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打擊孩子自信 父母易犯 5錯誤 6歲前是教養關鍵

 

2015年03月01日 
 
 更多專欄文章
寶貝畫得好棒。(設計對白)

每個家長都希望養出情緒穩定、充滿自信的孩子,新店耕莘醫院兒童發展中心臨床心理師蔡佩珊指出,0~6歲是孩童發展自信心的關鍵,若此時給予孩子足夠安全感,支持、鼓勵孩子探索嘗試與獨立的行為,可讓孩子變得有自信;反之,可能讓孩子未來較依賴他人、低自尊,蔡佩珊也說明家長常犯的5個教養錯誤,包括過度保護、愛比較、在孩子面前常情緒失控、常用負面字眼、威脅孩子不愛你了,都最好避免。報導╱林明佳 攝影╱施偉平

蔡佩珊心理師解釋,根據心理學家艾瑞克森的社會發展人格理論,0~1歲嬰兒期,孩子跟父母正在發展依附關係,這階段主要應滿足孩子需求,包括生理需求,如尿布濕了、肚子餓,及時給予滿足,並多陪伴、擁抱,讓孩子生理和心理都獲得安全感,若孩子沒被滿足,例如餓了、尿布濕都置之不理,易讓孩子缺乏安全感,未來易焦慮、不信任他人。 

 
0~6歲 人格發展

鼓勵孩子 多探索

在1歲後,大多開始學習走路、手腳也更有力,有更多能力探索世界,但也常在探索過程中遇到挫折或危險,若父母適時給予鼓勵、支持和從旁協助,對於養成孩子未來自主、積極很有幫助,反之,若孩子一旦做不好,就大肆批評,或因怕孩子危險,就過度保護或一昧禁止,都不利孩子的人格發展;至於3~6歲,孩子大多因進入幼稚園,開始進入群體生活,有更多社會互動和刺激,這時應該持續給予孩子適度的發揮空間和自主權,累積正向生活經驗和良好評價。 

 

糖果、汽水、巧克力等,可能會導致孩子專注力不足,應少吃,並避免把零食當獎勵。可在家長允許的範圍內,給予孩子選擇權,發展自主能力,例如不准吃零食,但準備水果讓孩子挑喜歡吃的。家長應盡量抽空陪伴孩子,因為大人的陪伴、關心,有助親子間的情感交流,也可有助孩子養成穩定情緒。

【5常見教養錯誤】

想養成孩子自信、情緒穩定的人格特質,蔡佩珊心理師強調,6歲前是關鍵,她也列舉5個父母可能常犯的教養錯誤。 

過度保護

怕孩子發生危險或挫折,就不讓孩子嘗試,其實應在安全範圍內,多鼓勵孩子嘗試,當孩子挫折、做不好時,也可從旁給予協助、教他怎麼做,但不應搶過來幫孩子做完。 

愛做比較

常將孩子跟其他人做比較,例如:「哥哥好乖、你最壞」、「隔壁小明都考100分」,尤其手足之間特別容易發生這樣的比較,家長應避免這樣言語上的貶低,而是多看孩子的優點。 

情緒失控

家長在孩子面前常情緒失控,例如大人心情不好動輒大聲咆哮甚至打罵,絕對不利孩子的情緒發展,當心未來也容易有樣學樣,因此家長應注意自己平常的身教言教。 

負面字眼

許多家長情急下會對孩子說「不可以」、「不好」,等於直接否定孩子意願和自主性,其實有更好說法,如孩子亂跑,家長可說「亂跑危險,來跟我手牽手」替代「不准亂跑」。 

威脅不愛

有些家長常會威脅:「你不聽話,媽媽不愛你了」或是「你不乖,爸媽不要你了」,其實應該是向孩子解釋,因為你做了怎樣的行為惹爸媽生氣,而不是他這個人不好,讓孩子知道,父母愛他是無條件的。 

【專家說】

新店耕莘醫院兒童發展中心 臨床心理師 蔡佩珊
研究已知,含咖啡因食物如可樂、巧克力和茶,以及含糖量高食物如糖果、汽水等,可能會導致孩子未來專注力不足、產生過動症,提醒盡量少吃,家長也應避免把零食當作給孩子的獎勵。 

模特兒╱兔兔、小小瑜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大孩子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