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憂:網路新世代 理性溝通不足

2014年04月27日 04:10
中國時報 胡清暉/台北報導
 
網路世代的學生不喜歡上「教室內的課」,透過網路隨時接受資訊,但大家應學會自我覺察和獨立思考。圖為日前反服貿學生在青島東路上舉行首場「人民議會」,大家席地而坐討論。(本報系資料照片 趙雙傑攝)  
太陽花學運展現了年輕世代運用網路動員、網路媒體發送訊息等能力,不過,政大新聞系副教授江靜之提醒,在網路上發言或發表作品並非難事,難的是如何言之有理、尊重不同聲音,呼籲網友要學會理性討論、為自己言論負責,不要只會刪除、封鎖。

長期推動品德教育的千代文教基金會,昨天舉辦「從品格、法治反思媒體的力量」研討會。教育部長蔣偉寧提到,在媒體多元發展的現代,媒體對社會價值觀的影響力遽增,是推動品德教育很重要的一環。

江靜之認為,必須加強媒體識讀教育,消極上可以讓閱聽人耳聰目明,明辨媒體訊息;積極層面可促使閱聽人採取行動,抵制表現不佳的媒體。

中研院社會所研究員吳齊殷表示,以往報紙、廣播、電視媒體掌握輿論,但網路出現後,民眾不再只是單向的接收者,也參與訊息傳遞的過程。

吳齊殷強調,要壟斷網路是不可能的,任何的言論都要接受挑戰,經過不斷的論辯過程,要不斷提出論述和證據。另一方面,謠言、毀謗、無根據的評論,也必須受到嚴格檢驗。

千代文教基金會研究部主任胡正文表示,現在學生不喜歡上「教室內的課」,透過網路每分、每秒都在接受知識。但網路上有很多荒誕離奇和非理性的價值觀,應學會自我覺察和獨立思考。

政大廣電系副教授吳翠珍撰文提到,全台約500萬幼童、中小學生,每年每人花在媒體上的時間超過1000小時,已超過他們在學校的時間;終其一生,推估將有9年時間在電視機或電腦前。但大量曝露在螢幕前,不但沒有比較好的辨識及批判能力,還可能缺乏主動的想像與創造能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大孩子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