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iPhone 7帶來的成長迷思

2016-09-26 01:30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近來蘋果手機iPhone 7上市及熱銷,帶動台灣出口由黑翻紅,8月外銷訂單成長8.3%,終結連16月衰退;出口連17黑慘況也於7月中止,已連兩月正成長。秋節過後的台股表現更是強勁,獨家代工iPhone 7處理器的台積電股價氣勢如虹,漲幅創近一年新高,成為推升台股最大動能。台灣出口主力資通訊產業(ICT)遍布蘋果供應鏈,長期來受惠於蘋果新品上市,近年台灣出口低迷不振,iPhone新機上市更成為提振出口及經濟成長的靈丹妙藥。但是,這一味藥其實只是短期興奮劑,台灣經濟要突破困境,必須痛下決心,走出iPhone帶來的成長迷思。

台商代工蘋果產品一直是台灣最典型、也是最重要的出口模式,以iPhone系列手機為例,其零組件主要由台日韓廠供應,日本、韓國供應最貴的顯示器、記憶體晶片、微處理器等,台灣供應如相機鏡頭(大立光)、金屬機殼(可成)、微處理器(台積電)等;最後手機組裝主要由台商大陸工廠(鴻海、和碩)負責。這樣的代工出口模式固然為台灣帶來可觀的出口及企業營收,但隨著全球供應鏈加速調整,代工模式反而成為綁住台灣的沉重包袱,也是台灣經濟每下愈況的根本原因之一。

首先,代工蘋果產品對出口及經濟成長期的激勵作用愈來愈有限,例如2014年8月iPhone 6上市,當年下半年台灣出口就曾受惠而創新高,經濟成長率也大幅上調,但因為全球智慧型手機競爭日益激烈,2015年iPhone 6s銷售不佳,蘋果大砍訂單而導致台灣出口翻黑,連帶經濟成長率大幅下修,慘澹情況延續到今年上半年。

最近iPhone 7銷售較預估為佳,主要是周期性因素及韓國三星8月中旬甫上市的新型手機Note 7起火事故造成外溢效應。事實上,據德國調研機構GFK近日公布數據顯示,iPhone 7首周銷量比前一代iPhone 6s下滑25%,加上最具潛力的中國大陸市場對iPhone熱潮快速消褪,市占率達50%的日本市場又可能面臨官方反壟斷調查,由此研判iPhone 7銷售展望恐怕難以全然樂觀,其激勵台灣出口及經濟成長的續航力可能比iPhone 6更短暫。

其次,就iPhone營收和利潤分配來看,台灣亦處於極不利的地位,負面影響也愈來愈大。雖然打入蘋果供應鏈代表台灣零組件廠生產品質受到肯定,但台商真正賺到的利潤很有限。以iPhone 6為例,據市調機構IHS調查顯示,每支手機代工成本約4至4.5美元,僅售價的千分之6;其他提供零組件的台廠,除台積電微處理器外,皆非高單價產品,在價值鏈上所占比重遠低於日本、韓國廠商;和蘋果高達近七成的利潤相較,更是望塵莫及;台商為蘋果公司代工早已淪為賺辛苦錢的「打工仔」。

這樣的代工出口模式,除了聘僱員工不多、高利潤的台積電等少數公司外,多數代工廠因為利潤有限,無力提高員工薪資,成為台灣平均實質薪資水準不斷倒退的重要原因。而很多代工廠生產基地都在大陸,其創造的就業及出口都不在台灣,在帳面上,我國GDP因海外生產列入三角貿易收入而增加;但實質上,這些所得皆未匯回台灣,以致GDP雖仍保持成長,但國民的實質收入卻不進反退,結構性失業問題愈來愈嚴重,這也是台灣成長的最大迷思。

是以,當iPhone 7帶動出口由黑翻紅之際,新政府非但不該為此鬆口氧,反而應更加警惕、更嚴格檢視台灣ICT產業是否在盡力擺脫「台灣接單、海外生產」「以大陸為工廠」的代工出口模式?新政府要打造以「創新、就業、分配」為核心的經濟發展新模式,如何體現在ICT產業的轉型升級?要擺脫蘋果的奶嘴,「亞洲.矽谷」計畫確能對症下藥嗎?ICT產業的明天,就看政府和企業界有沒有改變的決心,讓未來操之在己,不再只看蘋果的臉色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大孩子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