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去大坑
大坑是臺中最具代表的休閒地區,多條步道穿伏森林,依山而建,路線各有特色。攀爬其間,除了享受運動健身暢快之感,獨具一格的山水美學更可洗滌身心。
【撰文;攝影/劉克襄】

多數人去大坑爬山,都是開車去的。例假日的大坑街上,因而常有塞車之患,若逢上新社花海時,兩頭都有車潮,上山之路更像進香拜拜一樣的熱鬧和擁擠。 

大坑步道的木棧修築以對環境友善為出發點。

 我喜歡在第一廣場搭乘公車21或31路。班次密集,又是八公里免費,省了開車找路的煩惱。縱使擠在東山路上,好像也能打開手機,專心做點什麼其他事情。

大坑有兩處登點。一號到五號步道屬於早年傳統登山路線,乃地名不知其義的頭嵙山系。其山勢若手掌,登山者還得轉小巴前往不同的登山口,循一根根手指般的支稜,上抵頭嵙山主稜。六號到十號步道是後來開拓的,以風動石為核心的登山區。公車下站處不遠即登山口,幾個低矮山巒連結,視野一樣大好。

時間充裕時,我習慣和孩子攀爬頭嵙山系,體力付出較多,彷彿也達到運動健身的效果。風動石那邊是輕鬆寫意的健行路線,多半是陪父母親散步的地方,以前去過一、二回,除了在登山口買些山產蔬果,行山運動有限。多半時候,還是偏好到頭嵙山系挑戰自己的體力。

若要攀爬頭嵙山系,我習慣在大坑圓環下車,再等候小巴接駁。

圓環佇立著一棵死去的大楓香,乃大坑昔時地標。小時父親來此撿柴,我年輕時到此健行,看過這棵大楓香的活絡,四季變化的采采風華。直到晚近,望著它戛然枯死,彷彿一個簡樸年代告終,好不錯愕。 

大坑步道的木棧修築以對環境友善為出發點。

 小巴約莫二十分到半小時一班,時間若充裕,或可拜訪著名的芋圓冰。這兒有兩家,分屬路之兩端,生意各自興隆,常擠滿年輕遊客。近年來,因了花海旅遊和登山熱絡,整條東山路早已是餐飲林立的熱鬧街市。

小巴的路線環繞整個頭嵙山系西面山腳,左右各有班次。產業道路旁,農家零散於臺地出現,並無廣闊稻田和菜畦,多為果園或竹林。聳起之山頭,流露一派荒旱許久。

多條步道各有特色

一到四號步道登山口都有小巴泊靠或經過,行山人可憑自已體力和喜好選擇。五號步道大抵為稜線,連接四條步道。一號最宜親子活動,二號便有些挑戰。三、四號陡峭而漫長,遊客漸稀,但山色之獨特卻愈見鮮明。

整個山系以礫石為主,站在稜線即可看清,卵石大大小小密布陡峭的山壁。有此山勢,頭嵙山的天然植群多未遭人為破壞。地質外貌更常露出鋸齒狀的山峰和較高的臺地。唯降雨時容易造成水土流失。久而久之,土壤層變淺,除少數緩坡外,幾無腐質層的堆積,農家在此耕種不易,開墾自形困難。

頭嵙山系的植物跟北部山區也很不同,謹列舉一些我印象深刻的優勢植物,諸如櫸樹、山漆、欒樹、紅毛杜鵑、無患子、小型氏石櫟、土肉桂和青剛櫟等殼斗科,這些都是北部較難想像的樹種。尤其是稜線地區,高大粗壯的臺灣五葉松,高聳於貧瘠的崗巒,頗有山水畫意境。 

大坑圓環佇立的大楓香,是昔時的大坑地標。

 大坑一名即來自此區的特殊地理環境。從空中俯瞰,陡峭山巒中,只見一寬度長達350公尺的開闊坑谷,早年當地居民集中在此耕作。土壤貧瘠下,物產不豐富,更缺乏稻作耕耘之地。只有一些山產,麻竹筍為大宗,其次為椪柑、文旦、香蕉、地瓜之類。

大坑的柑橘因土壤和氣候,足可和豐原、石岡的媲美。最近攀爬的時日,正好都是柑橘類的產季,上山前我都會在登山口買一袋,上山酣暢朵頤。尤其是青皮椪柑,汁多甜美,最適合上山享用。

若是春初,麻竹筍又是另一豐盛物產,此區砂質土壤適合精緻栽培,常見農家用黑布覆土。出土的麻竹筍新鮮生食如水梨,冷凍過的最具風味。聽說有一「黃金玉冷筍」甚是好吃,極待有一日可品嚐。晚近人人要求食安,有機栽作的面積明顯有擴大趨勢。 

登山口的小販,販售自家農產品。

 以前看新聞報導,有人把大坑山區形容為臺中的陽明山。這比擬猶若把橘子拿來和蘋果對照,不盡合宜。

大坑舉目常見卵石,山勢險阻,林疏水稀,土貧地瘠。陽明山可是火山岩環境,山勢圓緩,森林蒼翠,水澗盈盈。兩相對照,前者素淡簡樸,猶若鄉野村姑。後者可是福泰華麗,十足的富貴人家。

陽明山因了此綺麗的大塊風景,加上火山地形的獨特,旅遊風氣大盛,各種公共空間設施完整。相對於此,大坑再怎麼加總,山色形貌都難以抗衡。但若說步道便不盡然,相較於陽明山安山岩步道的規劃,大坑的木棧之美,頗能突顯其獨一無二的特色。

尤其是一號到五號步道,除少數路段,幾乎以木棧內涵呈現。鋪就的圓木材料應是從國外進口的樹頭,逐一用螺絲鎖牢。興築時,多架空於地面,避開了傷害地面。整條步道長達二、三公里,逢山便繞,遇樹則讓。此一修築工程,避開了跟地面的直接碰觸,很符合對自然環境的尊重,委實該給予掌聲。

大坑山水美學獨具

遠遠眺望著,木棧步道依山勢起伏則彷若長龍,穿伏森林,甚是秀麗。有此奇特的山路,登山者有時彷彿走在懸空的天梯之上。相較許多山區,走在這一縷空的木棧道,不只要小心踩踏,更得時時手腳並用。如是專注於前,塵世之憂常頓時擺脫。

大坑不大,然其乾旱之境,展現了中部低矮山區的獨特。秋末至春初是爬大坑最好的時日。你若習慣了北部和南部的步道,初次到來,很難想像竟有如此出奇的山徑,讓人無以名狀的乾爽,無以顯影的枯荒,自成一派山水美學。 

臺中市政府環保局在步道中提供防蚊液供遊人使用。

 【完整內容請見《悅讀大臺中》2014年4月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大孩子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