。

因為我選擇相信創意的運作方式是這樣的:

我相信我們的星球上住著動物、植物、細菌與病毒,也住著靈感。靈感做為一種沒有形體的能量生命型態,跟我們有著絕對的距離,但又可以跟我們互動,雖說互動的方式比較奇特。靈感沒有具體的身形,但它們確有意識,更必然擁有意志。推動靈感前進的,是一股想要「現身」的衝動。而靈感想現身來到這個世上,就必然得與人類合作。只有透過人的作為,靈感才能從虛無飄渺中獲得引領,才能進入到真實存在的領域。

抱著這種心態的靈感會永恆不絕地在我們身邊環繞,尋找有空有又心的人類夥伴(我這裡說的是所有的靈感,不分藝術、科學、理工、商業、道德、宗教或政治)。靈感一旦覓得人選(比方說,你),一旦評估這人有條件讓自己現形,它就會來找你,它會設法引起你的注意。但多數時候你不會注意,主要是你往往太沉迷於自己的小劇場。你會焦慮、分心、不安,加上有很多責任在身,所以你接收靈感啟發的天線往往忘記打開。你會因為看電視、因為逛街、因為生某人的氣、因為氣自己沒把事情做好,或者單純因為忙碌而錯過靈感發出的訊息。靈感會一連對你招手好幾次、好幾個月,甚至好幾年,直到某天若是判定你有眼無珠,它就會另覓他途。

但有時候,某天醒來的你會懷抱著開放的心胸與輕鬆的態度去接受新事物──這種場合少則少矣,卻壯麗得讓人驚喜。你雙耳的蓋子會稍微打開,你的焦慮會稍微放下,平日不得其門而入的神力就此找到縫隙。察覺到你卸下心防的靈感會開始「針對你」。它會發出超越語言的生理與情緒訊號(兩臂發冷、後頸寒毛豎起、胃緊繃、腦子裡想法一堆在那嗡嗡叫、感覺戀愛或沉迷),希望你知道靈感來臨,希望你得到啟發。靈感會召集大量的巧合跟徵兆在你會經過的路途上,讓你興致維持高檔。你開始注意到各式各樣的訊號,要你把目光朝著靈感對焦。你看到的、摸到的、從事的每件事物都提醒你靈感在對你揮手。靈感會在半夜把你叫醒,會在白天讓你對日常行事突然分心。除非你正視它的存在,否則它絕對不會善罷甘休,更不可能讓你放空。

然後,在你意想不到的某個尋常瞬間,靈感會丟出這樣一個問句:「想跟我合作嗎?」

在這條叉路的入口,你有兩種選擇。

說不好會怎樣

最簡單的回答,自然是說不。

說聲不,你就解套了。靈感自討沒趣就會走開,恭喜!你不用大費周章去創造什麼了。

我得澄清一下,說不,不見得丟臉。確實,你可能偶爾會出於懶惰,或因為擔心害怕、沒自信、鬧脾氣而把上門的靈感打了回票。但也有些時候你之所以說不,是因為時機或場合真的不對,或因為你手上已經有別的案子在忙,乃至於因為你確定靈感敲錯門、找錯人了。

我自己就有過不少次被我確信是錯誤的靈感搭訕,而我也委婉地對他們說:「我很榮幸得到您的邀請,但我真的不是您的真命天女。且容我滿懷敬意地建議您改找,嗯,芭芭拉.金索夫(Barbara Kingsolver)。」(要把靈感送出門,我一定是客氣到不行;我們在大千宇宙中也是有名聲要顧,有口碑要做的,要被萬事萬物知道你難搞,那就不好了。)總之不論你要是接受還是要發卡,都要對來告白的靈感抱持同理心。別忘了:人家只不過是想要「投胎」到人世中而已,人家很努力,挨家挨戶面試可是很辛苦的。

所以有時你不得不說不。

說了不,就啥事都不會有。

大多數人都選擇說不。

大多數人終其一生,每天的行程都包括晃來晃去,嘴裡不停說著不、不、不、不、不。

但話說回來,哪天你一不小心就說了聲好。

 

說好會怎樣

要是你說好,那好戲就開鑼了。

說了好,情況會變得既簡單又困難。說好就代表合約開始跑,你必須按照合約的規定去履行意義,直到最後好歹有個結果為止。雖然這結果真的很難逆料。

合約內容你想這麼談都行。但是在現代西方文明中,最常見的靈感合約好像還是要你犧牲。這種合約會寫:「依約我將自我毀滅,還有我身邊的人也不能倖免,就只為了把靈感帶到人間;我終極的犧牲將是一枚勳章,見證著我靈感的原創。」

簽下為創意獻身的合約,你就要有以藝術家之姿飽受磨難的覺悟,好消息是你會有很多「學長」可以模仿。為了向這些前輩致敬,有一些基本的事項你得做到:卯起來酗酒、人際關係通通打壞、在內心跟自己打架還打到鼻青臉腫、一天到晚抱怨工作、愛比較又見不得同儕表現好、別人的任何成就都要酸、到處說自己的才華是命運的詛咒(而非眷顧)、把自我價值建立在外來的肯定上、勝驕敗餒、棄明投暗、英年早逝、生不逢時。

這一套,行得通嗎?

當然行得通,可好用的呢,只是你會把自己搞死罷了。

有決心,你大可這樣幹。真的,別客氣,別為我或誰的幾句話錯過了你以身相殉的良機,就看你想不想拼!不過話說回來,這條路是不是一定能產生什麼傲人的成果,或能不能讓你和親朋好友得到長久的安慰與平靜,我也不敢說。我只能說這條路走下去應該會轟轟烈烈,刺激精采樣樣不缺,而且你的事蹟應該可以在身後拍成很棒的電影。所以如果你覺得生命的價值不在長度,如果你希望這一生是齣短暫、精采,什麼都玩到的悲劇(很多前輩真的都玩夠本了),那就請自便。

但是我總覺得藝術家在發脾氣、摔東西的時候,繆思女神會安靜坐在工作室的角落修指甲,耐心等著這傢伙冷靜、清醒過來,大家才好專心在藝術工作上。

畢竟說到底,作品才是王道,不是嗎?是吧。

發脾氣摔東西,應該不是唯一的選擇,是吧。

我可以提個建議嗎?

 

另外一條路

另外一條路,是帶著謙卑與喜悅的心情跟靈感充分合作。

我相信綜觀歷史,大部分人剛開始面對創意,心裡都是謙遜與喜悅,至於最後還是搞得像波希米亞人一樣,不受羈絆地過起藝術家的荒誕人生,那又是另外一個故事了。你可以用敬意與好奇心去接待創意,而不要那麼激動,那麼恐懼;你可以把擋在你與創意人生之間的種種阻礙移開,只要你清楚對你自己不好的,對你的工作大概也不會好。你可以少喝點酒來保持敏銳;可以顧好人際關係,避免自尋煩惱而導致分心;可以放膽為自己的創作沾沾自喜(如果嘗試某項創意沒有成功,你也可以安慰自己這是個有益的學習過程)。你可以面對奢華的引誘,面對責難與羞慚都堅定不移;你可以支持別人實踐創意,坦承這是片藍海,人人可以有一席之地;你可以用專注與付出,而不用成敗來衡量自己的價值;你可以(透過治療、復健、祈禱或謙遜)對抗心魔,而不跟自己的天分或才華過不去──這有一個祕訣是記著惡魔反正從不出席創作。你可以堅信,面對靈感自己既非奴隸也不是主人,你是靈感的合作夥伴,而這角色有趣多了。你跟靈感共同創作的,是一件可以打動人心,具有意義的作品。你可以長命百歲,而且每天都以創作者的身分過得很酷很充實;你可以靠創作謀生也可業餘從事創作,重點是你知道錢不是重點。而且到了人生的盡頭,你可以對創意說聲謝謝,感謝它如此眷顧你,陪伴你一生過得如此有趣而熱情。

這也是條路。

看你怎麼選。

●本文摘自馬可孛羅出版《創造力:生命中缺乏的不是創意,而是釋放內在寶藏的勇氣》看更多試閱

 

 

作者簡介:伊莉莎白‧吉兒伯特 (Elizabeth Gilbert)

1969年生於康乃迪克州沃特伯里市,自有記憶以來,即以作家為職志。在紐約大學求學期間,白天上課,夜晚振筆疾書短篇故事;曾在Spin、GQ和The New York Times Magazine擔任新聞記者;是文學與非文學兩項領域的得獎作家。她的短篇小說選集Pilgrims入選國際筆會 / 海明威獎決審名單;2000年,第一本小說Stern Men登上《紐約時報》好書榜。2002年的作品The Last American Man入選美國國家圖書獎與美國國家書評獎決審名單。2006年出版的回憶錄《享受吧!一個人的旅行》全球熱銷超過千萬本,共發行四十多種語文版本;在台灣暢銷超過十萬冊。2008年,獲《時代雜誌》票選為全球百大影響人物之一。

 

 

讀.書.人


我訪問過非常多聰明人,多比較幾次, 

我就知道我自己算不上聰明,很多方面是笨蛋。 

幸好我喜歡閱讀,我慶幸有很多事,能夠依靠閱讀而學會。

放棄閱讀,就只能一直被困在從小已知的所有邊界內,

想擴張也不知該從哪裡擴張起。
作家 蔡康永

愛閱讀的你 別錯過手機版讀書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大孩子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