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窮兒靠教育脫貧?美國專家:考試只能帶來短期成功

2017-10-05 07:48聯合報 記者林秀姿╱即時報導
  •  

教育能讓貧窮孩子脫離苦境嗎?美國超過1000萬的學童處於貧窮線下生活,而公立學校中有超過半數的學生被列為低收。日前來台演講的美國專家保羅塔夫(Paul Tough)指出,即使在物質生活上很貧困,如果和父母關係親密、溝通良好,這些孩子還是有可能逆轉人生。但若他們得不到父母的關心,整個社會就要提供更多的支持和保護。

暢銷書《幫助每一個孩子成功》作者保羅・塔夫(Paul Tough)來台受訪時表示...
暢銷書《幫助每一個孩子成功》作者保羅・塔夫(Paul Tough)來台受訪時表示,不要放棄幫助任何一個貧窮兒童,因為貧富差距造成的不平等,社會未來將會付出代價。記者高彬原/攝影
 

台灣10個窮人中,就有2個是未滿12歲的學童,他們家庭功能可能因貧困而崩壞,學校師長代理父母職。保羅塔夫認為,傳統理想上,社會階級可以透過教育而流動,但事實上,我們卻很少見到貧窮兒透過教育脫貧,主要是貧窮帶給孩子的結構性困境太過強大,家庭教育資源匱乏以外,貧窮可能伴隨著暴力、犯罪的發生。

「貧窮兒童難脫貧,跟政府當局的態度有關,許多人不相信這些孩子會成功,他們認為孩子必須靠自己的力量脫貧,」保羅塔夫指出,當美國超過半數陷入貧窮線下生活時,已非個人之力可以掙脫困境,孩子需要社會幫忙,「美國民間團體透過及早介入,主題式學習,讓孩子脫貧成功。」

他舉例,美國小學生花80%的時間做記憶力、或背誦練習,但只有不到20%時間在解決問題類型的深刻學習。低收入家庭的學生情況更糟,在學校有超過90%課程時間要求他們做基本背誦,這樣的教學模式帶給學生的訊息是:「你的潛力不夠、對你沒有期望、學校沒有挑戰性、你在這裡做的一切沒有太大的意義」,這些都讓弱勢學生更喪失學習動機。

保羅塔夫表示,身為教育者必須謹慎檢視自己傳遞的訊息,也要思考可以用什麼樣的方式為學生創造挑戰,同時讓他們感受到支持與信任,太過聚焦於學業(認知技巧)、標準化測驗有負面影響。

不過,傳統主流教育仍強調學科,不進入主流教育體制,貧窮兒要如何競爭?對於台灣貧窮兒遇到的處境,保羅塔夫則強調,美國的貧窮兒也一樣,現今的美國,能進主流名校的學生清一色都是家庭社經地位良好的孩子,弱勢的孩子必須辛苦爭取極為少數的名額,「但是孩子進入理想的大學,就能代表人生成功嗎?」他認為,考試成功只是「短期成功」,美國許多貧窮兒上了大學卻讀不完大學,「在人生中要長期的成功,必須做不同嘗試與努力」。

他認為,沒有單一完美的解方可以幫助孩子脫貧,但美國研究已經證明,5歲前的貧窮兒,早期發育就比一般孩子來得差,他們吃的食物營養較差,醫療照護也不足,還有神經科學家、心理學家也都發現到一項新的變數,那就是壓力會影響貧窮兒的腦部發育,因為環境中的不安定因素,會造成孩子累積壓力

保羅塔夫表示,孩子起跑點就不同,政府與社會不應該用「同等」的教育方式對待他們,「否則貧富差距帶來的不平等問題,就會像現在的美國一樣,到處充滿危機。」他也希望台灣不要放棄任何一個孩子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大孩子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