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頁岩革命找出台灣經濟重生之鑰
 

前些時日的太陽花學運,凸顯年輕世代對未來的焦慮。而這份擔憂最根本的起源,無非是金融海嘯後,過去4%以上的台灣經濟成長常態,已成為遙不可及的高標、貿易對手國積極洽簽FTA及兩岸經貿模式從互補轉為競爭,讓台灣愈發地陷入邊緣化;再加上大企業紛紛放棄加碼國內投資,使腹背受敵的台灣經濟似乎將難以避免地走向衰敗,種種不利因素環繞下,悲觀氛圍長年不散。然而,要將如此險峻局勢,轉變成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美麗結局,並非不可能,且實例就在近處。

美國能源產業2006年也面臨與當前台灣相同的困境。當時,傳統油田產量快速萎縮,天然氣產量也面臨瓶頸;伊拉克戰爭惡化了已搖搖欲墜的美國和中東關係、崛起的中國強勢地與美國爭奪稀缺資源,可謂是落入前有熊、後有虎的危境。

此時,老牌石油公司也不堪成本負荷,紛紛放棄美國境內的油氣探勘,讓美國似乎只能加大仰賴海外能源,變相地任人宰割。豈料,僅短短數年,頁岩革命就成功扭轉了這種悲觀的宿命,2013年國際能源總署甚至預期,2016年美國原油產量將超過沙烏地阿拉伯。

其實,頁岩能源問世並不是什麼新聞,早在1821年美國便發現地層下蘊含頁岩氣,只是始終缺乏具有經濟效益的開採方法。直至1998年,被尊為頁岩氣之父的喬治米歇爾(George Mitchell)催生出水力壓裂法(fracking),進而將頁岩氣開採成本降至4美元/百萬英熱單位後,才具備巨大的商業價值。長年經營天然氣能源公司且年逾古稀的米歇爾,本可坐擁傳統能源所創造的巨大財富,享受舒適的生活。但他對能源耗竭問題的高度關心及永續經營的企業家精神,即使面臨企業接班人比爾史蒂文斯(Bill Stevens)及擁有地質學專業的兒子陶德皆強力反對、董事會的猛烈批評,仍毅然決然地投入頁岩氣開採。

其間,債台高築及親近的妻子因此壓力罹患阿茲海默症,亦未使他退縮。米歇爾每每在承受各方壓力後,總在第一時間驅車前往開採基地,再三激勵員工「堅持下去,目標就在前方」,讓第一線員工對公司營運的擔憂一掃而空。

為何米歇爾有這種雖千萬人吾往矣的堅持?除了他具備永續經營、勇於承擔風險並尊重專業的企業家精神等台灣經濟轉型所需的特質外,更重要的是他掌握長遠且正確的趨勢做為後盾,使他的堅持不會流於有勇無謀。為了對他身處的產業趨勢有更深的掌握,米歇爾早在1970年代便資助兩位麻省理工學院教授米多(Meadows)夫婦的研究計畫。

這兩位學者參與的羅馬俱樂部(Club of Rome)於1972年發表震懾全球的《成長的極限》(Limits to Growth)報告,預言在現有的使用方式下,天然資源將加速耗竭,經濟增長不可能無限持續,更為了深刻了解米多夫婦的研究而於1978年召開論壇,並邀請蘭德(Rand)公司的創辦人肯恩(Herman Kahn)一同與會,對能源耗竭議題進行各種深度討論。

在論壇中,肯恩批評米多夫婦只從統計學上的線性概念探究自然資源的趨勢,卻忽略了經濟學的替代法則要義─當自然資源漸趨稀少時,高漲的價格會迫使人類提升既有資源的使用效率及找尋其他的替代品。此一市場法則下特有的非線性思維,強化米歇爾堅持找尋新生產模式的決心,更因為米歇爾洞悉長期的發展趨勢,讓他得以在眾人反對的情況下堅持己見,終於打造出改變能源歷史及美國未來命運的頁岩革命。

面對台灣經濟的困局,線性思考者很容易就產生毫無希望的沮喪感。但從米歇爾開創頁岩革命的故事可知,天底下沒有所謂的宿命論,台灣所欠缺的是對國際大趨勢的掌握、具備米歇爾企業家精神及非線性思維的政府與企業主,以及創造可讓勞工對自己工作懷抱熱情的環境。只要這些要素都具備了,台灣經濟又何愁無發展的可能性。

【2014/05/23 經濟日報】http://udn.com/



全文網址: 從頁岩革命找出台灣經濟重生之鑰 | 社論 | 意見評論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OPINION/OPI1/8694487.shtml#104#ixzz32V3sxBaA 
Power By udn.co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大孩子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