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評論網】劉軒花一年去找自己的路:不是哈佛畢業就什麼都知道

  身為爸爸,的確會比較憂國憂民一點,所以我希望透過思考改變的力量,讓所有小孩可以在成長過程中比較幸福。」

2014062021:34   

 作者:關鍵評論網

你曾和學生劉軒在《屬於那個叛逆的年代》穿梭於紐約地鐵、隨少年劉軒在《Why Not?給自己一點自由》紮營在永晝的阿拉斯加,又和職場劉軒在《隨著城市的節奏漫遊》裡探討上班族文化;劉軒,一個融合多種身份的名字,他始終以「跳痛人生」的姿態在文字與唱盤間揮灑自如。

我們必定都讀過劉墉以劉軒為主角的三本著作,但你或許比較想知道,這位「書蟲與玩家」是如何定義他自己的名字。

不斷地探索,你才知自己要挖掘哪一個洞

2001
年冬天,劉軒提著兩個皮箱回到台灣,他的名校頭銜首先成為一個阻礙:「哈佛人有個理論叫作Harvard Effect,那就是離哈佛越遠,名校光環就越大。」

對劉軒而言,真正的哈佛人生並不是穿著燕尾服走進宛如哈利坡特場景的Dining Hall,而是收獲於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是一群人在深夜裡扯出的怪點子:「每個人在哈佛都仍探索人生的下一步,很多人在離開前或許都還在困惑,但一回到亞洲社會卻立刻被戴上『名校畢業生』的大帽子,認為你什麼都知道。」

如果你接受這頂帽子,那麼你或許從此穿上西裝打上領帶,忠實扮演一個名校畢業生的角色,但你卻沒有真正回答自己究竟是誰?

尋找自己在在亞洲是一件困難的事,當你從好學校畢業,亞洲社會的普遍想法必定是:「你已經成功了,為什麼還要探索?」大家並不了解這只是成功的一個開始。

劉軒提前取得哈佛心理學碩士學位後,他選擇離開校園,走向世界。英國有一個Gap Year的概念,會鼓勵畢業生不要待在固定的地方,而是去當海外志工、去紐西蘭趕羊,體驗不同的生活,但在亞洲社會,每個人都會告訴你「打鐵趁熱」,要你趕快找個好工作,不然就去拿個碩士和博士。

相較之下,西方教育的概念是大學要學得廣,研究所則要學得深,但如果你在過程中沒有找到要在哪個洞挖得更深,那麼你就要出去找尋其它的洞,而劉軒就在要念博士之前,選擇前往峇里島、英國、阿拉斯加和墨西哥展開冒險:

「那一年是必要的一年,我必須要給我生命這一年,不然在學校的體系裡我會瘋掉。他們給我博士班的錄取,是假設我已決定要挖哪一個洞了,但我問自己是不是真正要做這件事?所以我決定提早一年拿到碩士學位,就先Gap Year。」

接下父親勵志作家的角色,替社會尋找一個解決問題的體系

劉軒從大學到研究所都選擇以心理系為主修,但心理學的學術訓練卻是非常細膩,未必皆可應用到人與人之間的生活面向,因此就在學問鑽得越深之際,劉軒決定走出校園進入職場。

回到台灣,劉軒擔任過廣告公司研究員、製作公司編導、自由編曲和雜誌編輯,當他給客戶簡報的同時,過去在學院內的心理學訓練卻反而成為了一個利器:「我會去思考人們在吸收資訊的流程是什麼模樣,然後根據那個structure來建構我的報告,成果會較有效率。」

但最讓劉軒本人驚訝的,是他逐漸接下父親劉墉勵志作家身份的棒子,開始寫作和self- improvement相關的文章。

「坦白說我一直很掙扎,因為我從年輕時就打定主意不要走老爸這一條路。」但最終,劉軒還是在21歲那年出版了《屬於那個叛逆的年代》,替那位老是在父親書中老不起床、房間凌亂的叛逆少年發聲。

但真正投入寫作的念頭,起因為近年來發現台灣年輕人並不快樂,因而想在聆聽青少年抱怨之外,找出新的出路。離開校園多年後,劉軒又重新鑽進心理學的世界,參考許多國外書籍和資料,希望透過價值觀和體系運作的分享,讓年輕人能有不同角度的思考,並從中成為一個更有價值的人:

「很多社會現象,我們都可以用一個心理學原則來檢視,譬如說每個人都是自私的,但如果你只這樣思考,沒有別人導讀,就會變成一個很負面的思考。如果你了解到人都是自私的,你可以去了解一些為何某種產業為何會發展成這樣子,當你這樣去想,你就不會埋怨這個體系為何如此殘酷,而在接受的同時,你就能了解如何用同樣的遊戲規則,達成正面的成果。」

和劉墉透過古學經典和讀者溝通相比,劉軒用的卻是腦神經研究和心理學理論,雖是父與子之間的傳承,卻讓克紹箕裘成為一件有創意的事。

透過思考的改變,來改變我們熱愛的土地

劉軒時常在臉書上分享關於自我管理和時間管理的文章,也會翻譯國外網站的好文與讀者分享,對此,劉軒說道:

「分享〈幾種辦法可以助你閱讀一篇文章〉或〈幾個方法幫助你早起更有效率〉這類文章的用意,是希望透過內容提及的方法來幫助我們自己;現在我們都在講競爭力,或說競爭力都跑到對岸去,但我們難道要唉聲嘆氣嗎?我們應該要找到一些方法,讓自己跳躍性地進步,要透過理性思考,把一件件事情get things done。」

身為DJ、品牌顧問、音樂人、作家,劉軒如今又多了爸爸這個身份,這個新身份因而影響了他在看待事物的角度:

身為爸爸,的確會比較憂國憂民一點,因為你會去想像環境在孩子長大後會如何改變,所以我希望透過個別的力量,一個草根上思考的改變,讓所有小孩可以在成長過程中比較幸福。台灣這麼好的地方,我們應該讓它變得更好。」

關鍵評論網將在2014621(六)舉辦開站以來第一場實體論壇,活動規劃六大主題,邀請十四位跨領域講者對談。正如論壇主題:Becoming Change,我們希望能帶給台灣正面改變的力量,給自己一個世代升級的機會,線上報名:改變:從這開始

更多論壇專訪請見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關鍵評論網Facebook粉絲專頁

關鍵評論網將在2014年6月21日(六)舉辦開站以來第一場實體論壇,活動規劃六大主題,邀請十四位跨領域講者對談。正如論壇主題:Becoming Change,我們希望能帶給台灣正面改變的力量,給自己一個世代升級的機會,線上報名:http://www.accupass.com/go/becomingchange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大孩子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