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野/孩子,你的未來會是「勇敢的野狼」還是「優秀的綿羊」?

2016-10-04 13:02
「他想得到的不是成功的喜悅,而是無畏失敗的勇氣,那會使他有重新體驗青春的快樂。」

 

(此時此刻重讀《老人與海》的心得報告)

文/小野

1.

 

書名:《一直撒野:你所反抗的,正是你所眷戀的》作者:小野出版社:圓神出版...
書名:《一直撒野:你所反抗的,正是你所眷戀的》
作者:小野
出版社:圓神
出版日期:2016年10月1日
 
那天晚上我去寶藏巖的瓜棚下參加和當地居民溝通的座談會,這場座談會是在議員要求下舉行的。其實寶藏巖的住戶只剩下二十幾戶,而且他們是向文化局承租的,他們最關心的是十二年的租約到期後的權益,還有房子漏水的修理可不可以快一點,顯然在這裡「辦學校」並非他們最在意,甚至能理解的。

臺北有那麼多廢棄的學校和空間,為什麼偏偏要挑在這個很奇特的地方辦「學校」?這個地方從清朝、日治到國民政府,從越來越多的移民來到這裡自己蓋房子,到後來一些藝術家被安排到這裡辦展演,一連串奇特的發展過程,寶藏巖的存在正解釋了臺灣近代歷史演進甚至文化政策的微妙改變。被安排坐在第一排正中央的白先生已經九十二歲,他的發言很短很激動,但都在可以預料和理解的範圍。他用顫抖的聲音訴說這裡的房子是他自己花錢蓋的,沒有向政府要一毛錢,他參加了捍衛臺灣最關鍵的八二三炮戰,卻落得如此下場。他說他養育了四個孩子和九個孫子孫女。

我用同理心和白先生對話,告訴他我的父母也是在國共內戰期間來到臺灣,在十戶臨時搭建的鐵皮屋公家宿舍暫時定居,因為都市計畫被拆除,父母親一直到離開人世都不曾擁有過自己的房子,而我們再也找不到童年的一磚一瓦,可是寶藏巖還一直在,而且已經成為政府要保留的共生聚落。我也告訴他我們拍過一部「八二三炮戰」的電影,未來也許會拍成電視連續劇或是紀錄片。我想告訴他,所有的歷史都不應該被遺忘,並且應該重新賦予它們新的意義。我沒有說出口的當然也包括那些轉型正義要探索的歷史真相,社會最終要達成和解和凝聚共識。教育、文化、歷史從來是息息相關的,只可惜過去的教育內容刻意扭曲了文化和歷史這兩大領域。這也是選擇在寶藏巖辦學校的理由。

2.

臺灣傳統教育最大障礙是藉由升學制度和考試制度來培養菁英,放棄了那些無法適應這套模式的大部分學生,使他們的人生提早自卑挫敗。但是傳統教育的教學方式又是由上而下的指導和填鴨,不重視學生自主學習的態度。這些被培養出來的菁英面對真實的世界時往往也陷入恐懼和焦慮。

前耶魯大學教授威廉‧德雷西維茲在一本書中稱這些菁英是「優秀的綿羊」(Excellent Sheep),在這本書的封面上「EX」上打了一個紅色的叉。他在書中形容菁英式的教育教出來的「優秀但是迷途的綿羊」只敢跟著前面的領頭羊的鈴聲向前走,他們因為一向傑出,所以恐懼失敗和犯錯,他們對於排名、競爭、比較非常敏感,所以他們只想擁抱自以為的安全感。他們非常害怕實驗和探索,也排斥不熟悉的新觀念和新視野。

他對這些菁英們這樣喊話:「我並不是在鼓勵學生離經叛道,而是學生時期該有的實驗精神與追求多元自我不該就此喪失。如今學生們似乎只認同一種自我,並且也爭相模仿該形象,那就是成功的上流階級專業人士。菁英教育成了生產線輸送帶。」然後他提出了幾個方向來修正這種無奈的菁英教育模式,像是小班制、教師的熱忱、互動式教學、專業開創及領導能力的培養、自我探索、文學藝術的薰陶等。

他所提出的修正也正是我們想要在寶藏巖創造一所很不一樣的學校的方向,我們不只想要培養未來影視音幕後的工作人員,更希望藉由實驗教育和傳統教育對話。(對話而不是對決,這是新時代的流行語。)傳統教育面臨停滯不前甚至崩潰的危機,體制內的改革越改越複雜,新上任的教育部長也提出由下而上以「學生學習」為主題的改革大方向,包括學生代表可以參與課綱的審查、十二年國教逐漸走向免試入學、高中職開放更多的選修課程、加強學用互動的體制和課程(學習內容和職場不脫節、十八歲先工作再回學校)、大力改革沉淪的高等教育、徹底解決弱勢學生扛著學貸進入職場的壓力。實驗教育的目的正是走在這些體制內改革的前面,作為未來體制內教育改革的範例。

 

「台北市影視音實驗教育機構」,主打多元評量、不用考卷。圖/報系資料照片
「台北市影視音實驗教育機構」,主打多元評量、不用考卷。圖/報系資料照片
 

3.

前陣子國中升高中的會考結束,因為題目簡單所以那些補習班的名師們又提出警告說,如果想要進前五志願,每一科都不能錯兩題以上。這正是我們美其名的十二年國教,在一個牢不可破的共犯結構下的「改革」。有多少無法被考試鑑定能力的孩子被犧牲?你如果告訴我現在升高中還有一項「多元能力」的評鑑,你知道自己在說謊,因為那只有更增加學生的學習負擔和拉大貧富不均的差別。臺灣教育體制長期的失序和停滯絕對是阻礙臺灣社會在各方面進步的最大絆腳石。如果我們的年輕人都被教育成相同的綿羊,茫茫然然又慌慌張張的擠在群體裡,不清楚未來的方向,我們又如何能寄望於他們呢?現在的國中畢業生正好是第一批的九年級生,十五歲,十年後就進入社會了。如果傳統學校仍然一成不變,想想那時候的社會結構,銀髮族人口爆增,一代代年輕人仍然沒有出路,真可怕。

我想到年輕時喜歡的美國作家傑克‧倫敦,他寫的那一系列的動物小說《野性的呼喚》和《白牙》,那些在荒野中不停戰鬥、覓食以求生存的野狼,在被人類馴化的過程中,為了保有原始的野性不停的反抗、奮鬥和掙扎。如果要找到和「優秀的綿羊」對應的名詞,便是充滿求生野性的「勇敢的野狼」,牠們能靠自己的本能,尋找食物,為自己走出一條生路,牠們能忍受惡劣艱困的環境,無畏向前進。我們不是要馴服、屈服野狼,而是陪伴他們奮勇前進,培養他們能自我探索的能力和知識。

我們最不希望教育出來的孩子是那種把一切得到的東西都視為理所當然、在舒適的環境中受到過度保護而有依賴心的媽寶。所以吃苦、勞動、自主學習和自己生活也是我們教育的核心精神之一。從自主、自律、自省到自愛、自信是我個人對學生們具體的期待。

小時候讀海明威的《老人與海》時一直不明白作者想要表達什麼?那也是我唯一寫不出心得報告的小說,現在自己的人生來到了和老人相似的心境時終於有些領悟。此刻的我,已經歷大風大浪的我,終於可以寫出一點心得報告了:「過去自己選擇的工作,都是別人心目中充滿不確定性、缺乏安全感甚至帶有危險性的,自己始終無法安於可預知未來的、一成不變的、平凡無奇的工作和生活。老人捕獲了那隻力量比他大許多的馬林魚,將老人拖入不可知的遠方和隨時會發生的災難,可是老人卻不肯放過這樣的拚搏,他想得到的不是世俗可衡量的利益,也不是成功的喜悅,而是他本身為了想做而做的堅強意志力,而是那種無畏失敗的勇氣。那會使他有重新體驗青春的快樂。在海上和馬林魚長期搏鬥的本身,就是他人生全部的意義,無關乎最後帶回岸上的是魚肉或是魚骨。我接受,而且欣賞這樣的人生觀,雖然一直違背大人的期待。」

 

海明威作品《老人與海》。圖/取自beamingnotes
海明威作品《老人與海》。圖/取自beamingnotes
 

未來,我最想和九年級的孩子們分享這本書,因為我此刻的心情正是如此。何況此時的老人並不寂寞,船上有許多年輕的朋友們和他一起拖著那條巨大的馬林魚,目標一致的勇往直前,不管距離碼頭還有多遙遠。因為我知道,我們要辦的不只是一所學校,而是和社會上存在已久的、難以撼動的許多功利的主流價值觀對話。這種感覺使我覺得年輕,好像一切又重新開始。

●本文摘自圓神出版《一直撒野:你所反抗的,正是你所眷戀的》電子書

 

 

 

延伸閱讀

小野《有些事,這些年我才懂:小野的人生思考》電子書
小野《世界雖然殘酷,我們還是……:生命最痛的省思,最美的領悟》電子書
對未來的選擇大同小異?高材生最終變成「優秀的綿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大孩子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