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未分類文章 (571)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幫助孩子成為一個有溫度的人! 同理心、瞭解、溫暖才是成為未來領袖的條件

文 / 一流人    
2020-10-29

未來世界的人際關係對每個人都會是不小的考驗。網路以及訊息互動的方式快速改變,大大地影響到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以後人際互動與溝通大多數時間都是面對著機器。(本文摘自《別當除草機父母》一書,以下為摘文。)

未來社會需要有溫度的人 

機器人雖然有效率,卻沒有辦法安慰一顆失戀的心,也沒有溫暖的肩膀讓人依靠,更沒有關心的眼神。同理心、瞭解、溫暖的人格特質是機器不能取代,這些將成為未來領導人出眾的條件。

雖然未來輸入訊息的速度可能非常快速,但是人本性中希望被安慰,被瞭解的需求卻不會消失。反而會因為人際接觸機會的減少更為飢渴。如果你的孩子有能力讀出別人的心思,感覺到別人的傷痛,合宜地表達支持與安慰,這項條件將使你的孩子成為未來有魅力的領導者。

作為一個領袖,不只是有效率地做出成品,同時需要帶領一個團隊共同完成任務的能力。認識工作夥伴的特點、發掘他們的潛力加以訓練培養、鼓勵部屬不怕挫折,有毅力地繼續努力。懂得溝通,把各種不同的意見匯集成一個有力的團隊。這些正是將來優秀領袖的條件。你花了多少時間幫助孩子發展這些機器無法取代的魅力呢?

適當表達與處理情緒的重要性

有能力發現自己的情緒並且適當地表達處理是身心健康的條件。未來冷冰冰機械互動為主的世界中,懂得自己的孤單、挫折感覺並且適當地表達處理比現代更為重要。因為覺察,能正面看自己的情感需要,可以積極合宜地尋找溫暖友誼及支持系統,會使我們的孩子在未來活得正面健康。

英文「emotion」前面的E是行動的字頭,情緒其實有兩個重要的意義:一是感覺情感,另一個是行動。

因為我們一有情緒,容易馬上引起反應與行動,常常會忽略情緒與行為是兩件事,需要分別看待。當孩子有情緒反應的時候,父母需要允許孩子擁有當時的情緒,然後再讓他學習用合適的行為做反應。管教的是孩子的不當行為,而不是讓他覺得有情緒是不被允許的。

父母首先協助孩子去察覺自己的情緒。引導孩子能夠健康地表達。不同時期,孩子情緒各有特點與限制。父母親如何在孩子有情緒的時候適當的陪伴以及教育是一個非常不容易但關鍵的任務。

體會到自己的情緒表達會如何影響到別人,是非常重要的同理心的學習。能夠知道自己沒有權力要求別人一定要達到自己的願望,在願望受挫的時候也不怪罪別人。自己的情緒要自己負起責任,這個是一個長時間的學習,也是父母可以給孩子一生都影響頗鉅的能力。

幫助孩子表達與溝通

首先父母可以幫助孩子能說出自己的情緒。

孩子必須先經驗到溝通是有效果的,當他想要跟我們說話的時候,我們有沒有停下手上正在進行的事情,好好聽他說話呢?並且表達瞭解他當時的心思,知道孩子的需要呢?

有一次我在咖啡廳寫文章的時候。旁邊突然聽到一個細微的哭泣聲。我轉過頭去,是一個約五歲大的小女孩在流眼淚。接著,就聽到坐在她旁邊的媽媽非常不耐煩地大聲說,「你的太陽畫不好,再畫就好啦!哭什麼?」說完,她轉過身去繼續看她的雜誌。

我看到這個小朋友拿著她那一張圖畫,默默流眼淚。我猜想可能是這個孩子畫太陽畫得不太好,跟她媽媽說,可是她媽媽卻如此地回答她。當時,我好心疼。其實這個孩子只是需要一點安慰及理解。

如果這位母親可以聽聽孩子說說她的失望,表示理解女兒希望畫得更好的心意,然後鼓勵她,幫助她把這個太陽畫好。這孩子得到的一個訊息,就是:我可以把我的需要和委屈告訴我的父母,我的父母會即時給我回答,而且給我所需要的瞭解跟溫暖。好可惜!這個媽媽失去了這樣一個機會。

僅為情境配圖。取自unsplash圖/僅為情境配圖。取自unsplash

跟孩子獨處及分享心事

其實幫助孩子擁有人際關係的技巧就是這麼樣的簡單。一點一滴的經驗及體會累積,從孩子小時候,有時間就開始單獨跟他在一起聊天,是重要的培訓任務。

先學著把你自己的事情跟孩子分享。從小,孩子就需要有機會去傾聽別人的心事,慢慢地,孩子覺得分享心事是日常生活中非常習慣的事情。她也會很自然地把她遇到的種種經驗來和你分享。孩子很習慣單獨與另外一個人一起談話聊天,體驗到與人溝通是一個很愉快的經驗,與人獨處不是一個很尷尬或者很陌生的事情。

讓孩子從小就有跟別人聊天的本事,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學習。父母花時間單獨跟他說話,並且願意把你的事情與你的孩子分享,慢慢地你會發現,不但有助於孩子有良好的溝通態度跟技巧,同時你們的談話可以一直持續到你自己年老的時候。孩子長大成人仍舊喜歡跟你談話是多麼幸福的事!現在花一點時間,以後會幸福許久。陪他一起做一些活動,很自然地坐下來聊一下天,但是千萬不要不小心又開始教訓他們!

欣賞他、鼓勵他、你不知道你對他的影響有多大!停下來!看看你的孩子!聽聽她說話!陪他打個棒球,帶她去博物館走走說說,就這麼簡單!你正在培養孩子未來的領袖魅力。這一切都非常值得的!今天就開始進行這個愉快又有價值的活動吧!

協助孩子學習瞭解與管理情緒

擁有情緒管理能力是未來成功工作者的必要條件之一。如果孩子從小沒有機會學習認識自己的情緒,善用適當的方式表達,不懂得自己的情緒對他人影響的可能,而任由負面情緒左右自己的語言反應的話,成人之後很有可能會造成同事的排斥,人際關係挫折。

所以如何幫助孩子瞭解他自己的情緒,並且懂得適當地處理,不但對孩子將來在工作上極有幫助,也會對他的人際關係有很大的影響。

孩子長大後遇到不順心的事情或者別人不能配合自己的期待時,產生負面的情緒是非常正常且人性的。一個情商高的人不是不能有負面的情緒,而是在產生負面情緒之後,能夠察覺自己有情緒了。理解到有這樣情緒的導因,進一步發現這個情緒中自己的期待,對自己、對別人有什麼要求?再想想這樣的要求合情合理嗎?最好怎麼想才能對事情有幫助?想清楚之後,情緒可以得到舒緩,對事情有更正確的認識,對自己也有清楚的覺察,可以避免在情緒之下,做出不利的反應。

《別當除草機父母》一書,武自珍著,商周出版。圖/《別當除草機父母》一書,武自珍著,商周出版。

 
分享Line分享分享複製連結
 
 

大孩子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先別談學習策略!你花時間溫習功課了嗎?

2020-09-20 15:00      / 陳志恆

我鑽研讀書學習策略,已有多年的時間;常到各級學校,向學生分享各種學習技巧,包括認知/訊息處理、動機/情感、學習任務、時間管理、學習環境與求助資源等領域的學習策略。我總是希望,孩子透過有系統的分類架構,能夠檢核自己在學習過程中,是否展現有效的學習行為,進而改善學習品質。

然而,有一個麻煩的問題是,當孩子們睜大眼睛,要從我這兒獲得能改善學習表現的學習策略時,實際深入了解,許多學生根本沒有規律溫書的習慣。

如此一來,你有再好的武器,也派不上用場。沒花時間讀書,遑論讀書計畫?

研擬讀書計畫,是我在帶領國中或高中生「精進學習策略工作坊」時,必定會提到的項目。我會帶著孩子,回顧一週的學習概況,找出一週內,每天各時段的精神狀況與讀書進度安排情形。

在這個練習中,我會給孩子們一個時間表格,第一個步驟就是,把不是用來溫習功課的時間劃掉;也就是,留下可用來研讀課業或寫作業的時段,我稱為「可支配的讀書時間」。練習到這裡,不難發現,有些孩子幾乎把每天所有的時段都劃掉,而留下來的溫書時間,屈指可數。

這和我過去的經驗不一樣,我記得,中學階段,每天至少會花2-3個小時研讀課業,而這個習慣,從小學便開始養成了。

我有些驚訝,問孩子們:「你們每天回家,都不太溫習功課的嗎?」孩子們搖搖頭。我又問:「那麼,作業什麼時候寫?遇到考試怎麼辦?」孩子們說:「最多就是把回家作業寫完啦!遇到考試,前一天再讀就好。」,我繼續追問:「回家作業寫完後,是否會再花點時間,溫習當天學到的內容呢?」不少孩子都搖搖頭。

原來,許多孩子每天回到家,只寫作業,考前才唸書;沒有固定的溫書時段,更不可能系統性做讀書計畫。

每日花時間溫書,是學習的基本功邀請我前往授課的學校老師,常會告訴我,這些孩子都不笨,就是缺乏有效的學習方法。但就我觀察,不只是學習策略上的問題,是根本沒有每天定時溫習功課的時段。如果平時上課學習的內容,回家沒有立刻複習消化,等到考試前才把書拿起來啃,那麼肯定很吃力,也不會有好成績的。而這時候,你問我怎麼做,能改善學習,我也愛莫能助呀!

而當孩子們回家不願意複習功課,學校老師只好出更多作業與習題,來逼著你多少複習一下。惡性循環之下,回家作業越來越多,而孩子們則變得越來越被動。然而,一個中學階段孩子,從小早已經習慣「隨性唸書」多年,要他建立起每日定時研讀課業的習慣,談何容易。

一方面,這個習慣沒有從小養成,現在才開始,確實不易;另一方面,如果在學習上,已經挫敗累累,看到書就厭煩,那麼,放學後最渴望的事情,當然就是滑手機或看電視,回家作業也是應付了事。這有賴家長的監督與鼓勵,最好從小培養,逐步漸進。

從隨性唸書到規律溫書的訣竅然而,如果你是個有心改善學習表現的學生,希望能建立起每日定時溫書的習慣,我的建議是,一開始,野心不要太大,從做得到的開始做起就好:

(一)確立時間:也許可以從每天定時溫習功課一小時做起。

最重要的是,訂出明確的開始時間,如每天晚上七點,時間一到,就坐到書桌前,開始研讀。至於是否能真的讀滿一小時,這是其次;先讓自己能夠養成「時間到就坐定位」的習慣,是首要關鍵。

(二)安排進度:坐定位後,想一想,今晚這一個小時之內,要完成哪些作業?研讀哪些課業?準備哪些考試?什麼優先做?什麼擺後面?

在白紙上一一寫下這些待辦事項清單,每完成一項,就劃掉一則;這本身就是在擬訂計畫與執行計畫了。

(三)隔絕誘惑:溫習功課最麻煩的,就是分心;而分心後又回不來,無法靜下來繼續研讀。

造成分心的最大兇手,想必就是手機了。對於如何隔絕手機誘惑,我沒有其他方法,只有「眼不見為淨」一招。讀書時間一到,就把手機繳交給家長,溫書過程中,無論如何,都不可以拿出來使用。一滑開手機,就沒完沒了,這點你比誰都要清楚。

(四)自我記錄:建立每日定時溫書的習慣,真的很不容易。

所以,當你做到時,請在日曆、週曆或行事曆上打個勾,或做個記號,表示完成。一段時間後,你會驚訝的發現,自己竟然累積了很多成功經驗,這會讓你更有動力繼續執行下去。

學習策略是在你願意花時間研讀課業時,才有上場的空間。當你能每日固定撥出一段時間,做為溫習功課之用時,再來討論如何製作筆記、複誦記憶、閱讀理解、自我測驗、時間規劃、資源管理等學習策略,才有意義。先求有,再求好,世上很多事情都是如此呀!

撰寫於2020年9月7日,作者: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大孩子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吳季剛 第一夫人也愛!玩娃娃的男孩夢想成真

作者:馬岳琳
出處:天下雜誌 第415期 2009/02/11 出刊

「我真心希望所有父母,當你的孩子有特殊才藝與興趣時,能鼓勵、尊重他們。」
在今天的國際服裝設計舞台大放異彩,吳季剛感謝家庭的支持與包容才成就了這一切,《天下》特別專訪這位新銳設計師的母親,回顧他與眾不同的童年…

 

蜜雪兒歐巴馬的一個迴旋,就把吳季剛轉上了世界的舞台。
美國新任第一夫人蜜雪兒歐巴馬,在上個月的總統就職晚宴上,選擇了一襲象牙白色雪紡紗露肩晚禮服,她穿著這套有著銀色手工刺繡並綴滿了水晶的優雅華服,與歐巴馬翩翩起舞,鎂光燈此起彼落,全球時尚界都在問,「設計這件禮服的Jason Wu是誰?」
那一刻,二十六歲的吳季剛自己也是從電視轉播上才知道,他和同事們不眠不休趕工了一百多個小時的精心作品,竟然真的被第一夫人挑中,他立刻拿起電話打回台灣。
第一通電話裡,他竟然一直哭,他爸爸安慰他,叫他別那麼激動,先平靜一下情緒,我們過一會兒再打電話跟他聊,」知子莫若母,吳季剛的媽媽陳美雲回想起來,心中明瞭為什麼兒子的反應會這麼激烈,那不單純是一種驕傲、欣慰和夢想成真,還有一種終於證明自己的百感交集。
吳季剛在電話裡說,「媽媽,我幫你爭回面子了,再也不用擔心別人會笑我們了。」
 

愛玩娃娃、看婚紗的小男孩
今天光芒耀眼的服裝設計界新星,除了幸運,成功其實是來自真誠面對自己的堅持,和母親一路相伴的支持。
吳季剛從小就是個特別的孩子,小男生心愛玩娃娃、看婚紗,也喜歡京劇。京劇名伶郭小莊在國父紀念館盛大公演時,尚唸幼稚園的吳季剛就因為喜愛她的扮相,央求家人帶他去看戲,小小年紀不但不吵鬧,散戲後還直說主角好美,真想向郭小莊握手致意

從五歲開始,吳季剛就對新娘禮服百看不厭,陳美雲每個星期都會依著他的要求,帶他到台北市各個婚紗禮服店的櫥窗前,讓他細細的看,並且畫下禮服的樣子。他喜歡玩娃娃,陳美雲和吳季剛的阿姨就到處去幫他買,結帳的時候還要想辦法避免店員用奇怪的口氣說,「怎麼是小男生要買的呀?」
吳季剛的父親吳昆民從事動物用維他命礦物質代理,是一位白手起家的中小企業家。母親陳美雲則把所有的心思都放在教育兩個兒子身上。國小四年級時,吳季剛的父母就決定,為了讓這個特別的孩子有更適合發展的環境,由陳美雲陪伴他和長三歲的哥哥,前往溫哥華,吳昆民留在台灣打拚事業,一家人分隔兩地。
在溫哥華的那段日子,吳季剛依然拿起紙來就開始畫娃娃,家裡也到處擺著他自己動手做的娃娃。正因如此,親朋好友來到家中不免會驚訝,為什麼一個小男孩對娃娃這麼感興趣。為了減少異樣眼光的干擾,陳美雲還特別把家中地下室空出來,幫吳季剛布置成一個工作室,讓他可以盡情發揮。

 

未滿十八即當上設計總監
她知道有藝術天份的孩子,多半不喜歡唸書,因此她和吳季剛約法三章:一定要唸到大學畢業、除了英文之外,還要學會一種歐洲語言、而且,行為要端正。
青少年時期的吳季剛,被送往美國麻州的寄宿學校唸中學,他依照和媽媽的約定,努力學法文,高三時取得前往巴黎做一年交換學生的機會。
事實上,在前往巴黎唸高三之前,吳季剛就已在娃娃設計界闖出名號,他參加首屆於歐洲舉辦的芭比娃娃國際設計比賽,擊敗各國高手拿下晚禮服和新娘禮服項目的雙料冠軍,他設計的娃娃並且在隨後舉行的巴黎娃娃大展中得到亞軍;不到十八歲,已是美國Integrity Toys旗下的精品洋娃娃品牌Fashion Royalty的創意總監,設計的洋娃娃被擺在紐約第五大道上最著名的貴族玩具店F.A.O. Schwarz販售。
三年前,某一款吳季剛設計的限量娃娃在F.A.O. Schwarz開賣,陳美雲特別前往紐約參加開賣晚會,她不敢相信在雪夜裡前往排隊的長長人龍,竟都是為了希望搶下一只吳季剛所設計的娃娃。
F.A.O. Schwarz的老闆握著她的手謝謝她生了這麼一個有才華的好兒子,「我那時感動莫名,心想弟弟終於玩娃娃玩出頭了!」陳美雲腦海裡浮現吳季剛小時候流連在玩具店裡捨不得離去的模樣,「我還記得他說,他將來長大,一定也要設計一個娃娃放進F.A.O. Schwarz的店裡。」
從設計娃娃到設計服裝,吳季剛很有計劃地一步步朝自己的目標前進。高中畢業後他申請進入美國最佳服裝設計學院Parsons School of Design就讀,全球時裝界知名設計師包括Calvin Klein、Donna Karan、Marc Jacobs等都是該校校友。不過,吳季剛並沒有真正從Parsons畢業,因為大四那一年,他捉住機會開始在設計大師Rodriguez身邊實習,並且忙著創立自己的設計品牌。二○○六年二月,吳季剛就在紐約時裝周舉辦了自己的首場服裝秀。

當然,吳季剛的特殊天份也很快受到注意。經由介紹,陳美雲帶著吳季剛和他畫的圖、做的娃娃,前往溫哥華Granville Island Design School找服裝設計系的系主任,請對方當家教。原本系主任不願教一個只有六年級的小學生,但覺得小季剛實在有天份,決定破例授課。
 

大學教授破例調教小學生
其後,系主任又介紹了自己的學生、一位年輕設計師Tyra Zeildler給吳季剛,不到十五歲,吳季剛就從Zeildler那兒,學會了與服裝設計相關的畫設計圖、剪裁、認識布料和縫紉等各種技巧。
回想當年在溫哥華的茫茫雪夜裡,媽媽總是提起膽子、帶著吳季剛在晚上開車去學服裝設計;娃娃的衣服那麼小、那麼細緻,他卻要耐著性子用做大人衣服的縫紉機,去練習縫製特小號的娃娃衣,每當失去耐性不願做裁縫時,媽媽就會提醒,「老師說,如果你只會畫圖、不懂縫紉,你就不可能成為一個真正讓人服氣的服裝設計師!」難怪吳季剛會說,父母對他的選擇無怨無悔的支持,是幫助他成就夢想的最重要動力。
 「我其實是一路想改變他的,但卻也一路看著他愈來愈愛設計、愈來愈堅持,」陳美雲坦承,自己雖然會尊重孩子、盡力滿足孩子的需求,但卻也不免對孩子有著傳統的期望。

 

未滿十八即當上設計總監
她知道有藝術天份的孩子,多半不喜歡唸書,因此她和吳季剛約法三章:一定要唸到大學畢業、除了英文之外,還要學會一種歐洲語言、而且,行為要端正。
青少年時期的吳季剛,被送往美國麻州的寄宿學校唸中學,他依照和媽媽的約定,努力學法文,高三時取得前往巴黎做一年交換學生的機會。
事實上,在前往巴黎唸高三之前,吳季剛就已在娃娃設計界闖出名號,他參加首屆於歐洲舉辦的芭比娃娃國際設計比賽,擊敗各國高手拿下晚禮服和新娘禮服項目的雙料冠軍,他設計的娃娃並且在隨後舉行的巴黎娃娃大展中得到亞軍;不到十八歲,已是美國Integrity Toys旗下的精品洋娃娃品牌Fashion Royalty的創意總監,設計的洋娃娃被擺在紐約第五大道上最著名的貴族玩具店F.A.O. Schwarz販售。
三年前,某一款吳季剛設計的限量娃娃在F.A.O. Schwarz開賣,陳美雲特別前往紐約參加開賣晚會,她不敢相信在雪夜裡前往排隊的長長人龍,竟都是為了希望搶下一只吳季剛所設計的娃娃。
F.A.O. Schwarz的老闆握著她的手謝謝她生了這麼一個有才華的好兒子,「我那時感動莫名,心想弟弟終於玩娃娃玩出頭了!」陳美雲腦海裡浮現吳季剛小時候流連在玩具店裡捨不得離去的模樣,「我還記得他說,他將來長大,一定也要設計一個娃娃放進F.A.O. Schwarz的店裡。」
從設計娃娃到設計服裝,吳季剛很有計劃地一步步朝自己的目標前進。高中畢業後他申請進入美國最佳服裝設計學院Parsons School of Design就讀,全球時裝界知名設計師包括Calvin Klein、Donna Karan、Marc Jacobs等都是該校校友。不過,吳季剛並沒有真正從Parsons畢業,因為大四那一年,他捉住機會開始在設計大師Rodriguez身邊實習,並且忙著創立自己的設計品牌。二○○六年二月,吳季剛就在紐約時裝周舉辦了自己的首場服裝秀。

 

得到美國第一夫人二次青睞
在紐約設計界的人常說,有兩種人在紐約初入行時最辛苦、薪水最低,一是建築業,另一個就是服裝業。想在紐約成名的年輕設計師何其多,更何況紐約時裝界是僅次於巴黎、米蘭,全球競爭最激烈的戰場。
「亞裔要出頭並不容易,再加上像吳季剛這樣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紐約真是到處都是,因此吳季剛除了才氣,也很有運氣。」同樣是小留學生、Parsons畢業,自創品牌的童裝Poesia也成功打進美國精品店、高級百貨公司的華裔設計師張文軒分析,吳季剛去年入圍CFDA(Council of Fashion Designers of America)新人獎,等於設計實力已經被認可,再經過特別受到美國第一夫人的二次青睞(蜜雪兒去年十一月即曾穿著吳季剛設計的黑白相間洋裝,接受美國ABC電視台主播芭芭拉.華特斯專訪),又加上他十分年輕,未來可謂潛力無窮。
《紐約時報》形容吳季剛的設計風格偏女性化、帶有復古味道,他擅長運用花的圖騰和有明顯腰身、蓬裙來突顯女性的優雅。而為蜜雪兒歐巴馬設計的晚禮服,吳季剛則解釋,除了閃亮、端莊,他希望能展現蜜雪兒內在的堅強個性。這件禮服也將依照慣例被送到史密森尼博物館珍藏,成為歷史的一部份。  此刻的吳季剛,正忙著籌備自己將於二月十三日紐約時裝周第一天登場的服裝秀。這個有禮貌、很誠懇、有一些害羞靦腆、並不是很會說話的年輕人,在接受過包括CNN等美國各大媒體採訪、講述自己為蜜雪兒歐巴馬設計禮服的經過與概念後,卻在面對家鄉媒體時有另一番真誠分享,「我真心希望所有的父母,當你發現你的孩子有特殊的才藝與興趣時,能夠多鼓勵他們、尊重他們,並儘可能的給他們空間和學習機會!」
 原來,這位年紀輕輕、新出爐的「台灣之光」,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不是他的設計、他的才華,而是他真誠面對自己、永不放棄追尋的勇氣。

 

 

大孩子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35歲前必須想清楚的4個問題!職場上的第一個「黃金十年」

今天的好生意,明天可能不再興旺
文 / 胡偉良    
2020-03-24
瀏覽數 36,350+
35歲前必須想清楚的4個問題!職場上的第一個「黃金十年」
僅為情境配圖。取自pexels
分享Line分享分享複製連結
 

不久之前,華爾街日報出了一個很刺激的新聞:2018年無人駕駛汽車公司Waymo開始了計程車商業化運營服務,這家公司的最新估值1750億美元,相當於傳統汽車三巨頭的市值之和。 Waymo的估值,預告著無人駕駛時代的真正到來。

Waymo是一家研發自動駕駛汽車的公司,為Alphabet公司旗下的子公司。取自Waymo官網圖/Waymo是一家研發自動駕駛汽車的公司,為Alphabet公司旗下的子公司。取自Waymo官網

有人說:以後,你如果聽到一個人買了一輛私家車,你會覺得奇怪,就像今天聽到一個人買了一匹馬。為什麼?因為以後全部是智慧出行了,不再需要私家車。如果誰家的車上還有個司機,那就更奇怪了,因為將來都是無人駕駛。

據說將來政府還可能立法,禁止人開車,因為人為開車會疲勞、酒駕、情緒影響等,會發生交通事故,而無人駕駛安全度更高。

一系列與此相關的生意、職業,將來都要發生大變化。比如辦駕駛訓練班一直是個好生意,但將來就不是了,因為很少人需要考駕照。其他像:汽車維修和服務、汽車保險等等生意,都會變得面目全非。

社會的變化很快,十年時間就足以天翻地覆。證券業、汽車業是這樣,其他行業未來又怎麼可能不變呢?現在熱門的行業、生意和職業,未來會不會繼續存在,都是一個問題。

行業的趨勢決定了你未來的收入

現在愈來愈多的精英和高素質人才都不想結婚了,或者結了婚又想儘速離婚重過單身生活。

這就造成了一個很有意思的消費現象:迷你款商品銷售大行其道,寵物經濟的規模大增。單身生活造成迷你化的興起,除了日常用品,包括房宅也走向小宅化。

因此,目前如果要找一個百分之百看好、必然會增長的行業,那寵物行業必居其一,單身人士的世界裡,寵物成為必需品。同理,為單身人群提供各種服務和產品的行業及相關職業,大趨勢看好。

另一個筆者看好的產業是養老產業。雖然目前做養老行業賺錢的不多,也非常辛苦,但15年之後,養老這個行業一定類似當年的壽險、保險行業一樣非常火爆,從職業選擇上來看,會是很好的行業。

當然,與養老相關的不單是開養老院,還有老年大學。這是一個縮影,將來,與養老相關的事、相關的職業都會變的很好。

總體來說,未來十年,物聯網+大資料+人工智慧+各種新科技,將聚變出全新的產業、全新的商業和全新的職業,在這個過程中,夕陽職業會衰敗,朝陽職業會興起,職場命運,財富豐瘠,繫之於此。

你職場第一個十年的夕陽職業和朝陽職業?

35歲之前必須想清楚4個問題

1、瞭解社會、適應社會

僅為情境配圖。蘇義傑攝圖/僅為情境配圖。蘇義傑攝

現在有很多年輕人讀書,是一口氣讀到博士,從高中、大學,到碩士,再到博士,一口氣讀下來。等到博士畢業,也到了30歲附近了,你在書本和校園裡一待就待了30年,想想看,你對社會還能有多少認識?你的視野已經侷限在你所攻讀的專業領域,等你畢業時都不知道自己適不適合幹這行。這是很可怕的事。

讀書要讀讀停停、停停讀讀,我自己也是無意中這樣讀過來的。大學畢業後我去中美合資的工程顧問公司工作,因緣聚會,被選派到國外去接受在職訓練,期間通過自我推薦,進了長春藤學校(哥倫比亞大學)念研究所,之後,離開了工程師的工作,投入外商公司就職,並擔任行銷工作,因為工作上的需要,念了MBA,之後離開受薪的工作,創立了自己的事業,創業後因為感到工作上的競爭壓力,又進而的攻讀商學博士課程,並以産業的競爭策略論文取得了商學博士學位,之後一段時間,又因涉入了一段莫名奇妙的政治爭議,走上攻讀法學博士之路。

讀讀停停、停停讀讀的過程,使我兩邊不耽誤,一邊是增長知識、解決親身面臨的問題,一邊是瞭解社會、瞭解産業。根據對社會對産業的瞭解,來調整和補充自己的學習。

另外,我也看到一些台灣的學者,從大學畢業,繼續攻讀碩士、博士,返校任教職,終其一生留校工作,因為留校工作往往也就意味著一輩子都待在校園裡,一生都走不出校門,那怎麼能了解這個社會、瞭解其產業?

而在台灣獨尊學者的環境下,使得學者往往有機會平步青雲,順利步入仕途,當了高階的政務官,結果因為主缺乏實務歷練表現得荒腔走板,偏偏他們又自以為是,無形中,國家的競爭力就受到了妨礙。

所以,筆者認為年輕人在畢業後應該先入職場。職場的第一個十年,哪怕你沒升官、沒發財,甚至沒有什麼大成就,但只要明白了社會的運轉方式,找到了其中的運作奧妙,那你這個十年就不虛此行,你做了你應該做的事,這也是年輕人第一個十年應該完成的剛性任務。

2、認識自己、調整自己、修理自己、磨鍊自己

李嘉誠說,很多人的失敗,本質上是自我管理上的失敗造成的。取自維基百科圖/李嘉誠說,很多人的失敗,本質上是自我管理上的失敗造成的。取自維基百科

認識自己、調整自己、修理自己、磨鍊自己,這幾個字的道理大家都懂,但要真正做到,卻需要用一生的時間。

我從中學讀書開始,一直有抽煙的習慣持續不斷,後來因工作的關係,需要出國出差,因為國外的禁煙環境,讓自己的出外旅途非常的不方便,再加上考量抽煙不利於健康,於是決定戒煙,當時戒煙的決定很快速,歷程也很短暫,經歷了1個月食慾大增,昏昏欲睡的黑暗期,1個月後,我完全戒除了煙癮,很多朋友說我有決心,但是我認為一個男人,如果連煙都戒不了,還能談追求成功?

這些小事,確實很不容易做到。認識自己、調整自己和修理自己是非常難的事,比了解社會要難。如果你在調整自己、管理自己方面不認真,放任自己,那你就談不上什麼人生追求和成功了。

所以,大家在探討成功前,首先要想一想該如何管理自己。李嘉誠說,很多人的人生失敗,本質上是自我管理上的失敗造成的。

3、補知識、補證照、補學歷

大家可能都會發現自己大學學的知識在工作中大多沒用,一方面可能是你沒有從事與所學專業相關的工作,另一方面是大學教學的知識跟現實脫節太遠,所以工作後的第一個十年,需要補課,一定要把自己在職場能用的著的一系列專業、行業知識補上去。

第二,要補證照。你想從事的職業都需要哪些證書,做律師要通過司法考試,成為會計師要考CPA證照,想從事金融業就要考CFA證照,想做職業工程師就要考PE證照,職場的前幾年要把工作所需的證書補上。

第三,補學歷。如果你的行業入門學歷門檻很高,非要名校碩士以上學歷,那你就要考名校碩士,當然學習的過程中也不要忘了你所需要的職業技能。

4、建立良好的工作生活形態

最後是一個很現實的問題, 就是工作十年左右時間,35歲之前,你要儘量解決基本生活問題,要有位子(職務)、票子(收入)、房子、車子,建立工作、婚姻和家庭生活的基本架構。職場的第一個十年,在經濟收入上,你最好要實現收支上的大體平衡,不要過度負債,否則債務和房貸的壓力,會讓你變得急功近利,急於成功,心態和精神都可能變得扭曲。

總之,瞭解社會,修理自己,補課補證,位子票子,這4個方面的問題,是職場的第一個十年、大約35歲之前必須解決的。

(原文刊載於《台灣商務平台》;本文獲授權轉載;內容僅反映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社立場。)

 
 
 
 
分享Line分享分享複製連結
畢業轉職職場

大孩子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想把興趣當成工作?心理師提醒為什麼不該這麼做

喜歡一件事,該把那件事變成工作嗎?
文 / 魯皓平    
2020-07-23
瀏覽數 19,000+
想把興趣當成工作?心理師提醒為什麼不該這麼做
分享Line分享分享複製連結
 

當興趣變成工作,那麼興趣就會變得不那麼有趣……

很多時候,許多人勢必都曾幻想自己興趣變成工作的美好──當所熱愛的事物變成能賺錢的工具,且能每天和嗜好為伍時,確實能在不同的立場下,迸發無盡的熱情和喜悅。

畢竟,倘若自己的興趣能成為工作並發揮一技之長,確實能提升自我在職場的價值;只不過,在這樣的美好下,卻有大部分人在嘗試過後後悔莫及,職場專家、心理師便提點,當你的興趣成為工作時,會發生的5件事。

1、你會覺得整天都在工作

你會覺得整天都在工作圖/你會覺得整天都在工作

事實上,當自己的興趣一旦成為工作時,你的興趣就不再只是茶餘飯後的興趣,而是會投入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處理各種瑣碎的細節和雜務。好比說,你是一個喜歡喝咖啡的人,但這卻不代表你能夠完美地經營一家咖啡店,當各種咖啡上的挑戰逼迫得自己喘不過氣時,喜歡的咖啡也將變得不再那麼美好。

「當興趣變成工作,那麼興趣就會變得不那麼有趣。」

2、美好的興趣可能都變成平凡

美好的興趣可能都變成平凡圖/美好的興趣可能都變成平凡

專家強調,許多人之所以期待自己的興趣能變成工作,其中一個關鍵的誤解是「這樣的工作會讓人很開心」,但真正的事實是,只要你一遍又一遍地重複做任何事情,最終那種感覺就會趨於平凡。

「就算興趣變成了工作,你還是會有好、壞、激動和平凡的日子,無論是入門級或職業級的工作,你都該認清興趣和耐心被磨光的現實。」

3、你可能渴望挖掘新的興趣

你可能渴望挖掘新的興趣圖/你可能渴望挖掘新的興趣

在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一段時間後,你可能會覺得需要尋找新的愛好或熱情。好比說,有一名從年輕時便開始訓練的表演者,她的興趣和夢想就是登上各大舞台,然而,在經過多年的全職表演後,他覺得自己對表演不再有激情,而且也失去了熱情。

「興趣是指在閒暇時為了娛樂而進行的一項活動,因此,一旦興趣成了自己的職業和謀生方式,從技術上來說,它就不再是一個興趣;當你放下工作時,也不會再想找回這個感動,而是想要做些別的事,探索別的興趣可能。」

4、你對興趣的熱情會隨著時間而淡化

你對興趣的熱情會隨著時間而淡化圖/你對興趣的熱情會隨著時間而淡化

隨著工作對於興趣的消磨,任何你原本再喜歡的事情,都會因為各種不同的壓力而漸漸趨於平淡,久而久之,當你在做明明從前很喜歡的事物或興趣時,會突然感受不到當年的初衷和感動,而當你放假時,你更會盡可能不再接觸它。

5、你會想著這樣的日子什麼時候才會結束

你會想著這樣的日子什麼時候才會結束圖/你會想著這樣的日子什麼時候才會結束

當興趣成為工作時,它會慢慢演變為自然的恐懼。在過去,你是為自己的夢想而奮鬥、為自己的興趣而熱愛工作,但事實是,這樣的熱情可不會永遠存在。

夢想的代價,是會在工作的過程漸漸消失,並期待如此漫無目的的人生,究竟什麼時候會結束,「甚至在別人眼中,他人還會有種無法理解的困難,特別是當你決定離開你自己興趣的工作時,對方還會百思不得其解。」

 
 
 
 

大孩子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高薪的秘密

百萬年薪俱樂部、揭露成功密碼
文 / 楊倩蓉    
2008-02-01
瀏覽數 950+
高薪的秘密
分享Line分享分享複製連結
 

王品集團董事長戴勝益喜歡閱讀,閱讀是他的享受,也是蒐集情報與知識最重要的來源。他有一個工作習慣,每年都會請助理幫他買十二個資料夾,分別標上月份,閱讀時,隨手撕下的好文章,以及該月重要的資料,就夾在當月資料夾中,這個工作習慣累積多年後,當他想要找一份記憶中的資訊時,只要翻一翻這些排列有序的資料夾,不僅省下東翻西找的時間,辦公桌也永遠乾淨。

美商美林證券台灣區研究部主管程淑芬喜歡思考與研究,思考與研究為她帶來策略,這些投資策略,動輒影響客戶上千億資產的布局。身為專業分析師,她必須每天過濾、分析來自全球各地的財經訊息,有些訊息看似重要,實際意義卻不大;有些表面毫無關聯,卻影響深遠,只有透過縝密的思考,才能抽絲剝繭,為客戶預先掌握市場金融走向。

台灣Google業務總經理張成秀非常善用時間,即使是從辦公室走到洗手間這短短時間裡,她都可以完成六件事情;她甚至會在半夜打電話到辦公室留言給自己,提醒明日要做的重要事情。

成功不是偶然,坐領高薪,是因為他們能幫老闆賺進更多錢,但是上天很公平,每個人一天都只有二十四小時,面對繁忙公事,日立環球儲存科技台灣及上海區總經理劉士維,卻能每天準時6點下班,業績在去年還是拿到電腦硬碟市場第一名,遠高於同業。

四組密碼,成就百萬年薪經理人

每位經理人一定有特殊的工作方法與習慣,協助他們攀上成功的天梯,這是他們累積經驗與知識的成果展現,如果能夠提前學會這些智慧,在職場上,就能少走冤枉路,即使面對不景氣,也能逆境勝出。

《30雜誌》這一期特別針對五十六位,來自各行各業的青壯年經理人,針對他們的獨特工作方法與日常作息進行「30世代成功經理人」調查,試圖為讀者解碼他們的成功基因。這些經理人年齡介於25歲到40歲之間,從事行業以科技業與金融業比例最高,各為37%與23%,這些受訪者,來自世界頂尖的金融集團、全球第一流的製造業、世界知名的管理顧問業,以及台灣最優秀的餐飲服務業等。

透過深度訪查,我們發現經理人的四組成功密碼:

成功密碼1. 勤閱讀 知識使你更有力量

95%的受訪者有固定閱讀的習慣,同時,在極度繁忙的工作之中,仍有超過八成受訪者每個月至少讀兩本書,每天讀書超過一小時的人,高達六成。

資深出版人,同時也被譽為台灣本土趨勢大師的詹宏志,每日晚上12點入睡,清晨4點起床看書,這個習慣維持二十年,對他來說,晚上閱讀是「漸入困境」,早上閱讀卻有「漸入佳境」的感受。

詹宏志喜歡晨讀,華人首富李嘉誠六十年來不斷的習慣,卻是睡前閱讀。李嘉誠相信,知識能改變命運,因為他自己就是靠著從早年就培養的閱讀習慣,從閱讀中獲得知識的力量,進而超越競爭對手。

在美商賀寶芙從事直銷十年,共同收入逾千萬的夫妻檔曾竹君與徐顗竣,也都異口同聲說,閱讀是最好的工作導師。「你不一定能學到成功人士的能力,但你會學到他們工作與處世的態度。」徐顗竣說。

雖然詹宏志認為晨讀可以「漸入佳境」,但調查發現,這些30世代經理人主要閱讀時間,仍是下班後與例假日。而且其中逾60%的人,對於閱讀具有明確而具體的目的,以「領導管理」、「行銷趨勢」與「經濟理財」為他們最常閱讀的三大類別。

值得注意的是,文學類與史哲類書籍也得到25%以上經理人青睞。向古人學習,在21世紀逐漸成為新顯學。除了近年在中國掀起的古書熱,《于丹〈論語〉心得》、易中天的《品三國》等,日本首富──軟體銀行總裁孫正義,也是中國史哲書籍的愛好者,他建議經商者必讀的《論語》、《孫子兵法》,甚至《菜根譚》、《韓非子》等書籍,也在日本商界走紅。

此外,根據日本《President》去年8月針對年薪450萬元新台幣以上的經理人閱讀調查發現,經理人認為可以提升自我價值的前三類書籍(複選三類,共十六類),排名依序是「溝通」、「思想哲學」、「歷史」等,均獲得三成以上的票選,行銷、金融、領導等專業技能書籍,反而排名在後。

成功經理人對於閱讀重要性的壓倒性支持,與本次調查的另一項結果恰可呼應,調查發現,高達55%的受訪者認為,對學習最有幫助的是「自修」,這項比率,幾乎是「短期海外進修」、「再讀一個學位」這兩個選項的兩倍半。

反觀在收看電視的調查上,成功經理人平均每日花在看電視的時間較少,並且有七成的受訪者,看電視的主要目的是「放鬆」。

成功密碼2.深思考 思辨幫助你精準判斷

30世代經理人,大多以中階主管為主,每天必須面對的例行事務相當多,但是根據調查發現,他們認為「動腦想」跟「動手做」一樣重要,動腦想才能「做對的事」,而不只是「把事情做對」。近七成的經理人,每日會特別安排時間思考,而且思考所花費的時間至少在十五分鐘以上。為什麼他們要特別安排時間思考?深度思考為什麼很重要?

政治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副教授蕭瑞麟認為,深度思考有助於企業人士培養敏銳的判斷力,對於任何問題或現象,如果都視之為理所當然、照單全收,結果就只能得到常識,而無法萃取與形成有價值的知識。

蕭瑞麟建議,釐清思維可以透過正反合的辯證方式,例如「蘇格拉底」式的辨證法,透過辯證,思路會愈辯愈明愈深入。他指導碩士班學生,正反合至少要做三到四次,但博士班學生至少要十次,才能做到真正的深思考。蕭瑞麟更進一步強調,深思考要與閱讀相結合,才能發揮更大的效用,才不會淪入空想、亂想,「如果你沒有理論,你的思考只是漫無目的,沒有一個著力點。」

成功密碼3  秀活力 積極態度是突圍關鍵

升官、加薪靠什麼?優秀的專業技能、良好的人際關係,這兩項都重要,但在成功經理人心中,卻不是最重要。根據這次調查,高達91%受訪者勾選「積極的工作態度」這個選項,認為對升遷、加薪最有幫助,這不僅用在他們自己的經驗,也是他們判斷下屬發展潛力的重要依據。

程淑芬從小研究員做到今天全球知名券商的台灣區高級主管,她沒有含著金湯匙出生,沒有豐沛的人脈,從擔任最基層的研究員開始,一天工作至少十五個小時。努力call公司、讀資料,她謙虛說,今天的成就沒有特別祕訣,就是永遠做得比別人要求的更多,「努力,努力,再努力,我要求自己比別人再多點努力,這就是我的態度。」程淑芬說。

想要激發積極的工作態度,必須先找到對工作的熱情,國內著名影音後製公司視元素副總經理萬曉娟形容,她看待工作,就像談戀愛,因此不會喊苦。這次調查也發現,成功經理人每天工作超過九小時以上的比例,高達96%,長時間埋首在成堆的工作之中,如果沒有足夠的熱情與積極的態度,必定無法持久。

萬曉娟說,當她在考慮拔擢人才時,最重視的就是員工對自己的工作是不是抱持積極主動的態度、對工作內容有沒有興趣,如果只是抱持交差了事,對所謂有興趣的工作只有三分鐘熱度,她也不會考慮拔擢。

成功密碼4.練外語 學生時期的優先要務

調查顯示,大多數成功經理人,剛進職場與擔任主管後,最認真進修,這段期間的進修,以工作相關的專業技能最為重要,但在全球化的遊牧工作時代,第一外國語,甚至第二外國語,極其重要,等進入職場才加強,可能為時已晚,因此有62%的經理人建議,學生時代,最應該補強的就是語言能力。

開平餐飲學校的傑出校友劉一帆,今天之所以能夠站上國際舞台,成為國際知名飯店連鎖集團爭相邀請的西式料理大廚,憑藉的不僅是料理功夫,更重要的是,他在學生時代就靠自修的方式培養英文能力。當他在西華飯店工作時,正因為他能用熟練的英文與來自英國著名飯店的工作人員攀談,進而獲得對方賞識,進入百年飯店服務。

在調查中也可以發現,30世代經理人與過去認知的經理人有部分不同之處,其中最大的差異有兩項,第一項為大量使用科技工具,第二項是以「友情激勵」取代「嚴格管教」。

在科技工具的運用上,網路已是普遍化的工作與管理工具,調查發現,沒有經理人不使用網路,使用網路除了處理工作外,「使用電子郵件」、「看新聞」與「增加專業知識」是最重要的三種用途。

在管理風格上,過去師徒制講究的「嚴格管教」已改以「友情激勵」與「殷切指導」的風格居多。

時代在變,但成功者的特質,有所「變」卻也有所「不變」。工具、溝通方法或許變了,但閱讀、思考、積極態度,在這個變動的時代,卻依然歷久彌新。

大孩子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台大教授:我最擔心的不是吊車尾的,反而是第一名的學生

文 / 一流人    
2020-06-24
瀏覽數 46,250+
台大教授:我最擔心的不是吊車尾的,反而是第一名的學生
僅為情境配圖。取自unsplash
分享Line分享分享複製連結
 

編按:
本文作者為郭瑞祥,現任台大工商管理學系、商研所特聘教授。做為一名大學教授,郭瑞祥認為除了知識的傳遞,人生智慧與經驗的傳承更為重要。中年經歷罹癌、喪妻等人生重大轉折後,深刻體悟人生有許多問題,是沒有標準答案的。

當郭瑞祥被MIT指導教授點出求學觀念上的根本錯誤後,他開始反思追求漂亮成績的迷思。(本文摘自《勇敢做唯一的自己》一書,以下為摘文。)

一個當下椎心刺骨的B,釋放我長久以來讀書是為了追求漂亮成績的功利迷思,轉向真正的學習本質。

「老師,您可以幫我寫推薦信嗎? 這是我過去7個學期的成績單。」最近一位大四女同學來看我,希望我能為她撰寫申請研究所的推薦信。

看了她的成績,我嚇一跳,從大一到大四的過去7個學期,她每學期都是書卷獎得主! 在臥虎藏龍、會念書的學生比比皆是的台大校園,這並不容易,可見她多麼用功!

但我一開口,卻是潑了她一頭冷水,「同學,妳能不能不要繼續拿第一名?」「為什麼? 追求好成績有什麼不對嗎? 要申請國外的好學校念碩士、博士,難道不應該有好成績嗎?」面對她不解的神情,我請她在研究室坐下來,「讓我花一點時間,說個故事給妳聽好嗎?」

說實話,在台大教學18年,我最擔心的學生,不是成績吊車尾的同學,反而恰恰相反,竟是每一科都拿第一名的傳統好學生,最讓我放心不下......。這個故事,就從多年前一個很認真、也常拿書卷獎的台大學生說起。

曾經,有一個高中念建中、大學讀台大,在別人眼中考起試來一帆風順的台灣年輕人,在長期努力不懈下,終於如願以償來到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攻讀碩士與博士。當時,在他心中,「成功」的人生像是一條有軌跡可尋的直線,從麻省理工以漂亮成績畢業,等於拿到「成功」的第一個入門磚。

他告訴自己:「我來美國可是來讀書不是來玩的,好好拚功課吧!」這個台灣學子,從小念理工科,愛運動,愛念書,但對於美國的流行文化、同學間多采多姿的社交生活,格格不入、甚至手足無措。於是他一心向學,果然,念碩士的兩年與博士第一年,每一個科目都拿下漂亮的A!

在麻省理工,A就是最高的分數了,科科都拿A,真是不容易的好成績。他內心不免小小驕傲,頗以自己為榮,也一直以為,自己的指導教授,一定也為他高興,畢竟置身於一群天才學生中,他的好成績堪稱「第一名」呢。

全A成績,終於碰到大鐵板了。有一門陌生卻又必修的重要課程,他上了幾個月後,內心有數,成績大概不會太理想,雖然及格絕對沒問題,但A恐怕拿不到了。這個「好學生」乾脆壯士斷腕,期末考前,毅然退選這門課,避免成績單出現B的「恐怖」危機。

僅為情境配圖。取自shutterstock圖/僅為情境配圖。取自shutterstock

很多美國同學不理解,老師更覺得奇怪,學分費交了,也認真上了幾個月,為什麼他要退選? 只為了避免成績單不好看? 這個理由對美國人來說,太不可思議了! 來年,他再度挑戰這門必修課,一路穩紮穩打,加倍用心,但期末成績出爐後,他,竟拿到了第一個不是A的成績! 之前的退選,無異於一場時間與金錢的徒勞無功。

沮喪的他,有點難為情的去見了美國指導教授,甚至,帶著歉意去的。然而,指導教授卻十分開心的恭喜他! 恭喜他沒拿到A! 教授語重心長的說:「我真是太替你開心了! 你從今日起,再也不必為拿A、拿高分而念書,你總算可以放膽,去做更重要、更有價值的事情了!」

那,什麼才是更重要更有價值的事? 教授笑著回答:「去犯錯與創新吧!藉著課本教你的基礎,然後去有計畫的犯錯、嘗試創新。這才是有價值的!」

台灣小子,如當頭棒喝般醒悟:什麼才是追求知識的本質? 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不斷尋求突破,繼續為下一代累積新知,以創新動能造福人類社會,才是知識的本質。好吃的蛋糕是本質;而好成績,只是裝飾的美麗奶油花朵罷了。

「怕輸」心態造成保守的選擇

我,就是那上面故事裡的主角、曾經認錯方向的台灣小子。

當我被MIT指導教授,點出求學觀念上的根本錯誤後,其實是非常受用的。在此之前,我把所有的精神力氣、大概有九成,都放在完成作業、求取高分,而只拿一分的餘力,用以做研究。

但後來,我大幅度更改比例,變成了兩成力氣做功課,八成心思做新研究。以前,一拿到作業,就認真埋頭苦寫,確保盡善盡美以得好成績,後來卻變成了要交作業的前一天,才開始熬夜趕報告。

這並不是說我偷懶,而是我發覺,做新的研究才是更大的挑戰,收穫更多,所以我選擇先做研究。研究的過程,其實是一個無底洞,回報會比較慢,不像考試成績馬上就出來,但這才是真正的學習過程,而且雖然回報慢,收穫卻是札札實實、屬於自己的,不是考完試就一半還給老師的表面好成績。可以說:那個當下椎心刺骨的B,釋放我長久以來讀書是為了追求漂亮成績的功利迷思,轉向真正的學習本質。

觀念一改變,學習反而突飛猛進。大多數人要念6年方能結束的博士班,我4年就畢業了;因為我把時間與精神,花在對的地方、並做出了新的研究成果,最終得到了教授的肯定,畢業論文順利通過。

僅為情境配圖。蘇義傑攝圖/僅為情境配圖。蘇義傑攝

「怕輸」文化造成保守的心態

回到台灣教書後,這些年來,我對當時的心情又有一層新的體悟。當年我對科科A的追求,除了從小相信認真念書就是為了追求好成績的迷思,背後,更深的原因是「怕輸」。怕輸、怕沒面子的心理框架,一直到現在,仍然在很多個體、甚至很多企業發展上看到,形成一種保守的文化,妨礙創新的嘗試。

台大管理學院每年都送很多學生到國外著名大學做交換學生。最近一個同學從北歐的大學交換半年回來,與我分享心得。

她的班上有一半是當地學生,另一半是來自義大利、法國、德國、韓國、印度等全球各地的交換學生,有很多分組討論和報告要做。她發現,台灣去的學生,理論學得很札實,程度一點也不輸外國學生,但自信心明顯比較不足,即使有自己獨特的看法與觀點,但不那麼能夠系統化組織與勇於提出思辯討論。相較之下,「歐洲的年輕學生可能理論基礎比不上我們,但他們不害怕,很敢說出口,討論激盪,發現真的有興趣的地方,再去深入鑽研,很有創意和想像力。」

她的心得我完全瞭解。因為怕輸怕被別人笑的心理,出現在許多層面上,例如阻礙學習新語言(不敢開口怕被笑)、討論課上沉默者占多數,發言的永遠那幾個,但下了課大家卻七嘴八舌意見多多。

這樣的案例在企業發展中也是層出不窮。如果企業躲在舒適區中,無法打破自己過去的勝利方程式,當時不我予,很容易就被時代的巨輪給吞滅。例如柯達(Kodak)公司,主宰軟片市場將近一百餘年,在1980年代末期達到頂峰。面對數位技術的興起,柯達並不是沒有注意到,甚至在數位技術上很早就投入了相當多資源,但為何仍然由盛而衰,在2011年10月宣布破產呢? 仔細分析,柯達失敗來自於兩種「慣性」:

認知慣性:

柯達的高層多為學化學出身,同質性太高,在審視產業情勢及制定策略時,陷入以往慣常的思維方式。因為「刮鬍刀/刀片」的「框架鎖定」,也就是刮鬍刀(相機)很便宜,但刀片耗材(軟片)才是利潤的主要來源。這樣的盲點導致在新產品發展中,柯達「看不懂」新的市場規則,也「看不起」低利潤的數位產品,導致後來在數位產品的競爭中節節敗退。例如,柯達第一個上市的數位產品,居然是相片光碟。顧客需將整捲底片,送至軟片沖洗店沖洗。唯一的改變,只是將影像儲存在碟片中。更可笑的是,顧客必須額外花20美元,購買這張光碟片。

柯達底片。取自維基百科圖/柯達底片。取自維基百科

行動慣性:

在柯達引進外界來的執行長之後,認知慣性的因素雖然排除,但是公司中階主管的反彈,以及心態過於保守的文化因素,造成了行動慣性。過去產業特質讓柯達盡量避免風險性或創新性的做法,現在員工深恐新的科技會讓自己工作不保,既然「看不開」就會抵制,造成轉型上極大的阻力。

認知慣性讓我們只習慣於過去的勝利方法,而忽視了創新能力的培養。行動慣性讓我們不敢犯錯與怕輸,一味的躲在舒適區中打轉。對比我年輕時全部力氣放在追求「全A」,一樣是只想留在最確信的成功方程式,忽略環境變了,麻省理工定義的「好學生」和台灣的完全不一樣。

我曾經反省,為何必須到了美國求學、從別人的文化反射出來,才看清自己的迷思? 為什麼在台灣時,從來沒有發現過、從來沒有反省過?

答案很簡單。在台灣現有的升學制度下,包含高中基測、大學學測,我們的遊戲規則就是,誰會考試,誰就是贏家!20年前,我念書時如此,現在亦然。

或許,大學前的遊戲規則,真是如此,但是,我們的人生,從考完大學起,就再也不是科科得A者保證勝利了

不論人生或企業,唯有能認清環境變化,敢於跨出舒適區,追求本質的創新,才能永保成長動能。從此刻起,掙脫只求第一的魔咒,擺脫怕輸的包袱,大步往前走吧!

《勇敢做唯一的自己:台大教授郭瑞祥的人生管理學》一書,郭瑞祥、陳建豪著,天下文化出版。圖/《勇敢做唯一的自己:台大教授郭瑞祥的人生管理學》一書,郭瑞祥、陳建豪著,天下文化出版。

 
 
 
 

大孩子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真正決定你人生高度的,其實不是「眼界」!

深度比見識和體驗更重要
文 / 一流人    
2019-11-01
瀏覽數 13,550+
真正決定你人生高度的,其實不是「眼界」!
僅為情境配圖。圖片來源:pixabay
分享Line分享分享複製連結
 

小靜出生於四線城市,畢業後來到上海找工作。她奮鬥了五年,當中經歷了記不清的節日、假日加班;每天頂著攝氏40度的高溫,擠一個多小時公車去上班;住在一開燈就能看到蟑螂四竄的地下室裡等……各種離鄉背井的艱辛她幾乎都嘗遍了。五年後,她終於能拿著一份看得過去的薪水,不算委屈地生活。

大城市生生不息的繁榮、衣食住行的便捷,以及相對公平的機會讓小靜打開了眼界,她認定上海就是此生安居樂業的第二故鄉。小靜心中的藍圖是創業開公司,讓自己的孩子讀得起國際學校,然後出國讀書,去見識世界的另一種樣子。

小麗也生長於四線城市,畢業後也來到上海找工作。在上海工作的一年裡,她見過陸家嘴車水馬龍的川流不息,看過淮海路鱗次櫛比的名牌店鋪,體驗過搭乘一小時的高鐵就能去西湖邊看風景的便捷。可是,一年後小麗還是離開了上海,回到了那座讓她更如魚得水的偏遠家鄉。她和小靜看到了一樣的風景,終究還是覺得所謂大城市也就是那麼回事。

小麗心中的藍圖,是在家鄉找一份收入不高但穩定的工作,讓自己的孩子考得進當初自己就讀的市區重點學校,然後去大城市好一點的大學讀書,畢業後再找一份安穩的工作。

且不論兩人將來誰會生活得更幸福,畢竟幸福指數不絕對取決於城市的等級,只是她們都在大城市見了相同的世面、打開了所謂的眼界,為什麼最後的選擇和發展平臺會如此不同?

深度比見識和體驗更重要

所謂的眼界,充其量只是你看到的一場風景,它並不能決定你人生的高度;只有把看到的風景記在心裡、走過腦子、付諸行動,才能墊高人生的高度。

這就好比人人都說自己喜歡旅行,能對去過的地方如數家珍。可是,當你問他那裡最具特色的風景是什麼、哪些景致最打動你時,很少有人能說得上來,因為他們把眼中的風景都留在了相機和社群軟體裡。

所以,不是走過很多山山水水就能成為旅行家;不是聞過很多書香就能成為書評人;不是嘗過很多餐廳就能成為美食家。當我們對事物的態度是浮光掠影,它們回報的也只能是驚鴻一瞥的震撼和驚豔,隨著餘波漸逝,最後什麼都不會留下。

說白了,人生最需要的不是體驗和見識,而是能耐得住性子往下沉的深度。所謂「耐得住性子往下沉」,具體來說其實就是三個詞:用心、行動和等待

我將分述如下:

◎ 用心—

我們都聽過麥爾坎.葛拉威爾的〈一萬小時定律〉(編按:源自葛拉威爾的著作《異數:超凡與平凡的界線在哪裡?》;而一年約有8765小時),就算我們真的能對某件事持之以恆五年以上,但大多數人付出的不過是重複,這也是為什麼父母做了幾十年飯,它們最終也只能成為你小時候的味道,而不是《舌尖上的中國》或入選米其林。你不能說父母不用心,只是大家都習慣了用熟練去代替思考。畢竟,熟練能帶來安全感和舒適感,正常人不會沒事找事地一再挑戰自己。

所以,一萬小時不是重點,關鍵是前面是否有「用心」這個詞,當下流行的說法就是「刻意練習」。

關於這方面,問答網站「知乎」的答主田吉順,就做過很好的詮釋:

「首先,刻意訓練的目標,就是要讓自己成為頂尖級的專家,要有為此而努力的精神動力。如果你僅僅是喜歡這種活動、僅僅靠愛好支撐,而不是以頂尖專家作為目標,在一些反覆的訓練之後,你的愛好可能會被耗盡,而刻意訓練的過程常常是痛苦的、枯燥的,可以說是磨煉。如果沒有足夠的精神動力,可能很難堅持下去。刻意訓練折磨人的原因在於,它迫使你一直處於認知階段,在這個階段,你得不停地關注並且努力提高自己的訓練效果,而無法進入無意識階段。

這樣看來,刻意訓練就是訓練你的經驗系統,透過訓練,你可以在無意識狀態下行動,並且在相應領域內不必集中精神,就能進行更高水準的思考。

刻意訓練當然包括一些重複性的訓練,但又遠不止於此,它需要你以更加嚴格、刻苦的訓練來突破水準的瓶頸。它和普通的重複性訓練最重要的不同在於回饋,意即需要有專業人士的指點。

全球暢銷書《凝視死亡:一位外科醫師對衰老與死亡的思索》作者阿圖.葛文德,是2010年「全球最具有影響力100人」中唯一的一位醫生。葛文德曾經描述,自己工作多年之後,雖然已經達到一定水準,但總覺得突破不了上升的瓶頸。於是他出錢雇了一位資深退休的外科醫生,請他在自己手術時在旁觀看,然後給出批評意見。結果葛文德發現,自己在很多細節上其實都是有改善空間的。

尋求回饋的目的,就是把理性判斷內化到你的直覺中,而光靠直覺很難發現自己的問題,所以就需要專業人士來指出。

◎行動

至於行動,就更好理解了,你首先得「踏破鐵鞋」後,才有資格去感嘆那句「得來全不費功夫」。我個人非常推崇「行動至上」,哪怕帶著一些莽撞和迷茫的成分。因為我從來不相信有思慮周全這回事,不相信有完美主義(我比較相信「接近完美主義」),更不相信萬事俱備。我們的整個人生就是曠日持久,需要甩開膀子大幹一場的運動,因為誰都不會善待、眷顧你我到不需要我們付出任何行動,僅憑思考就能把通關金鑰交給你的地步。

我非常信奉一個公式:解決問題= 澈底動腦的思考力+不辭辛苦的行動力可惜很多時候,我們只做到了等號右邊的第一步。

大家不妨回憶一下:你是不是也曾為了提高自己的效率,鑽研了一堆時間管理方法,從待辦事項列表、每週計畫到番茄工作法……但你每天的進度都如期完成了嗎?你是不是也曾想過要好好吸收書本裡的知識(而不只是泛泛一讀),於是學習了一堆做讀書筆記的方法:康奈爾筆記法則、心智圖、塗鴉筆記,然後你真的有吸收每本書裡的菁華嗎?

為什麼讀了那麼多方法論、懶人包、速成法,還是覺得兩手抓瞎?原因很簡單,因為我們只是思考、學習,然後就結束了,缺少了最關鍵的一步——執行!

生活和工作是在我們每天解決諸多大小問題中度過的,解決問題的過程永遠應該包含兩部分內容:想和做。但受現在社會大趨勢影響,我們往往更容易去做個四體不勤的「思想家」(這可不是什麼恭維)。所以,求誰都不如求己——既要求自己的大腦,更別忘了軀幹和四肢也要跟上。

◎ 等待

有了用心和行動做基礎,剩下的事就是等待。

這個論調聽上去有些悲觀,但換個角度想,誰能確保我們的用心和行動方向就是正確的呢?總需要讓時間這把手術刀,去開膛剖肚地觀察和驗證吧。

不要沉迷於立竿見影、速成、一夜成名或暴富,否則,我們會把自己逼得要嘛發瘋、要嘛放棄、要嘛走上歪門邪道。做人需要做的不是投機,而是抓住時機,並且在碰上時機前和遇到時機後的日子裡,氣沉丹田、心平氣和地鍛鍊自己。

等待很磨人,不過在「但願人長久」和「朝露待日晞」之間,你更願意選擇哪一個呢?

***

用心、行動、等待,這三個詞真是千年老梗了,但它們之所以還能在我們的生活裡頻頻露面,我想還是因為雖然大家都懂,可我們就是過不好自己的生活。而更重要的原因是,我們總喜歡用「眼界」這個高端又看似真理的詞去掩蓋它們,以為有了眼界就能無敵。其實,能斬獲美好人生的人,哪一個不是用細細碾磨、苦心經營換來的呢?

真正決定你人生高度的,其實不是「眼界」!本文節錄自:《焦慮也沒關係!與焦慮和平共存的生活法則》一書,思小妞著,方舟文化出版 。

 
 
 
 

大孩子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歐巴馬勉勵畢業生:做你認為正確的事,而不是自我感覺良好的事

歐巴馬對畢業生最真誠的人生建言
文 / 魯皓平    
2020-05-18
瀏覽數 32,200+
歐巴馬勉勵畢業生:做你認為正確的事,而不是自我感覺良好的事
分享Line分享分享複製連結
 

歐巴馬:畢業也標誌著你進入成年,這是你開始可以掌控自己生活的時間,並面對自己未來最重要的事。

時序進入5月,又到了鳳凰花開的時節,在每年這個美國(USA)學生最繁忙的畢業日子裡,今年卻因為新冠肺炎的影響讓許多學校的畢業典禮硬生生取消──少了離別時的傷感、卻也失去了敘舊寒暄的契機,讓這場也許本來應該溫馨的場合,被迫必須獨自面對未來的挑戰。

《CNN》有鑑於時局的狀況,特別為全美的高中應屆畢業生舉辦了一場線上畢業典禮,而畢業典禮中最不可或缺的,自然是名人專家們的致詞和分享,因此主辦單位邀請了眾多大咖在電視機前分享自己的人生經驗談,包含NBA「詹皇」詹姆士(LeBron James)、「神力女超人」蓋兒加朵(Gal Gadot)、MLB洋基明星三壘手A-Rod、美國前總統柯林頓(Bill Clinton)等。

歐巴馬勉勵畢業生圖/歐巴馬勉勵畢業生

而其中最受矚目的,當屬美國前總統歐巴馬(Barack Obama)。以下是他感人的致詞全文

在任何情況下,畢業都是一項重大的成就。你們當中有些人必須克服重重的障礙,無論是生病、父母失去工作、還是生活在各種你總是打不進的小圈圈中,這都是成長過程必經的挑戰,你們所有人都必須面對社交媒體所帶來的壓力,甚至校園槍擊案的恐懼及氣候變化的陰影。

因為疫情的影響,你一直期待著的畢業典禮無法實現,但請別失望,這些挫折很快就會過去。

雖然我對自己高中畢業的記憶不多,但我知道也許不要坐在台下聽冗長的演講並不是壞事,畢竟許多人會滔滔不絕,加上畢業帽戴起來也不是很舒服。一旦眼前的公衛危機結束,未來你會有許多的時間和朋友見面。

然而,真正的事實是,畢業也標誌著你進入成年,這是你開始可以掌控自己生活的時間,並面對自己未來最重要的事情:你想要追求的職業、想要和誰建立家庭──用你賴以生存的價值觀。

鑒於目前世界經濟狀況,這確實有點嚇人,包含上大學的挑戰,以及找到第一份工作將變得更加艱難,即使相對富裕的家庭,也正面臨的巨大的不確定性。

不過,這些挑戰也意味著你將比某些世代更快速地成長。疾病的大流行暴露了美國許多深層的問題,像是嚴重的經濟不平等、持續的種族差距到最基本的醫療保健,許多年輕人意識到,舊有的做事方式已經行不通了,未來的社會和民主唯有在我們互相思考彼此、為他人著想時,才能夠發揮作用。

這也拉開了另一個難題的序幕:一旦我們的童年結束,我們最終都必須接受這個真理,你曾經認為的負責成年人都在做些什麼?他們也沒有所謂的答案、甚至沒有問正確的問題,因此,如果世界能夠變得更好,那將取決於你。

我要提供給大家3個不同的建議。

歐巴馬提供他人生的建言和方法圖/歐巴馬提供他人生的建言和方法

首先,不要害怕。美國之前曾經經歷過更艱難的時期,例如奴隸制度、南北戰爭、飢荒、疾病、經濟大蕭條和911事件,每次挫折使我們更強大時,都是因為新一代的年輕人,就像是你一樣,從過去的錯誤中汲取教訓,並了解該如何才能把事情變得更好。

第二,做你認為正確的事。如果只是做自我感覺良好、方便、容易的事情,那就是小孩子的想法,不幸的是,依然有許多所謂的成年人、包含一些有奇特頭銜和重要工作的大人物,依然以這樣的方式思考──這就是當前社會如此混亂的原因。

我希望你以持久的價值觀為基礎,例如誠實、勤奮、責任、公平、慷慨、尊重他人。你不可能每次都做對,而會像許多人一樣都犯了錯誤,但是,若能傾聽內心的聲音,即便很難、會遇上種種挑戰,人們也會注意到,你將會成為解決問題的一份子,而不是製造問題的那種人。

最後,建立一個團隊,因為沒有人能獨自做大事。現在,當人們感到害怕時,往往很容易產生憤世嫉俗的聲音,甚至遇上不同的質疑聲浪。

但如果我們要度過這些困難的時期、如果我們要創造一個每個人都有機會找到工作並能夠負擔大學學費的世界、如果我們要保護環境並戰勝未來的流行病……那麼我們將不得不一起做。

因此,要在競爭下學習、捍衛彼此的權益,拋棄所有分裂我們的舊思維方式──性別歧視、種族偏見、貪婪──並使世界走上一條不同的道路。

恭喜2020年的畢業生,讓我們一起感到驕傲。

 
 
 
 

大孩子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你是CEO最需要的管理人才嗎?從一篇論文見真章!

2020-05-27
瀏覽數 6,250+
你是CEO最需要的管理人才嗎?從一篇論文見真章!
2019富邦人壽管理博碩士論文獎頒獎典禮
分享Line分享分享複製連結
 

你,是CEO最需要的管理人才嗎?在知識經濟時代,人才,是企業能否持續成長的關鍵;不斷創新的科技正在改變未來產業的面貌,企業的管理模式也勢必將不斷蛻變與進化,以迎合市場的需求與變化。而競育人才,已是全球各國共同的命題。想要成為企業最需要的人才,必須具備哪些不一樣的特質,才能從職場菜鳥變天菜?怎樣才能讓學歷更給力,為往後的職涯經歷築下更紮實的基礎?這1、20年來,台灣的產官學研正不斷發揮關鍵影響力,為年輕人創造一個可以發揮潛力的競爭舞台,你準備好了嗎?

突破瓶頸,和現代化管理制度接軌

面對未來充滿巨變的世界,台灣擁有足夠的管理人才嗎?人才缺口,一直是台灣國家競爭力的隱憂。觀察台灣人才趨勢變化長達30年,遠見雜誌社長兼《哈佛商業評論》全球繁體中文版執行長楊瑪利提出她的觀察。相較一般擁有完整管理團隊的大企業、科技大廠,佔台灣比重達9成的中小企業,很多都缺乏管理人才。究其原因,主要是創辦人的學歷普遍不高,很多甚至都是黑手起家。但從第二代的接班計劃來看,85%台灣中小家族企業已有傳承計畫,這些從小跟著父母在工廠長大的第二代,很多都擁有MBA學位,並具備現代化的管理知識,不時充實自己,培養專業管理能力,這也是很多第二代有辦法把公司從第一代的小規模拓展到2、30億營業額的規模,讓公司能夠和現代化的管理制度接軌。

遠見雜誌社長兼《哈佛商業評論》全球繁體中文版執行長楊瑪利圖/遠見雜誌社長兼《哈佛商業評論》全球繁體中文版執行長楊瑪利

「當公司大到一定程度,自然就會發現有管理的瓶頸,需要很多科技的工具、系統化的制度」,透過新的思維,公司才能持續成長,往下一個階段邁進。對於當今的企業來說,由於所處的市場環境、趨勢變化都日益複雜,人才的特性與能力是否與時俱進,也成為企業營運的重大挑戰。

發揮創造力,從一篇論文發掘好人才

在這場無煙硝的人才資源戰爭裡,台灣的產官學研也發揮關鍵力量,帶動企業發展,從激烈的市場競爭中開拓出一線先機。高學歷不一定是求職就業的保證,但紮實的學習課程、補充實務經驗的實習、富有創造力的論文,甚至是多元的學習經驗、得獎紀錄、認證,都是判斷人才的評量之一。曾任政大校長的周行一特別指出撰寫博、碩士論文,是訓練學生培養創造力關鍵。

政大財務管理學系特聘教授兼《哈佛商業評論》繁體中文版編委員會召集人周行一圖/政大財務管理學系特聘教授兼《哈佛商業評論》繁體中文版編委員會召集人周行一

「不管是哪個領域都需要申論的,因為這是一個基本邏輯的訓練」,從美國回台,他發現台灣的學生習慣背書、考試,習慣被動式解決問題,缺乏發現問題、找資料、分析、形成一套自己的想法。「寫論文很重要的一件事就是訓練學生培養自己的創造力」,他鼓勵學生去找有興趣的、值得研究的題目。其次,教導這些網路原生世代,如何閱讀、並尊重別人的文章,如果只是不斷複製、黏貼,那屬於你的觀點、內容在哪裡?

未來企業管理重點:遠距管理+數位轉型

寫論文,對周行一來說,是訓練學生的方式,而對創造一個「產官學研合作的平台」的管科會來說,提供一個論文獎的平台,鼓勵老師、學生投稿,讓學術理論與實務可以連結,也為台灣的企業界,提供更接地氣的管理人才,形成一個正向循環。

像蔓延全球的新冠肺炎,考驗全球企業的危機管理與應變力,相關論文的比重就會增加,隨著環境的變動加以調整,真正跟實務做連結。楊瑪利也分享,面對疫情,未來企業管理的重點,重點在於遠距管理和數位轉型。身為管理者必須具備分析整理外部動態的能力,快速形成新的團隊,面對問題快速重整,快速解決問題,核心是快速解決客戶的問題,滿足客戶的需求。

社團法人中華民國管理科學學會劉維琪理事長進一步說明「富邦人壽管理博碩士論文獎」在富邦人壽長期支持下,不僅增設最佳實務應用獎,並於2019年加入博士組擴大研究獎勵,總收件數近750篇論文投稿,光評審有300位老師,堪稱是產官學研界的盛典。

社團法人中華民國管理科學學會理事長劉維琪圖/社團法人中華民國管理科學學會理事長劉維琪

富邦人壽總經理陳俊伴表示,論文的核心價值在於切合環境的需要,企業致力深耕產學合作,鼓勵同學主動發現研究問題,從策略思考、整合分析的梳理過程,且必須不斷隨著產業的創新而創新,提升個人職場競爭力,也能藉此平台讓各界看見年輕學子的無限潛能。

富邦人壽總經理陳俊伴圖/富邦人壽總經理陳俊伴

得獎,是讓更多人為你的論文認證

周行一認為「得獎本身也是我們拿來篩檢能力的工具」,「每個獎的存在都有他很好的初衷」,楊瑪利認為論文獎的目的在於培養管理學界新秀,未來有可能變成很好的教授,或是卓越的企業管理人才,可以說是長遠的人才深耕的計畫,這三位管理學界的達人不僅希望未來有更多企業共襄盛舉,也鼓勵更多老師、學生勇敢挑戰自己,和更多優秀的管理人才相互切磋。得獎,是讓更多人為你的論文認證,重點是,你必須擁有終身學習的能力,這也是這個快速變動的時代,你可以帶著走的能力;不斷活到老學到老。

 

 

2020富邦人壽管理博碩士論文獎圖/2020富邦人壽管理博碩士論文獎

▲2020富邦人壽管理博碩士論文獎詳細資訊請見https://mba.management.org.tw/

大孩子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下流世代」 注定比上一代更貧窮

「新冠」青年還未踏出校園,就開始透支人生
文 / 彭杏珠    攝影 / 蘇義傑
2020-05-31
瀏覽數 22,000+
「下流世代」 注定比上一代更貧窮
圖/邁入社會的年輕人恐淪「下流世代」。蘇義傑攝
分享Line分享分享複製連結
 

當世界各國大撒幣,祭出各式紓困方案,也象徵後代子孫將承接難以想像的龐大債務。新冠病毒不僅襲擊人體健康,年輕人也將加速淪為貧困一族。

人類史上將首次出現比父母更貧窮的下一代!英國作家馬克.湯瑪斯(Mark E.Thomas)稱為「下流世代」。只是,沒想到新冠病毒橫空出世,更加速年輕人淪為貧困一族。

打開「全球債務時鐘」網頁,數據不停跳動累計,速度之快遠超越世界的人口時鐘。債務飆漲宛如失速列車,累計疫情紓困金額已超過8.5兆美元(約255.17兆台幣),仍無踩煞車跡象。

青年均貧,差別僅一般窮與非常窮 

IMF(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更預估2020年全球政府總債務將升至133.37兆美元(約4003.77兆台幣),占全年GDP的96.4%,全世界78億人口辛苦一整年所得,剛好還「新冠疫情」的債而已。

連防疫模範生台灣也無法倖免,總共祭出1.05兆台幣的疫情紓困計畫。截至今年3月底,中央與地方債務達6兆4731億元,平均每人負債27.22萬元,如加計軍公教、勞保等潛藏負債17兆6180億元,每人債務將增至101.3萬。

這也讓20至25歲「新冠世代」的負擔更為沉重。政大企管系應屆畢業生王曉方(化名)早就知道政府債築高台,疫情過後更為恐慌,「我對未來沒有信心,勞保退休金一定會提早破產,我們根本享受不到,」她感到前景一片黯淡。

不少學生在校就背了一身債。107學年度,含高中以上學生的學貸人數為25萬8789人,貸款金額約199億元。進入職場後,又得面臨低薪窘境,根據主計處調查顯示,2003年1~10月,與2019年同期相比,名目薪資增加20.22%,還追不上消費者物價指數(CPI)成長幅度20.61%,導致薪資水準倒退16年。

其中,又以青年影響最深。觀察2018年受雇員工薪資的中位數,未滿25歲的年薪中位數最低,僅為33.7萬元,代表有過半數25歲以下青年還拿不到這個薪水。今年受到疫情打擊,3月的經常性薪資比2月還下滑,年增率跌破2%,創下39年來同期的負成長,預估4月的數據會更難看。

今年畢業於北藝大舞蹈研究所的曹俊偉(化名)已抱定找不到工作的心理準備。每當想起學長姐說,20幾年前到雲門當舞者月薪4萬多元,現在2萬3000多元時,他透露淡淡的憂傷,「對我來說,多數青年都屬於貧窮階級,只是一般窮與非常窮的區隔而已。」

台大社會工作學系教授古允文悲觀地說,疫情對新冠世代雪上加霜,青年貧窮與低薪已躍升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國家「21世紀必須處理的首要課題」。

「黑手變富豪」傳奇難再現 

上個世代還能透過社會流動改變命運,如今愈來愈困難。階級複製讓台灣難以再現貧民總統,更多人恐淪為下流世代。

台北大學社會系主任陳易甫分析,台灣代間與代內的社會流動趨於成熟與穩定。「黑手變富豪」的郭台銘,就是代間流動的代表,但以後很難再複製。現在連代內的社會流動都相對不易,當青年不具備核心競爭力,跟不上產業鏈重組腳步,一旦進入中下階層,想流動到社會地位較高的階層,機率不高,「最好能另闢蹊徑,才有機會向上流動,」陳易甫建議。

去年橫掃奧斯卡多個獎項的韓國電影《寄生上流》,描述富豪與窮人間的故事,絕非異想天開。台灣主計處2019年9月發布最新的調查結果,2018年台灣家庭收支分成五組,最高所得組比最低組高出6.09倍,為近六年最高,顯示台灣的貧富差距正不斷拉大。

淡江大學財務金融系教授李沃牆坦言,「窮者愈窮,富者愈富」的現象不可能翻轉,並引杜甫的詩句「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來描述社會兩極化的差距,「這種情況自古有之,永遠無法彌平,現在更為惡化,」他似乎看不到希望。

今年畢業於台大的吳欣怡(化名)早已體會到什麼是貧富落差。她家境小康,要靠打工積攢學費跟生活費,班上不少家境優渥的同學,在外住宿,月租1萬多元,豪氣吹冷氣,每餐飯錢300元稀鬆平常。「看他們拿的手機、電腦、穿著就知道家世背景,有些申請生活補助費的同學會感到自卑,自然而然不想與這些同學往來,變得更為自閉。」

這群新冠世代正是英國作家馬克.湯瑪斯 (Mark Thomas)《下流世代:我們注定比父母更貧窮》一書描寫的對象。馬克在書中指出,近代史上從未有過比父母貧窮的世代,然而,現在我們正在見證,大多數人被迫接受愈來愈少的薪資分配,20到30歲的這個世代,將是歷史上第一個比上一代更窮的人,如果我們無所作為,30年後,大多數人將活在貧困或近貧狀態。

2019年4月,國發會在「經濟研究年刊」的一項調查顯示,2017年,20至24歲族群的實質經常性薪資,僅是1999年的91%,文中並警告,四大原因導致近20年來青年薪資成長停滯,已影響青年勞工經濟安全、社會安定,且伴隨物價、房價攀升,青年陷入「工作貧窮」(working poor),連帶影響民間消費成長,形成惡性循環。這項調查也佐證了馬克「我們注定比父母更貧窮」的看法。

職涯選擇,成主宰未來關鍵 

台大國家發展研究所副教授辛炳隆分析,隨著經濟發展從「勞力密集」轉向「資本密集」「知識密集」,財富轉向資本家和白領高知識分子移動。約莫從1990年代起,經濟成長率和實質薪資增幅就開始脫勾,上一世代又透過置產累積財富,世代間的貧富落差更為嚴重。

新冠世代還未享受福利政策,就提前透支。新聞系大四學生林芳如(化名)說,我們還沒踏出校門就是「赤字」人生,「從小就常聽到低薪倒退16、17年的新聞,我當然無法接受,所以決定念研究所,至少起薪多個3000~5000元,」林芳如想用「五年一貫」方式儘早拿到碩士學位,翻轉命運。

王曉方也做好儲備競爭力的準備。她認為不管在校成績多好,都還要比別人更努力。持續精進語文與專業,待景氣好轉時,才能爭取到好職缺與薪資。

誠然,造成青年低薪、貧窮的因素眾多,但中華經濟研究院副院長王健全建議,不要再過度投資教育,並非人人都要讀大學,讓適合技職路線的學生提早就業。政府應趁疫情過後,加快服務業產業化、國際化的腳步。

辛炳隆則提醒青年,不要抱怨低薪,卻一直往低薪行業走。政府必須讓學生重新認識製造業,消弭對工廠的負面印象,引導做出合適的職涯選擇。

新冠病毒恐將加速年輕人變成「下流世代」,此議題已引起社會學家的注意,期許疫情過後,各界能正視世代不公的問題,讓台灣不要出現比父母更貧窮的下一代。

 
 
 
 
分享Line分享分享複製連結
畢業失業職場薪資貧富差距武漢肺炎2019新型冠狀病毒
  •  

大孩子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為什麼貧富不均和教育有關?這是問題根源嗎?
2020-04-05 17:00
 / u讀小編

為什麼貧富不均和教育有關

對於來美國遊玩的歐洲人而言,最令人心滿意足又鼓舞人心的一面,就是沒有強烈的社會階級。即便現今階級概念仍在英國和(恐怕絕大多數居民都會不痛快地加以否認)法國這樣的國家滲透。藍領勞工對其在社會中的地位,感受與白領專業人士截然不同。這點當然會影響到他們對自我的感受,也會影響他們的志向和政治意向。

相反的,階級概念在美國孤掌難鳴。事實上,接受民意調查時絕大多數美國人──年薪兩萬到三十萬的皆然──都會回答他們屬於中產階級。我始終認為這點是舊世界和新世界之間最根本的一個文化差異,這樣一個差異,使得美國人具有強烈的企業家精神,它也是造成面對貧富差距與再分配問題時,態度有所分歧的原因。

圖/Pixabay
圖/Pixabay
可是,不論美國人的自我認知為何,收入程度的差距不斷擴大。這個擴大具有強烈的地理因素,同時也是技能導向。【表7-1】顯示,全職男性勞工的鐘點薪資,自一九八○年以來,按著他們的教育程度而改變。今天,高中學歷和高中以下學歷的男性,薪水比他們在一九八○年時低。相反的,大學學歷勞工的薪水卻大幅增加。其增加的數字甚至比碩士或博士學位勞工還要多。

圖7-1
圖7-1
「大學文憑薪資溢酬」(college wage premium)──高中和大學學歷勞工間的薪水鴻溝──是勞動經濟學家們最常用來追蹤勞動市場不平等的依據標準,因為它最能捕捉到典型有技能勞工與典型無技能勞工之間的差異性。一九八○年時的「溢酬」相對小──只有百分之三十一──可是從此往後每年都在增加,如今已是一九八○年時的兩倍。倘若論及在其他方面補貼的百分比,這個差距甚至更高,大學畢業生很容易找到雇主支付健保和其他優渥的房屋津貼。

貧富差距如今是個熱議題。

有個廣為流傳的誤解是,美國的不平等全都是金字塔頂端百分之一和其餘百分之九十九之間的鴻溝造成的。雖然超級富有讓人有無限遐想,但他們的所得卻不是造成這些數據的主要因素。這些數字並未反映出我們與紐約第五大道上坐擁頂樓豪宅的百萬富翁、或手握百萬股票選擇權的科技新貴間的差距。相反的,這些數字反映的是典型大學畢業生和典型高中畢業生之間的差異:做著尋常工作、家庭平凡、繳著各種貸款的凡夫俗子。

即使把所有執行長和金融家從數字裡剔除,這張表格也不會有太大的變化。美國今天最大的不平等,不在於數千計的企業鉅子。誠然,他們的財富占比增長是個問題,其重要程度卻不如教育造成的快速差距;四千五百萬大學學歷勞工與八千萬低學歷勞工間差距日增。


我們即將發現,這種差異才是真正影響大家生活──人們的生活水準、家庭穩定性、健康,甚至下一代健康的禍首。

另一個誤解是,貧富差距的加劇,泰半起因於太過深思熟慮的經濟政策:最低薪資的真正價值衰退,以往捍衛低薪勞工的工會等制度式微,還有,普遍傾向放鬆管制(deregulation)。但是審慎解讀這份數據會發現,制度上的因素只是次要影響力。貧富差距在過去三十年來,一直都在歐洲、亞洲和美洲各地增長──每個地區都有不同的勞動力市場制度、規章、賦稅政策、工會介入及最低薪資的各種標準。在美國,貧富差距在最低薪資很高的藍州和在最低薪資很低的紅州,都同樣增長,而大多數的產業都是,不論工會比例高或低都一樣。

事實上,貧富差距的趨勢,反映出越來越深層也越來越結構性的作用力。

最近有一份大規模研究顯示,供需變化是對這些趨勢的最好解釋──換言之,對大學學歷勞工的需求增加,但供應量卻減緩。哈佛大學經濟學家賴瑞.卡茨(Larry Katz)和克勞蒂亞.戈爾丁(Claudia Goldin)曾調查,二十世紀以來的供需狀況,發現本世紀裡絕大部分的時間,供應量都超過需求量,這使得薪資不平等的失衡狀態受到控制。

美國人上大學的比例在一九五○至一九六○年代迅速激增,因此,大學和高中畢業生所得的鴻溝保持穩定或衰退。可是在過去四十年間,需求量大增,失衡狀態也暴增。需求量失衡的情形尤其對男性最顯著:從一九八○年到今天為止,大學學歷男性白人(年紀介於二十五至三十四歲間)增長幾乎少得可憐,只從百分之二十二上升至百分之二十六。

所幸,女性的數據看起來好一點:雖然她們起步慢,但近年來再度迎頭趕上。時至今日,最近擁有大學學歷的有六成是女性,僅四成是男性,這是自一九八○年以來最顯著的變化,當年情況正好顛倒。兩位哈佛經濟學家認為,如果大學學歷者自一九八○年來數量的增長,能與早期的比例相當,那麼美國的貧富差距將會降至過去三十年的水準,不會加劇。

對此該如何是好?

我們知道有技能勞工之所以需求量增加的原因:科技進步、全球化、外包,還有傳統產業式微轉移。而我們也看到轉向由人力資本引發的概念主導經濟,對美國有益。因此,對技能勞動力需求量的暴增,政府幾乎不能也不該加以限制。


再者,我們是可以做相當多的努力來增加其供應量。

不妨暫退一步來看,有技能勞動力的供應量減緩,著實讓人困惑。既然大學學歷勞工的薪水,已較低學歷勞工的增長多那麼多,為什麼沒有更多青年利用這個優勢,躋身大學之門?遇到這個問題時,標準回應全都歸咎於大學學費高漲:一九七○年代時大學是平價的,但從那時起,私立和公立學術機構的費用扶搖直上。

耶魯大學的學費從一九八○年的六千兩百一十美元,漲到如今的四萬零五百美元。柏克萊的學費從一九八○年的七百七十六美元,飆升到今天的一萬三千五百美元,其漲幅更高。這些都不是例外。美國典型大學的學費,在過去三十年來已經增長了十倍,遠遠多於經濟方面絕大部分商品或銷售服務。

這是問題的根源嗎?

十七歲的年輕人多數會認為,上大學可以搬出父母家、體驗新人生,偶爾還能酩酊大醉一場。不可否認,經濟學家乏味至極,往往單純以金融用語來看待人所做的決定。一九六四年芝加哥大學的經濟學家蓋瑞.貝克(Gary Becker)寫了《人力資本論》(Human Capital)一書,榮獲諾貝爾獎。

書中的中心思想淺顯易懂卻震撼人心。決定要上大學在其立論要點當中,重要性不亞於其他的投資決定。買「國庫債券」(Treasury Bonds,通常簡稱T-Bonds,中文簡稱國債)時,你先付了款項,然後慢慢領取一連串的收益。貝克指出,上大學情況大致相同。二○一一年的預付費用相當高。把學費成本及放棄可以工作四年所得的薪水都納入考慮當中,總投資金額逼近十萬兩千美元。


這是一大筆數字,不過收益更大。

【圖7-1】將典型大學學歷和高中文憑勞工一生中所賺取的薪資做了比較。兩者的最大差距是在二十二歲時,此後隨時間越來越大。到了四十歲時到達高峰,那時大學學歷勞工平均差不多有八萬美元年薪,相較之下,高中畢業生平均是三萬美元。倘若一個十七歲的青年決定要上大學,可預期他一生所賺的將超過百萬美元。假如不上大學,他只會賺到一半不到的錢。

圖7-1
圖7-1
大學不僅是個好投資,也是所有投資中最棒的。

以十七歲年輕人的父母為例,就有說服力了。如果父母不花費十萬兩千美元給女兒上大學,而是將十萬兩千美元換成股票或國債,那麼是上大學好,還是爽拿金融投資的收益好?

格林斯通和魯尼兩位專家將大學學歷與其他金融投資做了比較,發現很難找到哪項投資有比這個更高的報酬率。投資大學文憑能帶來超過百分之十五的「通膨調整」(inflation-adjusted)年收益,比起有史以來任何股票報酬率(百分之七)和債券、黃金、房地產(全部低於百分之三)都來得高。


大學是聰明投資人應該擺放資金的部位,甚至無須擔憂風險。結果會是,投資在人力資本上不僅有較高的報酬率,往往也比其他投資更安全。若大學是一支股票的話,它會是華爾街的寵兒。

尤有甚者,大學學歷的優勢並不局限於財務上的收益──它們還延伸到健康、婚姻及生活各方面。經濟學家珍妮特.嘉瑞(Janet Currie)和我針對典型的兩百萬名人母樣本做調查,發現學歷高的人母比較容易結婚:百分之九十七大學學歷的人母在生產時都是已婚的,而高中中輟生僅百分之七十二的人母是已婚身分;在已婚人母當中,前者族群的丈夫收入較後者的高相當多。

好學歷的優勢不僅是個人的收穫,也庇蔭給了她的孩子

我們發現,大學學歷的人母只有百分之二在懷孕期間抽菸,而高中程度的人母有百分之十七是癮君子,中輟生的比例更高達百分之三十四。大學學歷的人母很明顯比較不容易早產或誕下體重不足的嬰兒,這兩項都足以影響日後的健康問題。大學學歷父母所生的子女不僅比較健康,本身也會接受到較好的教育,又再進一步增進其健康與收入。

請注意,更重要的是,之所以交互解釋這些差異,根據的不單是大學學歷婦女上大學前就養成良好習慣,而是教養及其他社會經濟因素所致。這些差距反映出它們的成因,因為我們觀察到,在居住的郡裡若新大學設立之後,婦女就會大為獲益,但之前卻沒有。

和經濟學家蘭斯.洛西納(Lance Lochner)共事時,我也發現教育還能帶來額外的好處:降低犯罪活動。在白人男性當中,教育程度高的人,因認罪受到監禁的可能性顯著下降,這個作用對非裔美國人甚至更大。有趣的是在這個例子裡,教育不僅嘉惠受教育的個人,也擴及社會整體。

毋庸置疑,教育對個人、家庭和社區有各種好處,且可能是世上最好的投資。因此,更多美國青年不上大學,令人萬分驚訝。究竟是何因素限制了美國人力資本的擴充?

有個阻礙是,許多家庭很單純就是沒有或無法借貸到足夠先付出去的教育費用。一般來說,若有人想做個好投資但缺少現金,他會去找一家銀行貸款。每年數以百萬計的小型企業都是用這種方式誕生的。然而,這一點卻是投資在人力資本上迥異於其他投資之處。創辦企業通常也要投資在可以做為擔保品的商品上,比方說機械設備或房地產。

相反的,人力資本卻完全是非物質的東西。這可以解釋民間產業為何不跳進來幫助大家去上大學。試想「避險基金」(Hedge Fund,又稱對沖基金或套利基金)的做法,如果不投資現有的企業,而是去投資青年教育,等他們進入勞動市場時再從他們較高的薪水中收取部分做為報酬。有一家社會企業「路鼐」(Lumni)一直致力於此。

它已經招募到一千五百萬資金來融資給美國和拉丁美洲低收入學生受教育。

沒有擔保品,很難看到它的這個商業模式規模能擴大。路鼐確實要求學生在畢業後十年要從收入中償還固定比例貸款,但這幾乎是道義上的義務,實際在操作上,想強制執行的話,所費不貲又耗時。所以民間產業的參與始終低迷,因此政府會提供補助貸款給值得接濟的學生。但對於貧戶的低大學入學率,信用限制(credit constraints)的影響力究竟多大,經濟學家意見莫衷一是,不過很清楚的是,這點對很多家庭是個重大因素。

圖/Pixabay
圖/Pixabay
第二個絆腳石,是美國地理分歧在教育線上日益加劇。

如前所述,家庭擁有大學學歷的成年人,越來越多會和其他大學學歷的人成為鄰居而高中學歷的人越來越常與高中學歷者為鄰這點影響下一代甚鉅,因為同儕影響很可能是上大學的重要決定因素。孩子和無意上大學的朋友為伍,比較不願意上大學;和大學掛同儕為伍的孩子則相反。

這種社會乘數必然會加劇社會經濟不同的族群間,在教育程度上的差距。

這就帶到最重要的因素:早期教育。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詹姆士.赫克曼(James Heckman)長期以來主張,技能積累是一個動態過程,「技能和投資是相生關係的。早期投資會促進日後技能。」為了真正了解對大學教育的投資不足,我們必須往前推回高中時期,甚至更早。如果不從投資孩子開始,大學將永遠是個遙不可及的夢想。

看更多 馬可孛羅《新創區位經濟:城市的產業規劃決定工作的新未來》

大孩子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為什麼貧富不均和教育有關?這是問題根源嗎?

 

為什麼貧富不均和教育有關

對於來美國遊玩的歐洲人而言,最令人心滿意足又鼓舞人心的一面,就是沒有強烈的社會階級。即便現今階級概念仍在英國和(恐怕絕大多數居民都會不痛快地加以否認)法國這樣的國家滲透。藍領勞工對其在社會中的地位,感受與白領專業人士截然不同。這點當然會影響到他們對自我的感受,也會影響他們的志向和政治意向。

相反的,階級概念在美國孤掌難鳴。事實上,接受民意調查時絕大多數美國人──年薪兩萬到三十萬的皆然──都會回答他們屬於中產階級。我始終認為這點是舊世界和新世界之間最根本的一個文化差異,這樣一個差異,使得美國人具有強烈的企業家精神,它也是造成面對貧富差距與再分配問題時,態度有所分歧的原因。

圖/Pixabay
圖/Pixabay

可是,不論美國人的自我認知為何,收入程度的差距不斷擴大。這個擴大具有強烈的地理因素,同時也是技能導向。【表7-1】顯示,全職男性勞工的鐘點薪資,自一九八○年以來,按著他們的教育程度而改變。今天,高中學歷和高中以下學歷的男性,薪水比他們在一九八○年時低。相反的,大學學歷勞工的薪水卻大幅增加。其增加的數字甚至比碩士或博士學位勞工還要多。

圖7-1
圖7-1

「大學文憑薪資溢酬」(college wage premium)──高中和大學學歷勞工間的薪水鴻溝──是勞動經濟學家們最常用來追蹤勞動市場不平等的依據標準,因為它最能捕捉到典型有技能勞工與典型無技能勞工之間的差異性。一九八○年時的「溢酬」相對小──只有百分之三十一──可是從此往後每年都在增加,如今已是一九八○年時的兩倍。倘若論及在其他方面補貼的百分比,這個差距甚至更高,大學畢業生很容易找到雇主支付健保和其他優渥的房屋津貼。

 

貧富差距如今是個熱議題。

有個廣為流傳的誤解是,美國的不平等全都是金字塔頂端百分之一和其餘百分之九十九之間的鴻溝造成的。雖然超級富有讓人有無限遐想,但他們的所得卻不是造成這些數據的主要因素。這些數字並未反映出我們與紐約第五大道上坐擁頂樓豪宅的百萬富翁、或手握百萬股票選擇權的科技新貴間的差距。相反的,這些數字反映的是典型大學畢業生和典型高中畢業生之間的差異:做著尋常工作、家庭平凡、繳著各種貸款的凡夫俗子。

即使把所有執行長和金融家從數字裡剔除,這張表格也不會有太大的變化。美國今天最大的不平等,不在於數千計的企業鉅子。誠然,他們的財富占比增長是個問題,其重要程度卻不如教育造成的快速差距;四千五百萬大學學歷勞工與八千萬低學歷勞工間差距日增。

我們即將發現,這種差異才是真正影響大家生活──人們的生活水準、家庭穩定性、健康,甚至下一代健康的禍首。

另一個誤解是,貧富差距的加劇,泰半起因於太過深思熟慮的經濟政策:最低薪資的真正價值衰退,以往捍衛低薪勞工的工會等制度式微,還有,普遍傾向放鬆管制(deregulation)。但是審慎解讀這份數據會發現,制度上的因素只是次要影響力。貧富差距在過去三十年來,一直都在歐洲、亞洲和美洲各地增長──每個地區都有不同的勞動力市場制度、規章、賦稅政策、工會介入及最低薪資的各種標準。在美國,貧富差距在最低薪資很高的藍州和在最低薪資很低的紅州,都同樣增長,而大多數的產業都是,不論工會比例高或低都一樣。

 

事實上,貧富差距的趨勢,反映出越來越深層也越來越結構性的作用力。

最近有一份大規模研究顯示,供需變化是對這些趨勢的最好解釋──換言之,對大學學歷勞工的需求增加,但供應量卻減緩。哈佛大學經濟學家賴瑞.卡茨(Larry Katz)和克勞蒂亞.戈爾丁(Claudia Goldin)曾調查,二十世紀以來的供需狀況,發現本世紀裡絕大部分的時間,供應量都超過需求量,這使得薪資不平等的失衡狀態受到控制。

美國人上大學的比例在一九五○至一九六○年代迅速激增,因此,大學和高中畢業生所得的鴻溝保持穩定或衰退。可是在過去四十年間,需求量大增,失衡狀態也暴增。需求量失衡的情形尤其對男性最顯著:從一九八○年到今天為止,大學學歷男性白人(年紀介於二十五至三十四歲間)增長幾乎少得可憐,只從百分之二十二上升至百分之二十六。

所幸,女性的數據看起來好一點:雖然她們起步慢,但近年來再度迎頭趕上。時至今日,最近擁有大學學歷的有六成是女性,僅四成是男性,這是自一九八○年以來最顯著的變化,當年情況正好顛倒。兩位哈佛經濟學家認為,如果大學學歷者自一九八○年來數量的增長,能與早期的比例相當,那麼美國的貧富差距將會降至過去三十年的水準,不會加劇。

 

對此該如何是好?

我們知道有技能勞工之所以需求量增加的原因:科技進步、全球化、外包,還有傳統產業式微轉移。而我們也看到轉向由人力資本引發的概念主導經濟,對美國有益。因此,對技能勞動力需求量的暴增,政府幾乎不能也不該加以限制。

再者,我們是可以做相當多的努力來增加其供應量。

不妨暫退一步來看,有技能勞動力的供應量減緩,著實讓人困惑。既然大學學歷勞工的薪水,已較低學歷勞工的增長多那麼多,為什麼沒有更多青年利用這個優勢,躋身大學之門?遇到這個問題時,標準回應全都歸咎於大學學費高漲:一九七○年代時大學是平價的,但從那時起,私立和公立學術機構的費用扶搖直上。

耶魯大學的學費從一九八○年的六千兩百一十美元,漲到如今的四萬零五百美元。柏克萊的學費從一九八○年的七百七十六美元,飆升到今天的一萬三千五百美元,其漲幅更高。這些都不是例外。美國典型大學的學費,在過去三十年來已經增長了十倍,遠遠多於經濟方面絕大部分商品或銷售服務。

 

這是問題的根源嗎?

十七歲的年輕人多數會認為,上大學可以搬出父母家、體驗新人生,偶爾還能酩酊大醉一場。不可否認,經濟學家乏味至極,往往單純以金融用語來看待人所做的決定。一九六四年芝加哥大學的經濟學家蓋瑞.貝克(Gary Becker)寫了《人力資本論》(Human Capital)一書,榮獲諾貝爾獎。

書中的中心思想淺顯易懂卻震撼人心。決定要上大學在其立論要點當中,重要性不亞於其他的投資決定。買「國庫債券」(Treasury Bonds,通常簡稱T-Bonds,中文簡稱國債)時,你先付了款項,然後慢慢領取一連串的收益。貝克指出,上大學情況大致相同。二○一一年的預付費用相當高。把學費成本及放棄可以工作四年所得的薪水都納入考慮當中,總投資金額逼近十萬兩千美元。

這是一大筆數字,不過收益更大。

【圖7-1】將典型大學學歷和高中文憑勞工一生中所賺取的薪資做了比較。兩者的最大差距是在二十二歲時,此後隨時間越來越大。到了四十歲時到達高峰,那時大學學歷勞工平均差不多有八萬美元年薪,相較之下,高中畢業生平均是三萬美元。倘若一個十七歲的青年決定要上大學,可預期他一生所賺的將超過百萬美元。假如不上大學,他只會賺到一半不到的錢。

圖7-1
圖7-1

 

大學不僅是個好投資,也是所有投資中最棒的。

以十七歲年輕人的父母為例,就有說服力了。如果父母不花費十萬兩千美元給女兒上大學,而是將十萬兩千美元換成股票或國債,那麼是上大學好,還是爽拿金融投資的收益好?

格林斯通和魯尼兩位專家將大學學歷與其他金融投資做了比較,發現很難找到哪項投資有比這個更高的報酬率。投資大學文憑能帶來超過百分之十五的「通膨調整」(inflation-adjusted)年收益,比起有史以來任何股票報酬率(百分之七)和債券、黃金、房地產(全部低於百分之三)都來得高。

大學是聰明投資人應該擺放資金的部位,甚至無須擔憂風險。結果會是,投資在人力資本上不僅有較高的報酬率,往往也比其他投資更安全。若大學是一支股票的話,它會是華爾街的寵兒。

尤有甚者,大學學歷的優勢並不局限於財務上的收益──它們還延伸到健康、婚姻及生活各方面。經濟學家珍妮特.嘉瑞(Janet Currie)和我針對典型的兩百萬名人母樣本做調查,發現學歷高的人母比較容易結婚:百分之九十七大學學歷的人母在生產時都是已婚的,而高中中輟生僅百分之七十二的人母是已婚身分;在已婚人母當中,前者族群的丈夫收入較後者的高相當多。

 

好學歷的優勢不僅是個人的收穫,也庇蔭給了她的孩子

我們發現,大學學歷的人母只有百分之二在懷孕期間抽菸,而高中程度的人母有百分之十七是癮君子,中輟生的比例更高達百分之三十四。大學學歷的人母很明顯比較不容易早產或誕下體重不足的嬰兒,這兩項都足以影響日後的健康問題。大學學歷父母所生的子女不僅比較健康,本身也會接受到較好的教育,又再進一步增進其健康與收入。

請注意,更重要的是,之所以交互解釋這些差異,根據的不單是大學學歷婦女上大學前就養成良好習慣,而是教養及其他社會經濟因素所致。這些差距反映出它們的成因,因為我們觀察到,在居住的郡裡若新大學設立之後,婦女就會大為獲益,但之前卻沒有。

和經濟學家蘭斯.洛西納(Lance Lochner)共事時,我也發現教育還能帶來額外的好處:降低犯罪活動。在白人男性當中,教育程度高的人,因認罪受到監禁的可能性顯著下降,這個作用對非裔美國人甚至更大。有趣的是在這個例子裡,教育不僅嘉惠受教育的個人,也擴及社會整體。

 

毋庸置疑,教育對個人、家庭和社區有各種好處,且可能是世上最好的投資。因此,更多美國青年不上大學,令人萬分驚訝。究竟是何因素限制了美國人力資本的擴充?

有個阻礙是,許多家庭很單純就是沒有或無法借貸到足夠先付出去的教育費用。一般來說,若有人想做個好投資但缺少現金,他會去找一家銀行貸款。每年數以百萬計的小型企業都是用這種方式誕生的。然而,這一點卻是投資在人力資本上迥異於其他投資之處。創辦企業通常也要投資在可以做為擔保品的商品上,比方說機械設備或房地產。

相反的,人力資本卻完全是非物質的東西。這可以解釋民間產業為何不跳進來幫助大家去上大學。試想「避險基金」(Hedge Fund,又稱對沖基金或套利基金)的做法,如果不投資現有的企業,而是去投資青年教育,等他們進入勞動市場時再從他們較高的薪水中收取部分做為報酬。有一家社會企業「路鼐」(Lumni)一直致力於此。

 

它已經招募到一千五百萬資金來融資給美國和拉丁美洲低收入學生受教育。

沒有擔保品,很難看到它的這個商業模式規模能擴大。路鼐確實要求學生在畢業後十年要從收入中償還固定比例貸款,但這幾乎是道義上的義務,實際在操作上,想強制執行的話,所費不貲又耗時。所以民間產業的參與始終低迷,因此政府會提供補助貸款給值得接濟的學生。但對於貧戶的低大學入學率,信用限制(credit constraints)的影響力究竟多大,經濟學家意見莫衷一是,不過很清楚的是,這點對很多家庭是個重大因素。

圖/Pixabay
圖/Pixabay

 

第二個絆腳石,是美國地理分歧在教育線上日益加劇。

如前所述,家庭擁有大學學歷的成年人,越來越多會和其他大學學歷的人成為鄰居而高中學歷的人越來越常與高中學歷者為鄰。這點影響下一代甚鉅,因為同儕影響很可能是上大學的重要決定因素。孩子和無意上大學的朋友為伍,比較不願意上大學;和大學掛同儕為伍的孩子則相反。

 

這種社會乘數必然會加劇社會經濟不同的族群間,在教育程度上的差距。

這就帶到最重要的因素:早期教育。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詹姆士.赫克曼(James Heckman)長期以來主張,技能積累是一個動態過程,「技能和投資是相生關係的。早期投資會促進日後技能。」為了真正了解對大學教育的投資不足,我們必須往前推回高中時期,甚至更早。如果不從投資孩子開始,大學將永遠是個遙不可及的夢想。

看更多 馬可孛羅《新創區位經濟:城市的產業規劃決定工作的新未來》

圖、文/馬可孛羅《新創區位經濟:城市的產業規劃決定工作的新未來》
圖、文/馬可孛羅《新創區位經濟:城市的產業規劃決定工作的新未來》

大孩子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者/林若寧Cheers雜誌第219期 2018-11-29 圖片來源:許育愷
企業顧問、培訓講師、廣播製作、行銷整合、雙語主持,曾經在電視台擔任財經主播的朱楚文,如今是擁有多重身分的自由媒體人,她說,拓展職涯的關鍵,就在核心能力的掌握,讓自己能以不變應萬變!

燈光打下、攝影機開拍,周圍十幾雙目光環伺,坐在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托馬斯‧薩金特(Thomas. J . Sargent)博士對面,朱楚文用英文展開訪談,與薩金特聊起量化寬鬆議題。

這是她2012年第一次主持電視台財經訪談節目《關鍵對話》的場景,雖然前一晚才臨危授命,朱楚文卻二話不說扛了下來,也開啟後續訪問上百位科技、金融巨擘的契機。

多年後「斜槓」一詞火熱,朱楚文才發現:「面對超乎能力的挑戰,不畏投注資源的膽識」,正是斜槓概念中創業家精神的展現。「也許早在2012年那一刻,就注定了我未來會走向斜槓創業,」她有感而發地說。

離開電視台,現在,她是擁有雙語主持人、企業講師、行銷公司負責人和作家等多重身分的自由媒體人。

「離職時,大家都覺得我瘋了,好好的主播不做!」從安穩走向變動,難免猶疑,當時的朱楚文也不例外。而最終讓她下定決心的契機,來自孩子的眼淚。

因為先生的工作,舉家搬到新竹,開始朱楚文台北、新竹兩地通勤的日子。有一次回到新竹已經晚上8點,孩子還餓著肚子:「看見他又餓又累,抱著我一直哭,真的很不忍心......。」

辭職後沒了退路,朱楚文告訴自己:「收入至少和保母費打平,可以陪伴孩子,就值得了。」

先前累積的經驗,可能帶來新機會

斜槓創業確實沒有想像中浪漫。一開始,光是搞定各家廠商的支票、稅款、勞務報酬單,就弄得一團混亂:「『個人即企業』代表,一個人不只要提供服務,還要身兼會計、業務、行銷等職務,」朱楚文說。

尤其沒有客戶就沒有收益,離開組織的大傘保護,一切得從頭開始。

朱楚文先靜下心來,盤點自己的能力,釐清核心價值,包括:主播資歷的口語表達、臨場應變力,和在電視台中磨練出的財經知識、快狠準的資訊分析速度,「我以此為基礎,幫自己設定了四個目標:出書、主持、經營粉專、累積客戶。」

她透過研讀《從賺外快到當老闆》等書籍,吸收獨立工作者報價、行銷等經驗,並著手整理過往的採訪筆記,將新書定位為「14堂星期二的課商業版」,接著開始著手撰寫《全球頂尖領袖親授的17堂課》,「對我來說,這就像離開電視台的畢業代表作」。

同時,以多年在媒體累積的財經知識,爭取IC之音竹科廣播製作主持的機會,先有了一份相對穩定的收入來源,就不會在接案時因急躁而亂了腳步。

「只要掌握核心能力,就可以切換無數身分,永遠不會被取代,」她指出。

一方面穩定經濟來源,播下長遠經營的種子;另方面,朱楚文也透過網路行銷來強化影響力,在粉絲專頁上主動發起線上讀書會,深度解析議題,展現知性、專業的個人品牌定位:「大學時企管系的訓練,讓我很清楚,要展現價值,得先找出自己的獨特性。」

透過自媒體經營,聚攏粉絲,也連結客戶,她開始接到學校和企業的邀請。透過演講、授課,讓她在現場直接和潛在客戶面對面,創造正向循環,有時光是論壇主持,結束後,就能接到2個新案邀約。

非自己擅長領域,別急著跳進去

「市場很現實,頂尖才能存活。所以身分的開展,最好從核心能力出發,」朱楚文分析,「大膽取捨」讓她更快在激烈競爭中站穩腳步:「曾有綜藝界大哥要我去唱歌兼主持,承諾未來會發給我很多案子,但我很清楚,綜藝是截然不同的專業。」

當世界變化的腳步愈來愈快,面對人工智慧「搶飯碗」的隱憂,曾身處媒體業,朱楚文體會尤深。

「每個人現在的工作,都是鍛鍊核心能力的過程,」她頓了頓接著說:「我們都必須找出自己真心喜歡,而且對世界有價值的事,這才是不被取代的關鍵。

踏入斜槓生涯後的最大不同,就是不必再背負組織的目標,「現在我終於真正為『自己』工作,」朱楚文笑著表示,最想告訴那個辭職時,對知識變現感到猶疑困惑的自己:「別再想了!妳其實可以早一點開始。」

 
 
 

最新雜誌

大孩子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者/鄭閔聲Cheers雜誌第215期 2018-07-30 圖片來源:unsplash.com
如果你還不確定自己是否具備類似的人格特質,職涯發展顧問羅賓絲婷(Margaret Lobenstine)根據多年諮詢經驗,在《熱情人生的冰淇淋哲學》(The Renaissance Soul)一書中提供一份測驗,如果回答時抱著強烈認同感,也可進一步探索自己是否適合多面向發展。

「如果有人認為一輩子只能把一件事情做好,那麼他就不會開始其他的嘗試;但如果他相信人有多重潛能,他就會選擇體驗與嘗試不同的事,讓自己成為更多面向的人。」《斜槓青年》作者Susan Kuang認為,渴望不同生活、勇於開創更多可能,是成為斜槓青年的重要特質。

從廣告人轉為女性時尚部落客,進而結合熱情與專業、創辦電商媒體平台PopSugar的蘇格(Lisa Sugar)也說:「想實現工作/生活平衡,你需要的不是時間管理,而是在各種熱情之間取得平衡。」

由此可見,「興趣廣泛,並且勇於多方發展」,是決定一個人適不適合追求斜槓人生的關鍵因素。

如果你還不確定自己是否具備類似的人格特質,職涯發展顧問羅賓絲婷(Margaret Lobenstine)根據多年諮詢經驗,在《熱情人生的冰淇淋哲學》(The Renaissance Soul)一書中提供一份測驗。

羅賓絲婷指出,受測者在下列20個問題當中,只要回答9次以上的「是」,就屬於「多面向發展人才」;但就算只回答3~4次「是」,如果回答時抱著強烈認同感,也可進一步探索自己是否適合多面向發展。

進入斜槓世界的關鍵20問

01.你會因為好多種不同主題而感到滿腔熱忱、興奮莫名?

02.你很難從兩種興趣當中選定一項?

03.你會自己打斷自己,丟下未完成的工作,改做另一項?

04.當你確實懂了某件事的作法,或者精通一項活動之後,會覺得無聊,想要嘗試新事物?

05.你從小就對於「長大以後想做什麼」有很多答案?

06.朋友及同事會來找你詢問各種事情,甚至超越你的職掌領域,而他們很欣賞你能把看似不相關的主題連結在一起的能力?

07.你想出點子後,寧願授權出去或者另外雇人,讓別人把點子落實?

08.你曾經說自己是「18般武藝,樣樣通、樣樣鬆」,或是「半瓶水」?

09.書店或圖書館在你眼中像是糖果店,每一個角落都陳列著充滿吸引力的事物?

10.你很難回答「未來5年內打算做什麼」這個問題?

11.朋友曾建議你去參加益智問答節目,因為你「對什麼都知道一點」?

12.別人說過他們喜歡和你交談,因為你對他們的計畫或活動都表現出熱忱?

13.你對於傳統的時間管理法與組織經營方式,例如,長程計畫或詳細的行程規劃,抱持懷疑態度?

14.你上大學時,選擇了跨領域的學科或者雙主修?

15.你在大學時,專攻某一特定項目,但畢業後又進入其他新領域?

16.你在工作上展現出能力、甚至大獲成功後,曾覺得寧可做點別的事,雖然你還不確定自己究竟想做什麼?

17.某件事持續做一兩年後,你會心癢,想改做其他事情?

18.家人曾經建議你,「應該定下來,在一個領域闖出名號,不要一直轉換跑道」?

19.朋友或家人向別人提到你時,常說:「他只是還沒定下來。我希望他弄清楚自己的志向,然後堅持到底。」

20.你不信任自己做決定的能力。因為你「一度確定」自己想成為A,也「一度確定」自己想成為B,又「一度確定」自己想成為C……。

適合「斜槓」的你,可以這樣準備

如果你的性格適合「斜槓」,接著就是開始思考,腦中的多樣化熱情,能否在現實世界中化為職業與收入。

2007年提出「斜槓職涯」(Slash Career)概念的阿爾伯爾(Marci Alboher)分析,許多人剛出社會時,是從個人興趣出發,找到第一份工作;想為自己增加「斜槓」,也可以優先從興趣開始考慮,並先從副業做起,「在有正職工作的情況下,從事有興趣的副業,對這件事情的熱情,比較不容易因為經濟壓力而消失,」她說。

因此,踏入斜槓人生前,不妨先拿出一張白紙,盡可能寫下自己有生以來曾感興趣、想學習、好奇過的事物,然後再從廣泛的興趣當中,挑出至今仍讓你熱血沸騰的那幾項。

挑出最熱中的興趣後,可在每一項興趣下,寫下可能帶來收入的方式,或能根據這項興趣提供的服務。

例如「烹飪」可能包括:販售手作食品/美食部落客(作家)/直播主/產品代言/烹飪教學……。「旅遊」可能包括:導遊領隊/行程規劃顧問/旅行作家/民宿經營者/成立共享平台/海外代購……。

理出頭緒後,再進入計畫階段。在研究市場需求、潛在客戶、競爭對手等因素後,如果還是必須在兩項以上的「斜槓機會」中做出抉擇,評估的基準應該是:「哪一項事業,能更有效利用我現有的人脈與專業技能?」

「利用一份工作累積的人脈與知識,打造另一項職涯,是常見的斜槓技藝,」阿爾伯爾直截了當地說。

※更多精采內容在8月號《斜槓人生真的適合你嗎?》│博客來天下網路書店雜誌訂閱專區

【人生不必只有一個志向】別人眼中的半途而廢、沒定性,其實是你勝出的籌碼!立即前往>>>

大孩子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者/洪雪珍Web only 2018-07-24 圖片來源:unsplash.com
要成為「斜槓青年」,開展多元職涯,擁有多重收入,因為自己的荷包自己救。可是怎麼做到?

有一次坐在捷運上,旁邊有兩個年輕上班族在談話,兩方意見有點不同,口氣也有些激烈,不時會飄進我的耳裡,我就好奇地豎起耳朵仔細聆聽,原來他們在討論時下最流行的一個生涯名詞:「斜槓人生」

其中一位像是學設計的,走文青派,很明顯地,他對於「斜槓人生」抱有無限憧憬,躍躍欲試;相反的,穿著像一般上班族的朋友就冷靜多了,他認為「斜槓人生」存在著太多不可行的問題,比如:

「你老闆知道你在兼職,怎麼辦?」

「『斜槓』不等同於兼職,你把它窄化了。」

「明明就是兼職,還說不是!」

「就算是兼職,老闆沒辦法給我好薪水,就不該管我兼職。」

聽到這裡,你是不是覺得「斜槓人生」一點都不稀奇?兼職老早就有了,換湯不換藥,「斜槓人生」不過是穿上新衣。其實兩者差很多,至少精神層面大不相同。

斜槓的定義是什麼?

因為「斜槓」成了熱門名詞,使得《斜槓青年》這本書在近一年來盤踞在暢銷書排行榜上,久久下不來,被這一代視為走出低薪、低發展的一條全新出路,成為現象級的書籍。

年輕人用鈔票投票,用具體的行動告訴全台灣的父母與企業,這是他們嚮往的人生。我個人也看好「斜槓」的生涯模式,同意它可能是新世代追求精彩豐富人生的一個漂亮解答。

的確,這不算是一個全新概念,早在1996年,美國學者阿蒂爾和盧梭就提出「無邊界職涯」說法,強調以提升個人能力,替代長期雇傭保證,使員工能夠跨足不同組職,體現無邊界職涯。

後來,紐約時報專欄作家瑪希艾波赫在她的著作裡,提到「斜槓青年」這個新名詞,因為她發現身邊不乏有人會用「斜槓」(slash)來介紹自己,比如一位CNN記者介紹自己是「CNN記者/神經外科醫生」,或是有一位心理諮商師介紹自己是「心理諮商師/小提琴工匠」等等。

台灣也早早有不少人是「斜槓青年」,像侯文詠是「醫師/大學副教授/作家」、吳淡如是「作家/節目主持人/民宿老闆」。

只不過在過去,「斜槓青年」被認為是很厲害、很有才華或很有名氣的人才可能做到,其實未必,我就認識一位公務員,下班後做雕塑,60歲退休後,才將全副心力用在雕刻佛像,經營成事業,在下一代開花結果,全世界屢獲大獎。

一般人行不行?

當然行!而且更需要成為「斜槓青年」,開展多元職涯,擁有多重收入,因為自己的荷包自己救。可是怎麼做到?網路上有很多人提問,眾說紛云,莫衷一是,讓人難以適從。

很高興地,終於出了一本新書:《斜槓的50道難題》,嘗試為大家打燈,照亮前方曖昧不明的路。

《斜槓的50道難題》的寫法很特別,用到大數據,這個做法在中國已經多有嘗試。這本書先是從網路上搜集到大家最熱切提出來的50道問題,再請到三位身體力行且實際有成的成功斜槓中年人現身說法,包括:安納金、愛瑞克、黃常德等,將自己摸索多年的成功心法,不吝惜地一一傳授給更年輕的一代。

「斜槓青年」雖說追求無邊界人生,核心不在於多重收入,也不在於多重職業,而在於多元人生,過自己想過的生活

但是對於一般上班族來說,第一步仍然會先從非核心著手,怎麼擁有多重職業、多重收入,拯救低薪,為不確定的未來加上一層防護網。

因此,「斜槓青年」很重要的一項技能,是在這個知識經濟、體驗經濟的時代,將自己的知識與興趣經營成可長可久的事業,並且具有變現能力,最好是能夠因此離開組織,不再朝九晚五,百分之百掌握自己的人生。

那麼,以下這些問題,你就需要得到正確的答案:

「很想做斜槓青年,但是不知道該做什麼?」

「有些know how,但是不確定是否有獨特性?」

「自己只會做,但是不會賣,擔心萬一賣不出去,怎麼學會銷售?」

「一般人沒有付費習慣,怎麼建立收費機制?」

「台灣市場太小,是不是會做不大、賺不到錢?」

「斜槓青年會不會收入不穩定,讓家人缺乏安全感?」

這些問題,一直在不少人的心裡盤旋不去,沒有得到安心的解答,那麼何妨來聽聽《斜槓的50道難題》三位作者怎麼說,我個人認為他們答得真誠、實際、到位。

在追求斜槓人生的道路上,這本書會是重要指南,心生疑惑或遇到挫折時,反覆再讀,可撥開迷霧,找到方向,以及支持的力量。

不過,如果不想當「斜槓青年」,還需要了解這50道難題嗎?我認為何妨一讀,為什麼?因為「斜槓青年」不只是一股流行趨勢,而是教人認識自己的核心能力,重新盤點競爭優勢,

因此就算不當斜槓青年,也要有斜槓思維,將自己的工作能力和知識保鮮期儘量延長,拓展能力、整合資源,把自己當成一家公司經營,發展出一套個人商業模式。

比如你會想問:

「缺乏企圖心,只想輕鬆度日、維持現狀,不行嗎?」

「怕失敗,不太敢冒險,要如何勇敢踏出舒適圈?」

「希望讓興趣單純當個興趣,怕興趣當職業就不有趣了…」

「怕家人反對,說自己不務正業,怎麼回答他們?」

斜槓風潮不必然帶來焦慮,反而是讓人靜下心來,檢視核心能力或人生興趣,可以有哪些發展空間,讓生涯這條愈走愈寬。

(本文原刊載於洪雪珍粉絲專頁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新書《哪有工作不委屈,沒有工作你會更委屈》時報出版)<本專欄反映專家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

延伸閱讀

 

大孩子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者/莎瑞絲酷青酷業 2019-06-05 圖片來源:unsplash.com
你是否厭倦了單一的上班族生活?你曾經想過體驗斜槓生活或多職生活嗎?斜槓到底是什麼?斜槓適合我嗎?

如果你類似以上的幾個疑問,在這篇文章,我想和你分享為什麼我選擇當斜槓族、斜槓生活需要具備的能力有哪些,以及這一年多來的斜槓生活心得。

目前我的身分是:搜尋引擎優化師/文字編輯/自媒體部落客。「搜尋引擎優化師」是我全職工作賦予的頭銜,「自媒體部落客」則是我開始微創的新身分。

今天想和你聊聊我第二個斜槓身分:文字編輯。

2018年,我開始了斜槓生活,那時候對於一成不變的上班族生活有點膩了,心裡總有股熱情想去做某件事情,一件我喜歡的事情。

那時候,我問自己:「可以在不改變目前的工作環境下,去發展一個我喜歡又可以賺錢的職業嗎?」

在閱讀Susan Kuang的《斜槓青年》後,更讓我確定自己的想法絕對是可以實踐的!現在我過著斜槓生活已有一年零三個月,我覺得這樣的生活模式很充實,也很滿足。(笑)

朋友曾經問我,為何當初不直接往外發展呢?直接離職去找自己喜歡的工作不就好了嗎?其實我一直堅信著:

有夢想,也得吃飽了才能飛 

從前我一直以為自己是事業型女強人,在職場打滾了這些年後,才發現原來自己不是如想像般有很重的事業心。縱然目前的正職不是一份最理想、最夢幻的工作,至少它餵飽了我,讓我在經濟上無後顧之憂。

同時,我也認為生活可以有多重選擇,「上班族」僅僅是我在某個領域的身分,它並非人生的所有,擁有自己想要的生活模式,也是我選擇踏出舒適圈的原因之一。

另一方面,也許是內向者謹慎個性使然,在還沒確定跨出舒適圈是否適合自己前,貿然辭職,會讓我擔心陷入困境之中的可能性,所以當時折衷的作法就是保留上班族身分,利用下班後時間往感興趣的領域發展。

我的斜槓生活從文字編輯開始

從國小開始我就非常喜歡寫作,即使高中畢業後我仍然持續寫作,甚至創作短篇故事投稿到雜誌上,也幾度獲得刊登機會,讓我對於寫作這個領域蠻有信心的。所以在開始思考往外發展時,「寫作」便成了優先的選項。

就在有天閒來沒事晃104網站碰運氣時,輸入關鍵字「在家工作」,跳出了幾個結果,看到這家線上雜誌「遠距文字編輯」標題,馬上吸引我的目光,於是整理了過往的文字作品集投履歷過去,也很幸運地如願得到了這份兼職編輯工作。

在一開始的文字編輯產量是一個月一篇文章,到後來累積了一定數量後,我向雜誌社申請成為固定供稿編輯,目前產量是一個月八篇文章,這是一份在家就能作業的工作,也是我一直希望找到「不受地點、時間」限制的工作類型。

你可以不只是上班族

「斜槓青年」代表的是一種全新的人生價值觀,它的核心不在於多重收入,也不在於多重職業,而在於多元人生。──Susan Kuang《斜槓青年》

有次和朋友聊天說起自己最近開始體驗斜槓生活,對方回應:「斜槓?這和兼職有什麼不同?」

選擇當文字編輯的初衷,是想做一件自己喜歡且能夠得到滿足感的事情,寫作正好帶給了我這份充實的滿足感。

對我來說,「斜槓」並非只是一種身分或頭銜,而是能力×熱情×自我價值×收入,斜槓生活是一種提升自我價值的生活模式。

體驗斜槓生活的這一年多以來,感覺自己算是幸運的,但這一切並非單靠「幸運」就能持續進行,更多的是需要不斷地學習及妥善安排好自己的生活。

若你也希望加入「斜槓一族」的行列,以下這3個方向對你會很有幫助:

1. 先把手上的工作做好

想要開始斜槓人生,首要條件就是:你必須能夠完全掌握正職的工作。

「斜槓」並非讓你逃避上班族的生活,更不是「騎驢找馬」的心態。在未找到這份文字編輯時,我在正職工作狀況是:閉著眼睛也能把事情解決,並且做好做滿,不假手於人也不麻煩別人。

在安定好正職工作,我才開始踏出舒適圈,尋找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畢竟斜槓生活是加乘,而不是剝奪及脫離原本的生活軌道。

2. 時間管理

當生活不再只是單一模式時,斜槓生活確實給我帶來了許多改變,尤其是如何安排時間。

平常上班日,我會利用零碎時間來找資料或寫文章,如通勤時先找好大量資料,午休時篩選出可作為題材的資料,下班後開始寫文章、修圖及後續工作。

過去總覺得零碎時間無法讓我專心一件事情,但隨著這一年來的實踐,我發現善用零碎時間,絕對比特別空出一小時的效率來得高,因為零碎的時間並不多,所以會更專注在想要完成當下的「小目標」。

3. 做你想做的事情,而不是賺錢的事

斜槓生活並非上班族打卡般制式化,它沒有所謂上下班的概念,你必須利用空閒或假日的時間來做這些事情。

像我蠻遇到的狀況就是:當大家在週末或連假時吃瓜子看電視,我則是在筆電前敲鍵盤。

所以選擇喜歡及想做的事情非常重要,只有自己真心喜歡想做的,才會做得甘願,做得開心。

在成為固定供稿編輯前,寫作僅給我帶來微薄的收入,而選擇文字編輯也並非為了賺錢,所以那段時間我依然寫得非常快樂,直到想延伸發展撰寫更多不同的題材時,我才向雜誌社申請成為固定供稿編輯,並開始有了更多收入。

如果你也想從感興趣的事情開始下手,請記得:縱然這些興趣還無法成為穩定收入來源,但卻可以為你帶來快樂與自信。

我該做什麼準備才能當斜槓青年?

「當你的才華還撐不起你的野心的時候,就應該靜下心來學習;當你的能力還駕馭不了你的目標時,就應該沉住氣來歷練。夢想,不是浮躁,而是沈澱和累積。」──莫言  

愈來愈多人選擇當斜槓青年,但斜槓真的適合每個人嗎?

我覺得人生沒有必然的答案,只要你願意嘗試,願意學習,迎接而來的人生一定會和站在原地又所不同,「斜槓」則是需要實力及熱情來支撐的。

想成為斜槓青年,該做什麼準備?我的建議是:

1. 寫下你感興趣及能力可及的事項

建議你先用一張白紙寫下你所感興趣、想學習、非常好奇的事物,再寫下這些興趣必須具備什麼專業技能或知識。再來,請觀察這些事項是否已有市場需求?你自己具備哪些能力,以及能夠提供市場什麼服務?

2. 你能做的,絕對比想像來得多

在得到這份文字編輯工作前,我累積了一些短篇故事創作、旅遊及電影文字作品,為了讓作品能夠更完美地呈現,也開始自學攝影及修圖,這也讓我從單純文字創作,延伸至圖文創作。

因為文字及圖文編輯能力,讓我幾次幸運被選中替廠商撰寫商稿及拍攝商品,也得到不錯的迴響。從寫作延伸出的其他的技能是我的意外收穫,也再次體驗到,當你對某個事物擁有強烈的熱情,你能做的絕對會遠超出你所想像。

3. 找對舞台就有機會

想要開始斜槓,該找到機會?如果直接在網路搜尋「斜槓」,只會找到一堆文章而不是職缺。

就像前面所提到的,我的斜槓文字編輯就是在104找到的,所以下對關鍵字很重要。

若你和我一樣,想找到不受地點、時間限制的工作,可以使用關鍵字有「在家工作、兼職可、可遠端工作、可在家」。

也建議你不時在以下這些平台逛逛,從感興趣的職業類別下手,也能夠透過每次的瀏覽,幫助你檢視目前所不足的能力有哪些:

1. 104
2. 518
3. mit.Jobs
4. Careerjet
5. CakeResume
6. Google(直接輸入工作職稱 + 職缺就會跳出在你地點附近的職缺工作)

斜槓不是自嗨的稱號,若你感興趣的事項須具備某些專業知識或技術,所需要付出的時間和努力就必須加倍。

很多人對於斜槓生活感到好奇,也想嘗試自己是否適合斜槓生活,我也鼓勵蠢蠢欲動的你不妨試試看,人生總得做些什麼,才知道自己適合什麼,對吧!

朋友曾這麼問過:「斜槓生活不會讓你分不開工作與生活嗎?」對我來說,斜槓生活除了多重身分及收入之外,我更在乎的是自己在工作與生活之間的是否產生「心流」。

一直以來,我都希望能夠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工作與生活是密不可分的,與其追求工作與生活之間平衡,不如做我喜歡做的事情,而它正好是能夠帶給我收入的工作。

實踐斜槓生活也讓我多了一份安全感,即使被摘除正職工作頭銜,我也知道永遠還有後路可退,並了解自己依然擁有選擇謀生的權利,而不再只是單一選項。

跳脫了上班族身分,你會發現自己可以發展出「不只是這樣」的生活模式,而是多元、更貼近自己要的人生。

(本文由莎瑞絲提供,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本專欄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

延伸閱讀

 

 

 

大孩子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者/鄭閔聲Cheers雜誌第215期 2018-07-30 圖片來源:ChO Illustration
斜槓青年,就像有超強適應力的變色龍集合多項本領於一身,面對職場的光速變遷,能很快找到自己的生存之道。也因此,現在愈來愈多年輕人,不願意被單一職業所定義,傾向用許多個「/」,打造與眾不同的職涯與個人形象。但在決定是否為自己加上「/」之前,你必須充分了解斜槓世代的機會與風險。

剛於7月中落幕的世界盃足球賽裡,最驚奇的一役,當屬人口僅34萬、首次闖進會內賽的冰島,竟然在小組賽逼和曾兩度奪冠的南美強權阿根廷。34歲的冰島門將荷朵森(Hannes Halldorsson)更因為在比賽中冷靜撲下「球王」梅西(Lionel Messi)的關鍵12碼罰球,一戰成名。

荷朵森的另一個身分,是專業影像工作者。他從16歲開始參與製片,本屆世足賽前,他才接受可口可樂委託,操刀執導一支替冰島國家代表隊打氣的廣告短片。他的雙重身分,除了源於客觀環境因素,也來自個人選擇。

荷朵森從小就受同為守門員的父親鼓勵接觸足球,但在沒有職業聯賽的冰島,足球員如果無法挑戰國外賽事,就必須另外發展謀生技能。始終懷抱足球夢的荷朵森,在電影公司找到正職工作,依舊每天利用午休時段,拎著裝備到附近球場練習,等到傍晚5點下班後,再參加半職業球隊集訓。

2012年起,陸續有海外職業球隊開出合約,網羅球技逐漸成熟的荷朵森。儘管他決心投入職業足球,但因為過去在拍片工作上的傑出表現,電影公司承諾為他保留原本的職務。

像荷朵森這樣、同時擁有兩項以上專業的「斜槓青年」(Slashie,以下簡稱斜槓),可不是只在冰島才有。

事實上,「斜槓青年」這4個字,堪稱是近年討論個人職涯趨勢時最熱門的關鍵字,愈來愈多人以「斜槓青年」、「斜槓世代」自詡,而「斜槓時代」帶動的議題延燒,在全球各地都形成熱潮。

回溯這個名詞的起源,則可追溯到律師/作家/演講者馬爾基.阿爾伯爾(Marci Alboher)在2007年的著作“One Person, Multiple Careers: The Original Guide to Slash Career”中提出的「斜槓職涯」概念。從那之後,個人在自我介紹時,若要呈現同時具備的多重角色或身分,開始普遍使用斜槓符號(Slash)來區隔與並陳。

開啟多元人生:不必然講究收入,斜槓是一種生活態度

阿爾伯爾提出的斜槓職涯,有一項判斷指標:「以斜槓區隔的每一種身分,都能創造收入」。但10多年過後,「斜槓」指涉的意義已不再全然理性,除了工作範疇的「兼職」、「副業」,還可以是一種生活態度。

暢銷書《斜槓青年》作者Susan Kuang,就為這項概念加入了「感性」成分:「斜槓青年代表的是一種全新的人生價值觀,它的核心不在於多重收入、也不在於多重職業,而在於多元人生。

其實,「斜槓」絕非現代社會產物,出生在兩千多年前的中國哲學家孔子,就是不折不扣的斜槓代表。

根據《論語》記載,曾有人讚嘆孔子擁有許多才能,簡直是天生聖人(夫子聖者與?何其多能也?);孔子聽了卻反駁說:「我是因為年輕很貧困,為了謀生,不得不學會做很多小事。」(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

從孔子的言談中不難發現,他一點也不以自己曾經的「斜槓」為傲,反而認為真正的人才應該專注在「治國、平天下」這類大事上就好。但許多生在21世紀的年輕人,卻與孔子抱持截然不同的看法:「成為斜槓青年的目的,不是為了擁有額外收入,也不是為了能夠自由支配時間,而是為了追求更豐富的人生和更完整的自己,」Susan Kuang說。

「斜槓」之所以蔚為風潮,除了千禧世代主動追求豐富完整人生的期望外,也和外在的經濟環境與就業景氣密切相關。當已開發國家的全職工作數量,因為自動化生產、科技取代人力等因素,逐漸趕不上人口成長時,愈來愈多的勞動人口不得不轉而從事兼職或自由工作。

增加職涯發展的象限:多元工作組合,著重自我管理的能力

美國自由工作者聯盟(Freelancer Union)和線上工作媒合平台Upwork自2014年起,連續4年委託調查機構進行「美國自由工作研究」(Freelance in America Study)。結果顯示,2014年,全美共有5,300萬人從事自由工作;到了2017年,自由工作者已上升至5,730萬人。3年間,自由工作者成長率足足是勞動人口成長率的3倍;千禧世代從事自由工作的比率,更從38%上升至47%。

在台灣,行政院主計總處2017年11月公布的「106年人力運用調查統計結果」也顯示,去年全國共有80.5萬人從事「部分時間、臨時性或人力派遣工作」,創下歷史新高。

不僅絕對數字增加,年輕勞動人口對於從事自由工作的主觀感受也更為正面。「美國自由工作研究」指出,54%的美國勞動人口對於「現階段工作在20年後是否依舊存在」感到不確定,因而考慮為自己設計「工作組合」(Portfolio),或長期從事自由工作。

台灣yes123求職網5月公布的調查也顯示,有65%受訪者表示,自己曾經在擁有正職工作時,身兼其他工作或職務;更有高達82.4%受訪者,有意願成為同時有兩種以上職務或職稱的「斜槓勞工」。

無論在美國或台灣,選擇從事自由工作的主要理由不外乎「增加收入」、「得以更自由彈性地分配時間」、「工作與興趣結合」、「希望不斷學習新技能」、「擔心職務被取代」。

《零工經濟來了:搶破頭的MBA創新課,教你勇敢挑戰多重所得、多職身分的多角化人生》作者黛安.穆卡伊(Diane Mulcahy)接受《Cheers》雜誌專訪時就指出,目前一份工作的平均週期只有3〜5年,因此一個人就算擁有穩定的正職工作,還是應該開發多樣化的工作組合與收入來源,為自己建構更堅固的安全網。

近年網路科技與共享平台的蓬勃發展,讓「建構工作安全網」或為自己增加「斜槓」變得更為便利。「今天有許多工作,可以在任何地點被完成。當工作任務可以被隨身攜帶,你當然更容易不斷接下新的工作,」阿爾伯爾分析。

不只勞動者傾向從事自由工作,企業也因應科技發展而大幅調整組織結構。

瑞士聖加侖大學(University of St. Gallen)2015年發表的《勞動4.0的25項命題》就提到,由於企業可以在透明的全球市場,輕易比較、接觸具高度專業的勞動力,企業將愈來愈不願意依賴固定人力提供特定服務,進而形成新型態的「隨機雇用」(hiring on demand)模式。

同一份研究也預測,隨著愈來愈多彈性、以需求為導向的任務分配,傳統的勞動關係與環境將逐漸被終結。在這樣的情況下,工作時間將是勞工依個人需求與能力安排的組合,「自我管理」(self-managemant)因此成為核心能力。

掌握優勢:擇其所愛,追求豐富完整的人生經驗

也就是說,內在的「追求更豐富完整人生的期望」,以及外在的「勞雇關係的質變」,共同掀起了這一波斜槓浪潮。

值得一提的是,無論「從事自由工作」或「非典型就業」的人數,都無法涵蓋既有正職工作、同時又從事其他領域專業的族群。

例如,擁有醫學博士學位的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醫療節目製作人/主播/神經外科醫生桑賈伊.古普塔(Sanjay Gupta)、時裝設計師/電影導演/劇作家湯姆.福特(Tom Ford)等。因此,實際上的「斜槓人口」可能比任何統計數字都高上許多。

34歲的Vergil(服裝品牌CLAP共同創辦人/DJ/活動主持人),就是一位統計數字裡找不到的斜槓青年。

Vergil大學畢業後,找到一份活動企劃正職工作,但學生時代就熱愛電音的他,偶然看見夜店在招募DJ,於是抱著玩票心態應徵。由於擁有規劃活動的概念,他做起這份播音樂順便客串主持人的兼差,簡直如魚得水,愈玩愈上手後,他索性辭掉工作,當起全職的DJ。

工作結合興趣雖然浪漫,收入卻不比上班族穩定,Vergil坦言,擔任全職DJ的那7年,他也曾因固定合作夜店結束經營,而收入銳減,不得不重新應徵企劃工作養活自己。

兩年前,Vergil與女友決定共同創立服飾品牌,即使創業初期忙得昏天暗地,但Vergil始終沒有割捨DJ工作,縱使不像以前一樣隨意接案,但每個月都會排出時間到夜店放歌,「放音樂對我來說,很舒服、很享受,我絕對不會放掉。雖然這個階段,我必須花大部分時間創業,但也許3、5年後,我又可以把重心移回音樂上,」他說。

不可忽視的風險:收入不穩,工作與休息的界線模糊

Vergil的經驗,恰好符合阿爾伯爾歸納出,在開展斜槓職涯前的幾項必備認知:「從個人興趣或原有專業開發新工作」、「每條斜槓未必投入同等時間」、「初期收入可能不穩定」、「能接受工作與生活融合」、「具有忍受挫折的毅力」。

千萬別低估原有職務的價值,它可以是斜槓的基礎。」阿爾伯爾分析,除非一個人原本就擁有多項專業或興趣,否則工作累積的知識與人脈,是最容易增加斜槓的資源。

因此,她建議決心展開斜槓職涯的人,評估不同事業中哪些屬於「定錨」(Anchor)、哪些屬於「衛星」(Orbiter),初期不妨先以定錨支撐衛星。例如,Vergil起先就是靠白天的企劃工作,支撐夜間的DJ事業。

阿爾伯爾從小在雙親經營的旅館裡長大,因為看見父母無時無刻都在工作,她大學畢業後立志找份「下班後能把一切拋在腦後的職務」。但當了幾年律師,她反倒不滿意自己工作與休息時,像是兩個完全不同的人,因此開始嘗試寫作、演講,努力讓「工作」與「生活」更加貼近。

Vergil也是如此,音樂與主持對他的意義絕不只是賺錢,而是讓生活更加完整。

「開啟另一條斜槓的當下,你可能會是現場最笨拙的那個人,」阿爾伯爾直言,一般人即使是接觸與既有工作相關的新專業,多半也需要時間學習上手,但最初的挫折感,往往最容易讓斜槓生涯夭折。例如,荷朵森加入半職業足球隊的第一個賽季,就在關鍵時刻發生離譜失誤,導致球隊失去晉級機會;如果,他因那次烏龍而自我懷疑,日後絕不可能站上世足賽舞台。

儘管為自己增加斜槓的門檻,已隨著科技進展下降,也有愈來愈多人樂意以「斜槓」取代單一身分認同,但並非所有人都適合走入斜槓世界。

無論你的出發點是希望務實地增加收入、降低失業風險,或想浪漫地享受「無邊界人生」,都必須先充分理解斜槓世代的機會與風險,才能找到自處之道。

延伸閱讀

大孩子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立法禁國中小生在學校用手機? 親民黨立委候選人劉宥彤:可以

2019-12-22 23:11聯合報 記者章凱閎/即時報導
  •  

法國已明定,全面禁止幼兒園、國中小學生在校園內使用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智能手錶等具有上網功能的通訊設備,即使是下課或午休時間也不得使用。親民黨不分區立委候選人劉宥彤今天也表示,認同以法律形式禁止我國國中小學生在學校用手機;且連蘋果執行長庫克也限制自家小孩使用科技產品,她也建議其他家長效仿。

 

全國及各區的家長及教育團體今天晚上在公務人力發展中心福華國際文教會館舉行「2019全國家長與總統候選人有約-教育座談會」,藍營由張善政代表出席、綠營由教育部政次范巽綠代表出席、橘營則由不分區立委候選人劉宥彤代表出席。

 

親民黨總統候選人宋楚瑜也自拍影片表示,一旦當選總統,他將在教育領域會做4件事:增加教育預算增加;重視教育制度變革(如108課綱),避免學生成「白老鼠」;向下扎根教育,做好幼兒教育;重視校園安全,尤其會妥善處理學生吸毒問題。

 

劉宥彤也表示,國內少子化問題嚴重,未來至少讓2成、約30多所大學退場,教育資源才能更有效利用。親民黨也支持教官續留校園,以協助處理學生吸毒問題及推動品格教。

 

全國及各區的家長及教育團體也拋出不少教育現場狀況,例如不少國中小學生在校園內使用智慧型手機,導致注意力不集中;反觀法國已明定全面禁止學童在校園內使用網路通訊設備。對此,劉宥彤表示,認同以法律形式禁止我國國中小學生在學校用手機,透過行政明令,要求各級學校配合辦理。

 

劉宥彤也說,蘋果執行長庫克也限制自家小孩14歲以前不得使用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等科技產品,她也建議擔憂孩子會「手機成癮」的家長們效法,「一開始就別買手機給孩子吧」。

 

對此,張善政則表示,手機是家長聯絡小孩的緊急管道,但到學校應設有置物櫃,「孩子們的手機全部放進去」,只有在午休時間才能拿出來使用。

國及各區的家長及教育團體今天晚上在公務人力發展中心福華國際文教會館舉行「2019...
國及各區的家長及教育團體今天晚上在公務人力發展中心福華國際文教會館舉行「2019全國家長與總統候選人有約-教育座談會」。記者季相儒/攝影
 
國及各區的家長及教育團體今天晚上在公務人力發展中心福華國際文教會館舉行「2019...
國及各區的家長及教育團體今天晚上在公務人力發展中心福華國際文教會館舉行「2019全國家長與總統候選人有約-教育座談會」。記者季相儒/攝影

大孩子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烘培鮮食市場夯,全家便利商店三招圈粉闢新局

2019.11.18 

全家便利商店
面對商機破百億的烘培鮮食市場,無論是麵包烘培店、量販超市、還是便利商店皆積極搶進該塊市場,從口味、品項、價格與體驗等面向切入,吸引更多消費者青睞。

根據統計,台灣烘培市場一年有超過600億的商機,看好該塊市場以及烘培鮮食特有的併買特性:消費者在購買麵包、吐司時會一併選購咖啡、茶飲等,市場上不僅出現許多麵包烘培專門店,包括咖啡茶飲連鎖商家、量販超市、便利商店等業者皆積極搶佔該市場。

競爭激烈的台灣烘培鮮食市場

台灣烘培鮮食市場仍處於百家爭鳴階段,為搶佔該塊市場,有越來越多業者投入戰局,嘗試以自行開發、收購麵包廠或策略聯盟等方式提供消費者更多元的烘培鮮食體驗服務。

例如,路易莎透過自行研發擴展輕食種類與推出全新烘培糕點;全聯福利中心則藉由收購白木屋麵包廠,以及跟日本H2O RETAILING合資成立「全聯阪急麵包股份有限公司」的方式,提供消費者30元現烤麵包;頂好超市與美聯社也沒缺席,不約而同的以多元口味的烘培商品吸引顧客青睞。頂好超市以現煮咖啡結合烘培鮮食的方式帶動新商機;而美聯社則標榜以本土食材製造現烤的台式、日式、法式烘培鮮食。

那麼,門市商店數最多的便利商店呢?

細究統一超商(7-11)、全家便利商店、萊爾富與OK超商的布局,可以發現,萊爾富與OK超商持續性的耕耘利基市場,例如,萊爾富以口感綿密扎實的台式麵包吸引消費者青睞,而OK超商則是鎖定下午茶時段的客戶,推出小包裝的點心與午茶類烘培商品。

至於7-11與全家便利超商,則是積極透過食品科技提供消費者全新的烘培鮮食體驗。以7-11為例,透過跟統一集團旗下的精品烘培品牌–昂舒巴黎–合作的方式,開設虛擬烘培坊,以虛實整合手法提供烘培訂製服務,讓消費者可以在下訂後72小時取得新鮮出爐的烘培食品,目標是在2020年將鮮食營收拉升到整體營收的20%。

至於全家便利商店,則是透過數位科技管理食材履歷、食品製造與食品派送等流程,打破消費者對於超商烘培鮮食口感不佳、添加物過多等刻板印象,推出一系列叫好又叫座的烘培鮮食,例如匠系列吐司,以更健康、多元的鮮食體驗圈粉,深化與消費者的互動關係。

 
 
繼家庭號、雙片裝匠土司熱銷後,全家將既有夾心土司也升級成匠系列,更於今年10月多推出2個口味,每款亦都取得Clean Label潔淨標示認證。
全家便利商店

從匠土司、Clean Label到友善食光,全家便利商店打造全新烘培鮮食生態圈

根據全家便利商店的內部調查,烘培鮮食是繼咖啡(黑金商機)與地瓜(黃金商機)之後的明星食品–白金商機。為搶佔這一波市場商機,全家便利商店透過三個方式優化烘培鮮食的服務能量:

首先是向日本沖繩最大麵包公司OKIKO取經,同時,斥資17億台幣建立福比麵包廠,掌握生產製程難度極高的日式麵包,時至今日,擁有跟日式麵包品質一致的技術,單日產能甚至能超過30萬個,以實惠的價格優勢滿足市場對高品質烘培鮮食的需求。

其次,隨著消費者對烘培鮮食的需求越來越高,全家便利商店更推動烘培鮮食改革計畫,聚焦在吐司這個品項,推出全新品牌–匠系列吐司,提供消費者專門店等級的吐司商品,短短不到半年就創下超過800萬條的銷售佳績。

全家便利商店指出,吐司雖然是非常日常生活的烘培鮮食,但因為有著口味無限變化的特質,十分受到消費者喜愛,也有越來越多聲音期望能在便利商店就採購到兼具新鮮安全、美味可口與健康食材等特點的吐司與周邊商品,因此,全家便利商店在推出匠系列吐司後,馬不停蹄地進行後續研發,推出一個又一個叫好又叫座的商品,如與夾心匠土司等。

最後,同時也是最重要的,全家便利商店著眼的烘培鮮食生態圈不僅止於高品質麵包、吐司與糕點等商品製造、或者是推出匠系列吐司等自有品牌,而是進一步透過數位科技提供消費者耳目一新的體驗。

例如,領先同業導入潔淨標示(Clean Label)機制,讓消費者得以輕鬆享用低人工化學添加物的烘培鮮食。一開始,全家便利商店從自有商品(FamilyMart Collection;FMC)著手,之後,將進一步擴展到所有鮮食,同時,攜手知名食品大廠組成「Clean Label 少添加食品產業聯盟」,共同推動與落實「少添加食品」的理念。包括要求鮮食廠使用通過認證的食材,或者是跟金色三麥、日本UCC咖啡等品牌大廠聯名推出取得 Clean Label 認證的商品,讓消費者可以在便利商店選購健康、安全、美味的鮮食。

時控條碼改善剩食議題,食品科技開創全新商業模式

除了透過 Clean Label 滿足消費者對健康(外食)飲食的需求,全家便利商店更進一步將時控條碼的應用範疇從確保消費者不會購買到食用效期以外的商品(門市收銀機無法刷取超過效期的商品),擴展到推出貼有「友善食光」標籤的鮮食商品。讓消費者得以7折的友善價位選購食用效期僅剩7小時的鮮食商品。目前,全家便利商店除針對烘培鮮食推出友善食光商品,更進一步囊括冷藏溫、空調溫等全溫層總計350項鮮食商品,讓消費者可以全方位體驗友善食光,同時,有效降低加盟店的廢棄鮮食成本,以食品科技回應、改善剩食議題,開創全新的商業模式。

從全家便利商店的布局,可以清楚看出,對其來說,光是打造高品質烘培鮮食還不夠,更重要的是,透過數位科技帶給消費者有別以往的消費體驗,深化與消費者的互動關係,提升消費者的品牌忠誠度,一步一腳印的重塑、完善烘培鮮食生態圈。

數字焦點
600
 
台灣烘培市場商機突破性成長。為搶佔該塊市場,有越來越多業者投入戰局。
 
 

每日精選科技圈重要消息

大孩子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