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筆記/又窮又胖又短命

2015-04-09 02:06:01 聯合報 梁玉芳

一幅台灣肥胖地圖,標出居民BMI值超標的縣市,竟然和貧窮縣市的分布幾乎重疊,最瘦的台北市民的可支配所得也是最高的;較胖的花東地區,收入殿後。顯示台灣已步上歐美國家的後塵:貧窮與胖肥攜手而來,肥胖已不是「富貴病」,而是貧窮的印記。

更冷酷的現實是,肥胖帶來嚴重的健康問題,貧窮又使健康問題雪上加霜。國人十大死因中就有七項是與肥胖有關;再以平均餘命來看,台北市民眾平均八十二點九歲,台東縣民卻只有七十四點四歲,比台北人少活八點五年。於是「又窮、又胖、又短命」的三合一混合物,成了現代貧富差距下的殘酷問題。

當肥胖與貧窮高度相關,說明了一件事:肥胖不是個人的事,而是社會的事;過重不是意志力的問題,而是階級、資源差異的問題。

依專家分析,花東人肥胖原因包括地屬貧窮,居民較無健康飲食的概念,不在意食物是否少油、少糖;縣內多屬勞工階級,只求「呷粗飽」;再者,超市都在市區,偏鄉難以取得生鮮蔬果。缺乏有效的大眾運輸網,居民出門得仰賴摩托車或開車,少了徒步運動的機會。

可見,肥胖問題盤根錯節,買不買得到蔬果,有沒有負擔得起的運動設施及機會,都決定了人民的體重。

現代食品工業的發達,已形成生鮮品倒比加工品更加昂貴的離奇景況,依國外研究,蔬菜水果卅年來的價格成長幅度比碳酸飲料多了兩倍;「有機」商店被稱為「貴婦超市」,健康食物成奢侈品,反倒是高鹽高脂保存期長的加工物充盈窮人的食物櫃。

更不用說,健身房的會員證、個人教練,不是勞工階級的選項。天天享受捷運的台北人哪能想像,在不同月台疾速行走、在手扶梯左側偏著身子急急拾級而上,挪動的步伐正是比台東同胞更加長壽的因素之一。

追根究柢,又窮又胖是源自資源差異,窮人負擔不起健康的生活選擇。但是,政府拿什麼對策來解決肥胖問題呢?

衛福部國民健康署的官方網站「肥胖防治」項目下,掛了三項解方:「聰明吃、快樂動、天天量體重」,並讓各縣市首長帶頭,訂出全縣「集體減重百噸」之類的目標。政府的角色成了人民的「減肥啦啦隊」,卻無視於超乎個人決定的社會性根源。

面對又窮又胖的問題,公衛手段必須與社會福利措施「打包」出手,跨部會解決「健康不平等」,例如仿效英國,提出誘因鼓勵蔬果小店進入經濟弱勢地區,成為提供偏鄉健康飲食的社會企業;換到本地時空,可鼓勵台灣山村特有的巡山「菜車」更多、更頻繁;或者中低收入的各式補助裡換成具健康誘因的手段等等。

再說,政府組織改造之後,社福業務一併劃給了衛福部,公衛與社福攜手出擊,豈不是更名正言順?

面對又窮又胖又短命的社會問題,也需社會創新;只靠首長帶頭甩油是不夠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大孩子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