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台灣正成為區域經濟的孤兒

 

主筆室

東協峰會
東協峰會11月22日在吉隆坡舉行,東協十國領導人共同簽署「吉隆坡宣言」,將成立東協共同體,透過互助縮小彼此間的發展差距。圖/美聯社

「 冠蓋滿京華,斯人獨憔悴」這句話,用來形容台灣在全球區域經貿組織風潮中的景況,似乎再貼切不過。台灣緊鄰也是重要貿易夥伴東協10國,雖然在國家規模、宗教社會背景及經濟發展程度差異極大,宣布即將成立經濟共同體,主要競爭對手南韓也在全球洽簽FTA有成,台灣卻成為區域經濟的孤兒,在亞洲國家中,只有北韓的處境差堪比擬。如果台灣持續如此,經濟能好嗎?

不論你喜歡與否,這10多年來、及可見的未來10年,全球的經貿版圖走的是區域經貿組織化之路。原因在WTO(世界貿易組織)的杜哈回合談判受挫,從2001年開始一談10多年,讓大部分國家都轉向,與大型經濟體或主要貿易國洽商FTA(自由貿易協定);同時也籌組各種涵蓋不同國家的區域經貿組織。相較於FTA較屬於「純經貿」,大國領銜籌組的區域經貿組織則是既有經貿意義,也有國際政治、外交與地緣政治因素在內。現在全球各種FTA與區域組織已快速增加到4百個左右。

但台灣在這方面的成績明顯嚴重落後。在洽簽FTA方面,台灣在扁朝時與幾個中美洲友邦國簽了FTA,但「形式重於實質」,雙方貿易額只占台灣的零點幾個百分點,由經貿觀點看,是可有可無的FTA。馬政府時代稍有進展,與星、紐簽了類似FTA的協定,也與大陸簽有ECFA,但ECFA只完成前端,只有「早收清單」,因此,台灣整體出口能受惠於FTA的比率只有一成左右,但南韓則高達7成多。至於加入各項區域組織,台灣的成績算是掛零。

今年全球區域組織的競爭又進入另一個新階段,美國主導的《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在10月初完成談判;TPP包含美、日這兩個全球第1與第3大經濟體,12個會員國的分量占全球GDP(國內生產毛額)近4成。它既是一個全球矚目、影響力極大的區域經貿組織,又是美國「重返亞洲」的地緣政治戰略上最重要的一步棋。

以中國為主導、涵蓋亞洲16個國家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雖然原訂今年完成談判的目標未能達成,但大陸總理李克強已宣布要在明年完成談判,與TPP競逐的味道十足。11月的東協高峰會中,東協10國領導人簽署《吉隆坡宣言》,將成立東協經濟共同體,號稱是全球第7大經濟體;同時,從2010年即上路的中國與東協的「東協加一」自貿區,也宣布一個「升級版」,把原本以商品為主的自貿區擴大到服務貿易、投資、經濟技術合作等領域,中日韓3國的自貿區也重啟談判。

這些事件很明白顯示,未來全球經貿勢將由區域經貿組織主導,中、美等大國固然力求籌組並主導,其他國家也務求至少加入某個組織;東協國家則幾乎是左右逢源。相較之下,以經濟體大小、貿易總量計,都能排名在全球廿名上下的台灣,竟然完全「沾不上邊」,連大陸籌組、最後吸引全球57個國家創始加入的亞投行,台灣至今都尚未加入。在這一刻,台灣在全球經貿版圖的邊緣化危機,不是一個臆想推測,而是一個事實。

台灣所以會淪為FTA與區域經貿組織的孤兒,可說是「一步錯,步步錯」。去年的「反服貿」學運替《服貿》送終,也卡死《貨貿》,更陷台灣經貿於險地。如果《貨貿》依原進度完成上路,台灣出口至少有超過4成可受惠於FTA。而國際政治現實上,台灣無論要加入TPP、RCEP,或想與其他大型經濟體簽FTA,其實是繞不過《貨貿》的。加入TPP又因國內在野黨與民粹因素,再卡住一個美豬問題,讓美國至今仍不願接受台灣加入。

淪為國際經貿孤兒、被邊緣化,台灣的經濟不會馬上斃命,但會逐漸消沉、萎縮,由企業的因應作為即可看出危機已步步逼近。亡羊補牢,台灣只能掌握進度較快的《貨貿》,全力讓其上路,並藉由農業升級、食安嚴管兩途徑解決美豬問題,則仍有追趕的可能。但如果朝野政黨繼續為反對而反對,民間持續抗拒經濟自由與市場開放,則不論明年後哪黨執政,台灣經濟前景都難以樂觀以對。台灣,難道一點憂患意識都沒有了嗎?(旺報)

校正編輯:林宜靜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大孩子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