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雙雄 大陸市場踢鐵板

  •  
手機雙雄 大陸市場踢鐵板
圖/中新社

蘋果和三星稱霸全球智慧型手機市場,在中國卻面臨中國廠商圍攻,市占率目前已雙雙落至5名外。透過觀察中國市場現況和中國廠商成功因素,並分析蘋果和三星的競爭現況、在中國面臨的挑戰和機會,或許可推知智慧型手機雙雄未來的發展方向。

中國市場成熟速度遠比歐美市場快,至今年滲透率已達58%;同時,由於各省分的貧富差距極大,高、中、低階的智慧型手機皆有市場。現階段中國市場呈現百家爭鳴的狀態,較有影響力前5大品牌為華為、OPPO、Vivo、聯想與小米。

 
 

比較2015年與2016年第2季市占率,可知整體中國市場成長的領頭羊分別為OPPO和Vivo,且預期很快就會挑戰華為的龍頭寶座。同時間,由於技術漸漸普及,各手機廠牌能更迅速推出多款中低階手機,造成市場逐漸飽和。過去4年間,雖然中國市場的智慧型手機出貨量逐年增加,但成長速度已趨緩,目前年成長率約為12%。

中國市場的成長遲緩,且因技術普及和門檻變低,使得競爭者眾多,導致手機硬體要做出差異性越來越困難,使各品牌間幾乎變成可互相替代的產品,因此主打低價的品牌將會取得優勢。

蘋果、三星策略分析

三星近年來的產品規格和創新速度迎頭趕上了蘋果,在消費者眼中已和蘋果成為截然不同的品牌。但在中國市場,這兩家廠牌2016年第2季的市占率皆已掉出前5名外(低於10%)。先前提過,造成三星和蘋果市占率大幅下滑主要原因之一,是來自中低階廠商的競爭。

以中國高階手機市場而言,蘋果較三星有優勢,但高階市場發展有限,且許多中產階級選擇國產品牌,帶走部分蘋果潛在用戶。三星雖在中低階市場比蘋果強勢,但也面臨競爭力提升的中國廠商的挑戰。

對蘋果而言,中國在不久將來即將取代美國成為最大智慧型手機市場,此市場縱使競爭激烈,卻沒有理由放棄。三星的市占率較蘋果更低,但在中國的獲利空間仍有巨大潛力,也不太可能會棄守中國。

一、品牌定位

蘋果走科技時尚品牌路線,以設計、功能與外觀等培養了一群忠誠顧客。在庫克成為蘋果執行長後,從iPhone 6/Plus首次把中國列為首波發行國家,並開放天貓給消費者多了官網外的預購平台;一連串動作策略顯示庫克正試圖與中國消費者建立更深的連結。

另一方面,三星近年來花費鉅資營造高階品牌形象,並以「硬體公司」與自詡「軟體公司」的蘋果抗衡。三星長年深耕中國,謹守中國政府對跨國企業的「分享技術、建立當地經濟生態、培育人才」方針,更透過公益活動融入當地社會,致力於中國化。

二、定價策略

以價格而言,三星以往在中國採取「高規低賣」作法與中國廠商競爭,然而此作法等於犧牲利潤,且一味壓低價格亦有可能侵蝕品牌形象。近幾年三星意識到機海策略雖能提高市占,但會影響銷售和獲利,因此調整策略,做法包括:1.削減廉價機型數量,精簡產品線;2.持續提升高階手機功能;3.中階市場在設計和用戶介面方面尋求突破;4.降低生產成本,使用自身供應鏈零件,在成本控管和創新上獲得更大自主權。

蘋果則延續高階手機路線,但保有彈性。在2013年推出中價的iPhone 5c,3年後推出iPhone SE,皆為蘋果漸漸往中階市場邁進的訊號。然而蘋果不大可能輕易拋棄多年以來以科技時尚品牌自居的形象,因此蘋果不太可能大幅降價或推出超低價機型。

三、中國在地化

三星已與小米和樂視合作手機用鏡頭模組,未來與其他中國廠商合作的機會將會更多。與中國廠商合作將會是提升自身在中國當地市場營利能力,且又能緩減競爭對自身傷害的一項好方法。

對蘋果而言,除了與富士康合作在中國組裝產品外,近期傳出將與中國政府關係良好的伺服器供應商浪潮集團合作,在中國成立數據中心以便滿足對伺服器的需求和防止協力廠商洩密;此外,加上先前投資滴滴出行,這些都是蘋果竭力提升在中國形象,與贏得中國政府好感的策略。

四、銷售通路

三星早在1985年即於北京成立第一家辦事處,進軍中國市場的時間遠早於蘋果,銷售通路布局也較為廣闊,能隨著中國的經濟成長調整銷售策略。此外,三星也與中國三大移動電商、國美、蘇寧等大小型零售商合作,廣設直營店。然而,三星採取代理商模式,較難控制銷售商與終端下游市場,加上中國市場交易型態改變,近年來通路商存貨週期延長,造成了損失。

相較之下,蘋果近期才大舉進入中國市場,但卻透過多個線上與實體管道布建廣大的銷售通路。目前蘋果的通路可劃分為以下3大類:直營通路(Apple Store)、直供通路(Apple Premium Reseller與國美、蘇寧等)與分銷通路(傳統國家級代理商與中國移動、聯通和電信等3家電信運營商)。

蘋果和三星皆是線上、實體通路並存,採取多種通路和多層分銷的策略,但由於蘋果走的是高階產品路線,因此通路長度較短,接觸到的大多數為經濟較發達地區,而三星的高、中、低階產品並存策略,能深入到通路最基層和經濟較欠發達的部分。

中國市場成功要素

中國廠商成功要素可歸納為以下3點:貼近消費者需求、產品差異化、品牌認同。

以往三星機海策略為其成功關鍵之一,但這種注重硬體的商業模式易被模仿甚至取代,在硬體達到創新瓶頸和差異化變小的時代,中國競爭者能以更快速、低廉的方式推出與三星相去不遠的產品;銷售端方面,在第三、四線城市廣設通路、擴大市場,面對不斷攻城掠地的中國廠商,三星自然節節敗退。蘋果雖然依舊憑藉著獨有iOS自成一格的生態系統,與其他所有非蘋果陣營達到差異化,但其市占率也因為市場競爭者眾多而大幅下降。

一、高階市場

目前中國並無能與蘋果爭奪高階市場的競爭者,其最大挑戰是對中國消費者的了解仍遜於中國廠商。蘋果在高階手機的霸主地位雖然短期不大可能被取代,但「舶來科技精品」的形象仍將逐漸受到以「國產精品」為形象的華為等中國本土品牌的威脅。

另一方面,三星在中國高階市場上,品牌形象無法與蘋果競爭,價格亦無法與華為競爭,因此不管是重視服務、體驗,或價格敏感度較高的客群,選擇三星的誘因皆不大。以技術和規模而言,三星仍有能力與蘋果在高階市場匹敵,因此三星應該持續在服務和體驗上提升來增加品牌價值。

二、中階市場機會高

中國高階智慧型手機市場有蘋果、三星與華為在競爭,加上積極加入戰場的OPPO,估計未來有可能呈現4~5家同時競爭的局面。而更為擁擠的低階市場可能將因為惡性價格競爭、整體經濟放緩與資本寒冬等因素面臨重整。由於眾多中國用戶正等待換機或升級至更高階的機種,這也許使中階市場成為下一波銷售量提升的機會。

對於在高、低階市場皆腹背受敵的三星而言,中階市場是個好機會。加上一再打低價策略將會對三星品牌形象造成不可逆的傷害,因此三星應擺脫在低階市場與中國廠商的廝殺。此外,蘋果推出定位為中階市場產品的iPhone SE,姑且不論銷售量,也是有意邁入中階市場的重要訊號。

三、產品差異化

產品差異化除了在外觀設計、規格與商業模式外,更重要的是需有強大技術為基礎來整合軟硬體,以便帶給消費者優良的綜合體驗。蘋果和三星在技術層面目前仍大幅領先中國對手。

蘋果獨有的iOS作業系統讓其在軟硬整合占優勢,也能帶給用戶的獨特體驗,都做得比Android陣營要來得好。三星則是得依靠Android系統,在軟硬整合上處於相對劣勢且獲利因此受限,然而其長期投資的多樣產品線策略,透過將平台延伸至穿戴裝置和智慧家庭等深入消費者的生活,搭配三星手機支付Samsung Pay切入行動金流等策略,後續發展創新經營模式的潛力仍不可小覷。

結語

一、蘋果可能同時推中、高階機型

要確保持續成長,蘋果可增加消費者換機速度(例如推出iPhone 7/Plus),同時將產品多樣化和擴展到更多人群(例如推出iPhone SE),推出中階機型策略在過去iPhone 5c已出現過一次,未來蘋果為了持續成長,尤其針對中國市場,同時推出中、高階機型的趨勢似乎勢在必行。

二、三星可能加速開發Tizen系統

三星正在開發的Tizen作業系統系統,將成為公司擺脫高、低階腹背受敵狀況,發展差異化的關鍵,也將大幅增加在中國市場的競爭力。其優勢有三點:1.打造自家系統有助於更貼近消費者需求;2.三星若大規模推行Tizen後將有助於達到更好的軟硬體整合,達能有到更完整的產品差異化。3.擁有自家系統有助於三星提升品牌形象,也將使Tizen成為iOS和Android之外的第三個競爭系統。但這需要掌握時機,三星須加速開發腳步。

三、持續加深與中國政府的關係

三星過往極力中國本土化的策略雖然建立了廣大市占率,但作為外商又過度刻意本土化,導致外商光環黯淡、卻又無法贏得中國消費者認同感,使市占率被中國廠商輕易逆轉。三星目前在中國甚至無法擠進前20款熱門手機之林,其險峻情勢可見一斑。

在中國要取得消費者好感,民族情感的連結是一大要素,而此要素與中國政府之間的關係建立密不可分。蘋果投資滴滴、計畫設立研發中心與庫克一連串討好中國消費者的行動,都是為了同時取得中國政府的好感,並產生更緊密的民族情感連結。不論蘋果和三星,為了維持「舶來品」形象之餘又要與消費者建立更深的情感連結,與中國政府建立良好關係仍然是最好的方式。

(本文作者為拓墣產業研究所研究員)

(工商時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大孩子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