擔心太多、了解太少:給孩子上腳鐐,是父母不願放過自己

2015-10-26 13:30

「老師,我的孩子不愛讀書該怎麼辦」
「我的孩子成績永遠是最後幾名,但他又沒有其他興趣」
「老師他說想去做OOO,但是我怕那個學了會認識壞朋友」
「他很單純,我怕他不懂怎麼分辨會被帶壞」

每次接觸台灣的家長,絕大多數都處於一種焦慮中,焦慮於孩子的表現不好、焦慮於自己做得不夠多、焦慮於不知道該怎麼幫助孩子,所以我常在各種親師座談會中發現這樣的家長,急著將自己滿腔的焦慮倒出來,小至國小學童家長、大到研究所家長,不論孩子長大了沒有、能力有沒有變強,焦慮好像未曾改變,彷彿一直努力更努力地施加各種控制。

每次遇到這種家長,老實說,我都替他們覺得很累。

第一是,你把你自己搞得很累:一直處在焦慮當中大概不可能太舒服,一直想要用盡全力去控制各種變項往往事倍功半,再加上並不是做牛做馬累得要死就是有效能的好父母,頂多只是不會被人留個話柄「你不是個盡心的父母」,證明自己非常用心,除此之外,這個累好像沒有什麼意義。

第二是,你讓你的孩子也感覺很累:很多時候父母不放過自己是為了給孩子上腳鐐,「你看我都這麼累了,你還不乖乖聽話」、「爸爸媽媽很累是為了你好,所以你要乖乖念書(寫作業、聽話……)」,所以讓孩子很早就學會「我必須乖、聽話,爸爸媽媽的累都是我造成的」、「我必須……(做安全的事/父母規劃好的事/父母決定的事/他們習慣的事),不然我會讓父母親焦慮」。

第三是,你們把彼此搞得很累,但問題其實沒解決耶:父母親的焦慮背後是對子女很深的愛,期許子女可以平安順利長大,人生一帆風順;孩子對父母親的順從背後是對父母親很深的愛,希望不要再給父母親增加麻煩,讓父母親輕鬆一點。看來一切都很好對吧,但,正是這樣的教養方式養出了被動、且面對生涯風險較高的孩子。

讓我們重新回憶幾件簡單且重要的事:

(一)活在這個世界上就是有風險的事,沒有沒有風險的事;

(二)你跟孩子是不一樣的個體,他不可能如你一樣的思考跟行動;

(三)你再怎麼努力都不可能一天24小時無時無刻陪伴在孩子身邊;也因此

(四)培養教育孩子獨立思考判斷的能力,才是「回避風險/趨吉避凶」的根本,而不是「聽話」。

我常常發現父母親會忘記上述這幾點非常單純且重要的事,過度承擔或剝奪孩子自主控制的能力,然後反過頭來責備孩子「你怎麼這麼被動」、「你懂得太少」、「你怎麼這麼笨」、「養你養得我累死了」,罵了一堆以後,當我反問「那孩子覺得讀書重要嗎?」、「孩子認為讀書能帶給他什麼?」、「對孩子來說有沒有比讀書更重要/有興趣的事?」,父母親往往會呆住,可能會告訴我「這個……我沒問過他耶」,或者是繼續迴圈「反正他一定沒想那麼多啦」、「反正他還是要讀書」。

父母花了太多時間焦慮,甚至讓自己的焦慮大到看不到孩子真實的樣子。

父母常認為孩子很笨、孩子不會想、孩子沒概念、孩子不會看、孩子沒感覺,其實,這都不是真的,孩子都有在看、有在想、也充滿了各種感覺,只是孩子不見得會表達出來,更何況大人往往只說自己想說的,沒人在乎他們究竟在想什麼。

沒看到孩子真實的狀況,卻希望孩子變成某個理想的樣子,連自己對自己的孩子都做不到因材施教,卻期待學校老師對自己的孩子能因材施教,仔細想來,也是一種不切實際的妄想不是嗎?

所以,遇到這樣的父母親,我會告訴他們:

第一、夠好就好:你給自己的壓力太大了,你不可能做好所有事,讓所有人對你這個「父母的角色」滿意,只要做「夠好」(good enough)的父母就好,不要想做「完美/萬無一失」(perfect)的父母,一來那不可能、二來那沒有必要。

第二、一枝草一點露,你的焦慮是你的,孩子有自己的人生:你不可能永遠陪伴孩子,倒不如讓孩子有空間自己做些嘗試,你才有機會看到孩子的動機、主動性,而不是一直像個教官累得要死。

第三、親職需要學習,依不同年齡劃出給孩子安全探索的自由:父母需要學習「什麼事情」是孩子可以獨立完成的,也需要學習「什麼風險」是自己可以承擔的,好讓孩子可以嘗試。舉例來說:孩子的賴床是不是一定總要父母負責?跟孩子約法三章後,叫了孩子,但孩子繼續賴床,選擇讓孩子自己遲到而受到老師懲罰,這是不是一種自己負責的學習?(但父母需要忍受可能會被老師當成不負責任家長、上班有遲到壓力的可能性);孩子想學街舞是不是代表一定容易交到壞朋友而不能去?父母是否能協助過濾較好的學習環境,而非一開始就拒絕孩子,或至少釐清「如果可以學會街舞你覺得有什麼不一樣」?

重點是理解你的孩子怎麼想、怎麼看、怎麼認識與理解這個社會、有什麼樣的價值觀,而不是惶惶不安地懷抱著自己的擔心,包含對孩子、對親職、以及對各種潛藏的風險的,那樣會讓親子關係充滿壓力喘不過氣,也讓你自己感覺非常疲累且非常挫折。

下一次,當你又被本文最前面那些焦慮卡住的時候,或許我們可以換個方法問問題:

「是什麼讓我的孩子這麼不喜歡念書?」
「是什麼讓我的孩子不喜歡念書又沒有其他興趣?」
「怎麼做能讓孩子去做OOO又不會認識壞朋友?」
「怎麼做能讓我的孩子學習如何分辨壞朋友?」

用好奇取代禁止與控制,用了解協助孩子長出自己的能量,而非讓他的順從搞得你自己更疲憊。

陳亭亘

中文系、心輔所、諮商心理師一枚。
因為活著很悶,卻也有些該死的時候會發現活著真好。
所以我寫作,想紀錄那些令人淚腺發達的片刻,想突破那孤零零的「我」,靠近「我們」。
也讓那些孤零零的「我」,可以被「我們」看見。
部落格:喜歡手作的,跨界心理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大孩子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